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心与多门(王志远教授)▪P2

  ..续本文上一页一件事的时候,求道的人和不求道的人心里想的是不一样的。

  就是说拜佛,我们今天来参加夏令营的人,肯定很多同学就是要拜佛,为什么要拜佛?拜佛的时候想什么?差异大得很,所以同样是拜佛,千差万别,很多人拜佛的时候就是纳头就拜,其实是茫茫然,跟锻炼身体差不多。我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因为我们曾经有一句话形容某些人叫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那么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就在那儿拜佛,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不敢说那样拜佛就没有功德,但是也不敢说那样拜佛就有多少功德。所以我们每拜佛的时候,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叫做“拜佛就是拜你自己”。我希望你们如果听我的课能够记住这句话。心,佛,众生三者是平等的。你要找到我说的那个一心,那么你在拜佛的时候就要明白你之所以拜佛是自己要成佛,你拜佛一拜对自己恭敬一分,你把你自己抬高一点。不是说简单地去拜佛而已,不是去求佛,昨天我挣一千五,希望明天挣一千八,这就没有价值了。当然有点善财也好,但是毕竟不是我们拜佛的真谛。我们拜佛的时候,眼前是佛,前后左右都是佛,我们要把自己拜佛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回向给自己的父母,回向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拜佛的这一拜之中,包含了自己全部的心愿和自己的追求,这才叫真的拜佛。

  《净行品》里面最突出地指出,所有平平常常的事,可以做得不平平常常。这个不平平常常不是给别人看的,是你自己心里面明白,所有这里面的事没有几件能够象学雷锋那样,让别人看到的。如果每个人都想着做那样的事,就是我做一件好事,要很突出,要很特别,要专门去找一个受伤的人,我怎么去帮助他,一个人掉水里,我马上跳水里把他救起来。这些事是好事,但是光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事,对自己帮助并不大。我们并不是反对做这种事,可是更要告诉大家的是你自己做的事你自己心里明白。什么叫做你自己做的事你自己心里明白?我同样地在吃饭,在做活,在读书,但是我跟别人不一样,就是我心里想的跟别人不同,我的动机,我的目的,我做这件事情它最后得到的未来的结果都跟别人不一样。所以说我们要认识到开悟也好,把握住自己的心也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些不容易的事又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万万千千复杂的现象当中。在这些事情中最最关键的是要自己把握得住,这也就是说我们学习《净行品》给我们的启发之一。

  我们唱的三宝歌中间的三段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大家都可以看看,是《净行品》里写到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平常说的一些话,当我们找到它的出处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这个出处是多么的重要。其实大家都觉得非常经典的话原来就出在这里。那么我们就要注意到,那么重要的话都出自于这里,它旁边的那些话是否也很重要?如果其中有三句对我们一生能够有重大影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其他的一百多句如果我们都注意到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新的面貌,所以我想我们学习《净行品》,会对我们的思想指导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重大的影响是我们不断在多之中去把握一,而为了得到这个一,我们能够去面对“多”那种复杂的现象。

  除了禅宗以外,我本人在读硕士的时候安排我去学习天台宗。我学得不是很好,我下的功夫也不够,但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我也想跟大家在这里讲一讲。天台宗到了宋代初年的时候曾经有两次非常大的辩论,有两派,其中一派叫做四明之理,这就是后来成为使天台宗复兴的祖师;还有一派是跟他同门的,但是观点不一致。四明之理这一派后来被称为山家。所谓山家并不完全因为他在山里头住,因为后世认为他是正统所在,所以称他为山家派。跟他相反的另一些观点被称为山外派。那么山家与山外进行了非常激烈的争论。

  我们今天来看这个争论有两个大的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跟我们今天的话题有关。那么山家和山外对于修行的目标,他针对的对象是什么发生了重大的争论。山外派主张要修真心,什么叫修真心呢?就是我要面对一个最高的境界去修行,我去追求那最高的,最光明的,最好的,最上的,殊胜的境界;山家派说你根本做不到,因为你根本就没到那个层次,你怎么能去知道那个境界是什么呢?你怎么修呢?所以山家派就主张“芥尔一念因妄心”,说你应该针对跟那个真心最好的事物相反的那个事物。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娑婆世界,生活在一个五浊世界,我们这个世界里面有光明,有引导,那是佛法了。但是更多的我们面对的是污浊,是污染,是我们心性已经被蒙蔽的尘埃。所以山家派认为这些东西太容易了,一闭眼睛就是。我们面对的很多都是,我就要克服这些东西,而且他讲的非常微细,“芥尔一念因妄心”,什么叫“芥尔一念”,过去古人形容小叫做“纳须弥于芥子”,那个植物的种子最小就像芥子似的。芥尔呢?就是两者之间很小的一个间隙,一闪念,年纪大的人可能都知道文革时毛泽东提倡叫“斗私”,“狠斗私字一闪念”,所以毛主席从佛教里面吸取了不少东西。除了《坛经》以外,我觉得他对很多都是深入了解的。但是他不说,甚至在生前批斗人家,但我们今天从他的理论里面可以看到,所谓“狠斗私字一闪念”,从字面上都可以看到和那“芥尔一念因妄心”几乎都是一样的话,那都是说一个人要成佛成圣,当然要高着眼,但一定要从实处着手。天天说我要去得到一个真心,真心在哪儿?什么是真心?你怎么能够理解真心?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就像剥笋一样,把外面那些粗糙的皮一层层剥掉,“芥尔一念因妄心”,就像剥笋皮一样。所以我们回到今天来看,在禅宗的一个祖庭,我们今天请大家学《净行品》,就是要贯彻一个精神,要追求那个最高的境界,但是不能离开最现实的,不能把眼前的事情都忽略。应该说在这一百四十个现象中,有很多都是那种“芥尔一念因妄心”,不去掉它那真心就显现不出来。这就是天台对心的两种不同的看法,而且之间产生的那种激烈的争论。那为什么最后山家派取胜了?不是因为其他人的干预,在那个时代没有其他的人来参加,政府也不干涉。要得到信众,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是说这个理论能不能指导我修行?我能否按你说的最后就能改变我的精神的状态,能够使我真正的从人向佛有所改变。应该说山家派提出的这种去妄心的方式,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修行的需要,不是一种空洞的,高不可攀的那么一种奢望。

  那么对于心的这种状态,通过“芥尔一念因妄心”,最后能否达到真心呢?天台宗在他的理论留下了整个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整个佛教思想里,包括人类的思维模式里面,有两个大的系列。我们先讲一点现代哲学,我们都知道西方的哲学是做为理论的思辨以现代的形式表现的。我们后来从日本到中国把我们的传统思想分解以后,因为我们原来的思想都是合在一起的,那么分解后单独拉出来,这是所谓的哲学。这是与西方的模式进行比较的,按现在的话来讲叫接轨。

  西方有两个大的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一个就是黑格尔哲学,一个是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认为事物是“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认识是不断地以这种方式发展的。而康德认为人不能认识原来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就是一切你发现的东西,实际上是原来都有的,只不过你发现了它原来的位置而已。所以后来我们给他概括叫做“先验论”。那从现在哲学来看,认为两个思想家非常伟大,他们对人类的思辨进行了概括,创造了两种模式。实际上一千年,宋朝初年到现在是一千年。如果在这之前,从佛教的诞生和发展到现在两千多年,这两种思维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与西方哲学的说法不一样,一个叫“性起说”,一个叫“性具说”。天台宗山家的主张就是叫做“性具说”。山家派就是认为所以能够最终得到真心,因为真心与妄心是一个整体的结构。这个结构是一个矛盾对立的存在,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我们是通过去掉一方的过程,而最终认识到了另一方。但是整个模式是原来固有的,它保证了佛教信仰最终目标的超越地位。当然“性起说”就不一样了,“性起说”认为人之所以有“贪、瞋、痴”种种弊病,原因是从无明起。人生糊涂无明起,就是整个人类的痴迷都是无明起。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不断地发生。十二因缘也好,多少也好,产生演变成这个大千世界。那么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和西方两个大的哲学流派是非常相似的,但它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抽象为哲学思辨来讲是非常相似的。

  我们为什么要讲到这点呢?我们了解“性具”的思想,才能决定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方式,才有助于我们的修行。因为天台宗有非常高明的一句话:“去无明,有差别”。什么意思呢?一种修行方式是我要去掉无明。怎么办呢?我把一切事物最后打成一片,不起分别心,最后结果能达到“去无明”,能不能呢?我们现在不站在某一宗派立场上来讲,应该说都有各自的道理。最终的修行就是按“去无明,无差别”也不是不能实现的,但是非常难。拿到现实中就比较好理解。说坐汽车跟走路是一样的,他挣三千六跟你挣二百八是一样的,他天天吃饭,你也吃饭这也是一样的。话容易说,但是最难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要花很大的气力去扭转自己主观上的认识,能否做到?并不是完全能做到,当然历史上不是这样。历史上记载的这两派的争论,这一派说你这就根本实现不了,或者说实践起来太难。差别就是差别,你非要通过泯灭对这种差别的认识,达到最终的无差别,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客观上不是不存在,但是非常困难。

  那么天台宗提出的另外的做法是“去无明,有差别”。什么是“有差别”呢?就是认识到差别的客观性,它认为这个差别是永远存在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去无明,有差…

《一心与多门(王志远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