..续本文上一页你就在这个话的感知上去感知一刹那。有的人为什么不断地念真言几千万上亿遍呢?他不断地念、不断地念,突然那一念,他才知道那一念本来就是这样的,就没有念了,无念而念,即刻相应,印契了自心,原来自心本来如是,照十方国!但在还没有启迪开之前,他还要不断地念,干什么?启迪自心。
这种妙色功德成就,是我们变化征兆的一种自我测试,不管是自利、利他。这个地方希望我们有一个不同角度的认知,实际是希望大家去实践,不要去坐在那儿打妄想,自己给自己假设了一大套东西,你假设万万年、亿亿年,你还是老样子!不如挪一步,去体会体会佛菩萨的想法,佛菩萨的感知,佛菩萨的法则的意识的状态!
所以,善导大师早期的修持,特别注重《观经》的前十三观,他在蓝田真如寺就能入观佛三昧,其成就力是十分自如的。后期他就提倡,希望跟他修法的人做三十二相八十随形的顺观与逆观。一般象我们这样的普通的修行者,若是在念阿弥陀佛的状态下,去做一个简单的逆观、顺观,不要多,就做几个大的观,比如说白毫相观、万辐轮观、顶髻观、面如满月观,不见得多,你找任何一个观,就有步入契入的方便,而不是打妄想的方便。
知惭知愧知忏悔
许多人念佛,要么无记,要么坐那儿就打妄想。无记,就是睡觉,一坐就睡觉,养成习惯了,脑袋瓜子“呜”就进去了,进到哪儿?你最舒服的天国了,你天天维护着它睡吧睡吧。再一个就是打妄想,想想这想想那,就象画地为牢一样在那个圈子里转,不能出离!那么这样是日日变不了的,时时也变不了,年年月月也变不了,这是决定的,因为他给自己画地为牢了,他已经蹲在里面,走不出来了。很多人我们看了会说怎么这么多年还是这样呢?他没法变,因为什么呢?他习惯这种生活了,他把所有的作为生活化了,不论学佛也好、出家也好,做什么事就是个生活罢了。行不行呢?没有说不行。只是说对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修行人来说,可能有名不正言不顺的地方。
真正的大修行人,是时时都会体会到变化的,为什么呢?都是在未曾有中生活。那么小修行人,他有吾日三省,他会反省自己,我们念的八十八佛是大集菩萨做忏悔的文字,大集经中讲,有些菩萨通过修行达到三明后,看到无始以来自他的恶业,就生极大的惭愧心,于是在世尊面前说要彻忏,忏除无始以来的业。世尊说止止,你等少智,无有方便,我与汝等说法。于是说了三十五佛。那是释迦牟尼佛给这些大菩萨们讲的忏悔的方法。儒家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他们就会一天一天地有变化,为什么呢?他会反省自己,就能走出自我。自以为是的人只能越来越强,他不会有变化,只会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分量,“我”的东西越来越具足,越来越强,一直到死亡。古代,“强”和“僵”是一个字,越来越强,也就是越来越硬。我们若是不知道,连中国先贤们三省吾身的机会都没有。反省与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求时时变化可能有点高了,但晚课里我们都有忏悔,八十八佛被称为“大忏悔文”——诸佛世尊当忆念我,不论记得不记得的,若自作若叫他做……。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忏悔呢?实际就是日日反省、改变自己的一种方式。只要真诚地反省自己,你这个人一定会变化的。也不需要修什么过多的东西,就是心理上你能知惭愧就行。我们这个时代知惭知愧的人很少。有惭愧的人日日有变化都有可能,月月有变化机会太大了,因为人经常会做错事,他有惭愧,就会忏悔,就会改变自己。
所以,这个妙色功德成就,是阿弥陀佛依报中的一个庄严形象,来映照我们每个修行者身心的变化,让我们在自他二利中去熏习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无垢光”,皆是以智慧而揭示的,智慧者无染无著,无依无靠,心智荡然,心智明亮,无所挂碍,能炽盛世间、照耀世间。我们在修行的路上,染著心是垢,不论是对法的染著,对感知的染著,而征兆是一种观照的方便,不是让你染的。比如这个事情做错了,我知道应生惭愧,这就是一个观照。你惭愧了,身心就会变化,很多人一忏悔,身心就会热,就会调柔,而很多人一憋劲儿,一生烦恼,身体就会僵硬,比如生嗔心的时候,身体就会僵硬,就会笨拙,有的人就会哆嗦,有的人脸色蜡白,血液不循环。但在忏悔、惭愧的时候,血液流动就会很快,身体就会柔软,生机就会炽盛。所以很多人有疾病了,他们不去干别的,去忏悔就好了。
以前我认识一个福建的出家师父,他有病了就去拜佛,一直拜的感觉轻松了就好了。我问他为什么不用药呢?他说那东西不顶用,因为病是因果,药只能遮盖一下,但治不了因果。问他为什么不用休息的方法呢?他说拜佛是最好的休息了。我说为什么呢?他说拜佛你不造恶业了。他说的十分准确。所以,我特别感激大家共修的机会,要是让我一个人去拜往生礼赞(放光寺每天下午两点共修拜往生礼赞),太难了!但是大家在一起拜,有的人朗诵,有的人打磬,你就剩拜佛了,多好的机会啊。真是想一想都应该很感激,我们不造恶业了,就用善法修行来休息,那是最好的休息。
破除无明睡
谈“妙色功德成就”,无外乎是提示我们大家通过弥陀国土的庄严功德,来认知我们自身的一个修持状态。在这个娑婆世界,大部分众生都在“无明睡”中生活、安立,这个无明就会折射出来见思惑,尘沙惑就不提了,那太细了。我们的见思惑是从无明睡中引发出来的,我们的习惯就是在昏沉、掉举这两个大的法则中生活。什么叫掉举?就是妄想纷飞,高举自心,把自己举的很高,但是心就象飞了一样;再一个就是昏沉,这就是众生的命!基本上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圈子里——掉举,妄想纷飞,没有妄想了,就昏沉,一迷糊几个小时。(对昏沉的人)你问他干啥呢?他说,哦,我知道,我很清楚。清楚什么呢?清楚得啥都不知道,就这样过去了!
这基本上就是无明睡的状态。对人来说就是昏昏噩噩,昏昏噩噩又一生。你说“我这个人够好了,也不善也不恶的,还不好吗?”昏昏噩噩又一生,昏昏噩噩又一生……。这是比较中性的人,但这是很普遍的。以前我们打七的时候,有一个小伙子打鱼子,经常会昏睡,打着打着睡着了。我说你不要睡,他说“我很清楚!”我说你很清楚你也在睡。睡什么呢?实际就是个昏沉,人进入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了。现在大部分修行人就掉到这个窟里面,一辈子拔不出来,这是个窟、巢穴!看起来很安慰人的。我们汉地的大部分修行人,一到这个窟里面,一辈子就过去了,下一生根本谈不了了。为什么说是“窟穴”呢?走不出来。那么这个“妙色”,是不会的,这个妙色是光耀,是光辉,此“色”是利世,“明净耀世间”啊,世间,以色为世间。
你说我在昏沉掉举中活一辈子行不行呢,大部分都是这样活过来的。我们只要不谨慎不精进,这个“窟穴”是一个放逸的最大的理由,他说我不善不恶,也不得罪别人,我就昏沉一会有啥?这个理由十分的得当,也就是说他对自己会原谅。很多人在这一关,他就能说服自己去这样挨过去、放逸过去,今年是昏沉,明年还昏沉,后年昏沉得更技巧了。很普遍!以前我都过过这样的日子,知道这里面是怎么过的,我吃了饭一定会昏沉一段儿,规规矩矩往那一坐,眼一闭,就进去了,脑袋瓜子就是个中性的状态,也没有啥善恶,就过去了,一看,哦,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稍微一放放松,上课了,晚点了。因为什么呢?在这里面你会原谅自己。但这里面纯粹没有任何一个好的作为,只有愚痴的培养。
越这样养,就越不能走出来。很多昏睡的人你要敢碰他,他跟你拼命,他起嗔心,他会发脾气,为什么呢?他习惯了,他认为我这是修行呐。这在我们汉地是个大的窟穴,这里面装的人很多,可以说千千万万,很少人有警觉的。十年前我认识这个人是这样子的,二十年后再认识他还是那个德行,一般5分钟就进入状态,最主要是他会原谅自己!他在这里面放逸、安逸,他容易原谅。我们做有的事情会不原谅自己,如果有惭愧感了,他就不敢这样了,他会说,哦,我这样子,日复一日的,对起谁呢?他就会有警觉了。
我们知道胁尊者出家很晚,大概七十岁吧,他善根深厚,但是别人看不起他,少年比丘会耻笑他说老了没饭吃了,来寺院混饭吃的。他说“我不证得三明四智,肋不着席”,一个精进的理由嘛,他不去睡觉了,结果三年之后就证得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有大神变。为什么呢?精进!他的精进无外乎就是出昏沉这一个穴!
我们人类在这个巢穴里面是陷得最深的,这个时代是最深最深的。他谁都不害,但害自己,害自己什么呢?养一个放逸,养一个愚的东西,他没啥作为的东西,但是很安逸,慢慢慢慢成熟了,回来换一个皮子就行了——又柔又软又温又暖的,你看那猫呀狗呀鸡呀一蜷,温暖的很,他换到那里面最舒服了,为什么呢?它合适。很多人碰过鸡猫狗的,一碰,这么软呢?他自己就想昏睡。不相信吗?很多人养宠物是为了自己昏沉,抱个猫就睡着了,抱个狗也睡着了,因为它软乎乎的,柔滑,细腻。人原谅自己就会有这个结果!
这是我们汉传佛教的一个大的问题。大概从明宋以来,大家就不修止观了,而修什么呢?…
《安居第二十四日(二):无垢光炎炽,明净耀世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