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二十四日(二):無垢光炎熾,明淨耀世間▪P2

  ..續本文上一頁你就在這個話的感知上去感知一刹那。有的人爲什麼不斷地念真言幾千萬上億遍呢?他不斷地念、不斷地念,突然那一念,他才知道那一念本來就是這樣的,就沒有念了,無念而念,即刻相應,印契了自心,原來自心本來如是,照十方國!但在還沒有啓迪開之前,他還要不斷地念,幹什麼?啓迪自心。

  

這種妙色功德成就,是我們變化征兆的一種自我測試,不管是自利、利他。這個地方希望我們有一個不同角度的認知,實際是希望大家去實踐,不要去坐在那兒打妄想,自己給自己假設了一大套東西,你假設萬萬年、億億年,你還是老樣子!不如挪一步,去體會體會佛菩薩的想法,佛菩薩的感知,佛菩薩的法則的意識的狀態!

  

所以,善導大師早期的修持,特別注重《觀經》的前十叁觀,他在藍田真如寺就能入觀佛叁昧,其成就力是十分自如的。後期他就提倡,希望跟他修法的人做叁十二相八十隨形的順觀與逆觀。一般象我們這樣的普通的修行者,若是在念阿彌陀佛的狀態下,去做一個簡單的逆觀、順觀,不要多,就做幾個大的觀,比如說白毫相觀、萬輻輪觀、頂髻觀、面如滿月觀,不見得多,你找任何一個觀,就有步入契入的方便,而不是打妄想的方便。

  

知慚知愧知忏悔

  

許多人念佛,要麼無記,要麼坐那兒就打妄想。無記,就是睡覺,一坐就睡覺,養成習慣了,腦袋瓜子“嗚”就進去了,進到哪兒?你最舒服的天國了,你天天維護著它睡吧睡吧。再一個就是打妄想,想想這想想那,就象畫地爲牢一樣在那個圈子裏轉,不能出離!那麼這樣是日日變不了的,時時也變不了,年年月月也變不了,這是決定的,因爲他給自己畫地爲牢了,他已經蹲在裏面,走不出來了。很多人我們看了會說怎麼這麼多年還是這樣呢?他沒法變,因爲什麼呢?他習慣這種生活了,他把所有的作爲生活化了,不論學佛也好、出家也好,做什麼事就是個生活罷了。行不行呢?沒有說不行。只是說對我們作爲一個學佛人、修行人來說,可能有名不正言不順的地方。

  

真正的大修行人,是時時都會體會到變化的,爲什麼呢?都是在未曾有中生活。那麼小修行人,他有吾日叁省,他會反省自己,我們念的八十八佛是大集菩薩做忏悔的文字,大集經中講,有些菩薩通過修行達到叁明後,看到無始以來自他的惡業,就生極大的慚愧心,于是在世尊面前說要徹忏,忏除無始以來的業。世尊說止止,你等少智,無有方便,我與汝等說法。于是說了叁十五佛。那是釋迦牟尼佛給這些大菩薩們講的忏悔的方法。儒家人講“吾日叁省吾身”,他們就會一天一天地有變化,爲什麼呢?他會反省自己,就能走出自我。自以爲是的人只能越來越強,他不會有變化,只會不斷地給自己增加分量,“我”的東西越來越具足,越來越強,一直到死亡。古代,“強”和“僵”是一個字,越來越強,也就是越來越硬。我們若是不知道,連中國先賢們叁省吾身的機會都沒有。反省與變化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求時時變化可能有點高了,但晚課裏我們都有忏悔,八十八佛被稱爲“大忏悔文”——諸佛世尊當憶念我,不論記得不記得的,若自作若叫他做……。我們爲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忏悔呢?實際就是日日反省、改變自己的一種方式。只要真誠地反省自己,你這個人一定會變化的。也不需要修什麼過多的東西,就是心理上你能知慚愧就行。我們這個時代知慚知愧的人很少。有慚愧的人日日有變化都有可能,月月有變化機會太大了,因爲人經常會做錯事,他有慚愧,就會忏悔,就會改變自己。

  

所以,這個妙色功德成就,是阿彌陀佛依報中的一個莊嚴形象,來映照我們每個修行者身心的變化,讓我們在自他二利中去熏習佛陀的慈悲與智慧。“無垢光”,皆是以智慧而揭示的,智慧者無染無著,無依無靠,心智蕩然,心智明亮,無所挂礙,能熾盛世間、照耀世間。我們在修行的路上,染著心是垢,不論是對法的染著,對感知的染著,而征兆是一種觀照的方便,不是讓你染的。比如這個事情做錯了,我知道應生慚愧,這就是一個觀照。你慚愧了,身心就會變化,很多人一忏悔,身心就會熱,就會調柔,而很多人一憋勁兒,一生煩惱,身體就會僵硬,比如生嗔心的時候,身體就會僵硬,就會笨拙,有的人就會哆嗦,有的人臉色蠟白,血液不循環。但在忏悔、慚愧的時候,血液流動就會很快,身體就會柔軟,生機就會熾盛。所以很多人有疾病了,他們不去幹別的,去忏悔就好了。

  

以前我認識一個福建的出家師父,他有病了就去拜佛,一直拜的感覺輕松了就好了。我問他爲什麼不用藥呢?他說那東西不頂用,因爲病是因果,藥只能遮蓋一下,但治不了因果。問他爲什麼不用休息的方法呢?他說拜佛是最好的休息了。我說爲什麼呢?他說拜佛你不造惡業了。他說的十分准確。所以,我特別感激大家共修的機會,要是讓我一個人去拜往生禮贊(放光寺每天下午兩點共修拜往生禮贊),太難了!但是大家在一起拜,有的人朗誦,有的人打磬,你就剩拜佛了,多好的機會啊。真是想一想都應該很感激,我們不造惡業了,就用善法修行來休息,那是最好的休息。

  

破除無明睡

  

談“妙色功德成就”,無外乎是提示我們大家通過彌陀國土的莊嚴功德,來認知我們自身的一個修持狀態。在這個娑婆世界,大部分衆生都在“無明睡”中生活、安立,這個無明就會折射出來見思惑,塵沙惑就不提了,那太細了。我們的見思惑是從無明睡中引發出來的,我們的習慣就是在昏沈、掉舉這兩個大的法則中生活。什麼叫掉舉?就是妄想紛飛,高舉自心,把自己舉的很高,但是心就象飛了一樣;再一個就是昏沈,這就是衆生的命!基本上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圈子裏——掉舉,妄想紛飛,沒有妄想了,就昏沈,一迷糊幾個小時。(對昏沈的人)你問他幹啥呢?他說,哦,我知道,我很清楚。清楚什麼呢?清楚得啥都不知道,就這樣過去了!

  

這基本上就是無明睡的狀態。對人來說就是昏昏噩噩,昏昏噩噩又一生。你說“我這個人夠好了,也不善也不惡的,還不好嗎?”昏昏噩噩又一生,昏昏噩噩又一生……。這是比較中性的人,但這是很普遍的。以前我們打七的時候,有一個小夥子打魚子,經常會昏睡,打著打著睡著了。我說你不要睡,他說“我很清楚!”我說你很清楚你也在睡。睡什麼呢?實際就是個昏沈,人進入一種麻木不仁的狀態了。現在大部分修行人就掉到這個窟裏面,一輩子拔不出來,這是個窟、巢穴!看起來很安慰人的。我們漢地的大部分修行人,一到這個窟裏面,一輩子就過去了,下一生根本談不了了。爲什麼說是“窟穴”呢?走不出來。那麼這個“妙色”,是不會的,這個妙色是光耀,是光輝,此“色”是利世,“明淨耀世間”啊,世間,以色爲世間。

  

你說我在昏沈掉舉中活一輩子行不行呢,大部分都是這樣活過來的。我們只要不謹慎不精進,這個“窟穴”是一個放逸的最大的理由,他說我不善不惡,也不得罪別人,我就昏沈一會有啥?這個理由十分的得當,也就是說他對自己會原諒。很多人在這一關,他就能說服自己去這樣挨過去、放逸過去,今年是昏沈,明年還昏沈,後年昏沈得更技巧了。很普遍!以前我都過過這樣的日子,知道這裏面是怎麼過的,我吃了飯一定會昏沈一段兒,規規矩矩往那一坐,眼一閉,就進去了,腦袋瓜子就是個中性的狀態,也沒有啥善惡,就過去了,一看,哦,半個小時過去了,一個小時過去了,稍微一放放松,上課了,晚點了。因爲什麼呢?在這裏面你會原諒自己。但這裏面純粹沒有任何一個好的作爲,只有愚癡的培養。

  

越這樣養,就越不能走出來。很多昏睡的人你要敢碰他,他跟你拼命,他起嗔心,他會發脾氣,爲什麼呢?他習慣了,他認爲我這是修行呐。這在我們漢地是個大的窟穴,這裏面裝的人很多,可以說千千萬萬,很少人有警覺的。十年前我認識這個人是這樣子的,二十年後再認識他還是那個德行,一般5分鍾就進入狀態,最主要是他會原諒自己!他在這裏面放逸、安逸,他容易原諒。我們做有的事情會不原諒自己,如果有慚愧感了,他就不敢這樣了,他會說,哦,我這樣子,日複一日的,對起誰呢?他就會有警覺了。

  

我們知道脅尊者出家很晚,大概七十歲吧,他善根深厚,但是別人看不起他,少年比丘會恥笑他說老了沒飯吃了,來寺院混飯吃的。他說“我不證得叁明四智,肋不著席”,一個精進的理由嘛,他不去睡覺了,結果叁年之後就證得叁明四智,五眼六通,有大神變。爲什麼呢?精進!他的精進無外乎就是出昏沈這一個穴!

  

我們人類在這個巢穴裏面是陷得最深的,這個時代是最深最深的。他誰都不害,但害自己,害自己什麼呢?養一個放逸,養一個愚的東西,他沒啥作爲的東西,但是很安逸,慢慢慢慢成熟了,回來換一個皮子就行了——又柔又軟又溫又暖的,你看那貓呀狗呀雞呀一蜷,溫暖的很,他換到那裏面最舒服了,爲什麼呢?它合適。很多人碰過雞貓狗的,一碰,這麼軟呢?他自己就想昏睡。不相信嗎?很多人養寵物是爲了自己昏沈,抱個貓就睡著了,抱個狗也睡著了,因爲它軟乎乎的,柔滑,細膩。人原諒自己就會有這個結果!

  

這是我們漢傳佛教的一個大的問題。大概從明宋以來,大家就不修止觀了,而修什麼呢?…

《安居第二十四日(二):無垢光炎熾,明淨耀世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