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煮云法师的佛教经验与佛教事业─1949年大陆来台青年僧侣个案研究(丁敏)

  煮云法师的佛教经验与佛教事业

  ─1949年大陆来台青年僧侣个案研究

  丁敏

  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 (1999.7月出版 )

  页275~302

  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

  --------------------------------------

  页275

  提要

  本论文拟探讨1949年大陆来台的老、中、青三代僧侣中,属于青年辈分的煮云法师,他的佛教经验与佛教事业。一方面了解其以大陆青年僧侣身分来台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则了解其在当代台湾佛教史上的地位与贡献。由此个案研究也可有助于了解台湾战后“重建大陆化佛教模式”的个别经验及其时代意义。论文分为两大部份:首先探讨煮云法师的大陆佛教经验对其台湾佛教事业的影响。此部份可以得知由于煮云法师来台之时只是甫出佛学院,入寺院领执事不久的年轻僧侣,因此大陆的佛教经验提供给他的只是学问和修行上的历练,尤其是普陀山经验对其来台后的事业拓荒很有帮助。至于社会人脉、物资金钱等,煮云法师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其次探讨煮云法师来台后发展其佛教事业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探讨。第一阶段:适应与融入的问题。探讨其如何由流浪僧侣成为一寺住持的过程。其中看到煮云法师如何面对外省僧侣和本省僧侣对立的问题。第二阶段:经营与困境的问题。探讨煮云法师如何经营道场及其相关佛教事业,以及煮云法师所面临经营佛教事业的困境:他的生病。在其中也看到煮云法师如何回应当时耶、佛对立的问题。第三阶段:突破与开创的问题。探讨煮云法师为何会创办精进佛七,以及他所领导的精进佛七何以会成为时尚,风行甚久?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何?并探讨煮云法师逝世后精进佛七的发展情况如何?

  由上总总讨论,最后归结定位煮云法师是当代台湾佛教在八○年代中期之前,精进佛七和通俗佛教的代表者。

  关键字:1.煮云法师2.台湾佛教3.精进佛七4.感应5.通俗佛教着作

  页276

  一、前言

  1949年由于政局的大变动,部份大陆僧侣离开大陆,他们有的前往香港(如倓虚法师),有的来到台湾(如太沧、证莲、智光、东初、煮云、真华、悟明、默如、慧峰等法师),有的是先去香港再来台湾(如印顺、演培、道安等法师),也有来到台湾后再前往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发展的(如演培、唯慈等法师),也有前往缅甸发展的(如乐观法师),也有前往美国的(如度轮、印海、浩霖等法师)。而这其中又以大陆来台的法师人数最多,又可分为老、中、青三代,他们对台湾当代佛教发展的趋势与影响不可谓不大。他们来台之后,对已日本化的台湾佛教进行大陆式佛教的重建与发展。[1]而今日的台湾佛教已是全世界佛教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大陆来台僧侣有其一定的贡献。因此对大陆来台僧侣进行个案、类型或道场的佛教经验研究,了解他们在大陆的佛教经验对其在台湾发展佛教事业的影响,以及他们来台后如何适应与融入当地社会,乃至发展个人的佛教事业,有何佛教理念。这些将有助于说明所谓“重建大陆式佛教”的事实经过及其时代意义。在老、中、青三代的僧侣中,来台后处境最艰苦、资源最少的就是青年辈僧侣。而青年辈中至今活跃于九○年代的台湾佛教界,成就非凡耀眼的就属圣严、星云两法师。此外年龄稍长数岁和他们同属青年一辈的煮云法师(1919~1986),他的事业成就虽然没有圣严、星云二师来的耀眼,但他亦曾活跃于七○至八○年代中期的台湾佛教界。以创办精进佛七,带动台湾全岛举办精进佛七的风气长达十几年之久,影响力遍及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煮云法师的名字和精进佛七连成一体,成为他的标志。由此观之,煮云法师在台湾当代佛教史上,自有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因此本文拟探讨煮云法师的佛教经验和其佛教事业,以了解其以大陆青年僧侣身分来台,如何在台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并探讨其在当代台湾佛教史上的定位与贡献。由于煮云法师在大陆时期只是由佛学院初入寺院领执事的年轻僧侣,他的佛教事业要等到来台之后才展开的。因此本论文分为两大部份,首先探讨煮云法师在大陆的佛教经验所提供给他来台经营佛教事业的资源为何?其次探讨煮云法师来台之后,如何面对时代、社会的变迁,以及自身的病症,来经营他的佛教事业,在其中并探讨煮云法师经营佛教事业背后所秉持的佛教理念、理想为何?兹一一论述如下。

  页277

  贰、煮云法师的大陆佛教经验对其台湾佛教事业的影响

  一、从出家到受戒

  近代的中国佛教界,隶籍苏北的出家人很多,例如智光、太沧、东初、演培、星云……等法师,而煮云法师亦是其中之一。这也许和苏北的穷困,以及在抗日战争时成为沦陷区有关吧!

  煮云法师出生于西元1919年,江苏省如皋县的一户许姓农家,曾入私塾读了几年书;十五岁时因偶然读到“看破世界”一书,开始吃长素,并且萌发了出家的念头。但真正促使煮云出家的原因,是1937年他十九岁时,“芦沟桥事件”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苏北成了沦陷区,日本人经常滥杀无辜,并抓壮丁当兵。正当壮丁之年的煮云因为恐惧日人的征兵,就逃离家乡准备出家,但由于他的年龄正适合当兵,许多寺庙在不愿意惹麻烦下都拒绝了他,最后匆促间在二十岁时,经人介绍在距离家乡附近的一座名叫“财神庙”的小庙出家了。

  这“财神庙”和当时中国大陆乡间绝大多数的寺庙一样,都是靠赶经忏维生,并且多数住众是不吃素的。煮云法师自出家后,就被派在庙里打杂役和赶经忏,并且被视为免费劳工做白工。不但做白工,而且日常开支甚至自己的素食,都靠煮云未出家前,因父亡分家产所得的一百块大洋。煮云法师的日子过得很苦闷,日复一日的赶经忏,却不知佛法修行的内容为何;并且自己的钱也越用越少,更有甚者,庙里还不准他外出受戒。这样过了两年多,在煮云法师不断要求下,被他师公要了一个二十块大洋的红包后,并找到保人陪伴保证他受戒完立刻返庙,这才准他出去受戒。1941年正月,煮云二十三岁终于离开常住,到南京栖霞山受戒。[2]

  二、进入佛学院求学的经历

  (一)、栖霞律学院

  两个月的戒期圆满后,决定不再回常住当经忏僧,而留在栖霞山律学院求学。当时栖霞律学院的院长志开上人是星云法师的出家师父,[3]星云也在律学院读书,和煮云是同戒又同学,两人情谊甚笃,并和其他五位同学,互相结拜为七兄弟,[4]也

  页278

  种下了他年来到台湾,星云、煮云二人相互支持、合作的因缘。

  当学僧是没有收入的,且进律学院必须要自费买书与日用品,多数学僧都有自己出家寺院的经济支持,但煮云已和他的常住不相往来,而身上的钱也几已用光,所以在学院中他是半工半读,一方面读书,一方面领执事“当行堂、当殿主”,赚取微薄的薪俸,甚至连因当“行堂”,一个月分得的一块或半块锅巴都舍不得吃拿去卖钱。但还是非常穷,穷到甚至穿死人衣服。[5]因此暑假来临,他向方丈月基法师告假,要到南京赶经忏,月基在了解他的一无所有后就对他说:

  你少得太多了,要是少一点我到可以帮忙比如一双鞋子或一双袜子;可是你什么都没有,我没办法帮你的忙。好吧!你去吧!你还是学生,开学时你要回来。[6]

  结果煮云法师下山赶了一个月的经忏,所得的钱再加上别人的补贴才作了一件长衫。但却在这期间得了疟疾,直到回到学院仍在生病。

  煮云法师求学的辛苦,不只是物质上的苦,心灵上也缺乏师长亲友的问慰。相较之下,同在栖霞山的星云法师日子虽也清苦,但比起煮云已好多了。星云法师回忆有一次他生重病,他的师父派人送来半碗咸菜慰问他,让他感动不已;而他的母亲、兄弟也都轮番上山探顾他,姊姊还帮他做僧鞋。[7]而煮云法师真是贫病交加无人问。在此状况下,他仍在学院用功读书,考了第三名。他究竟对自己有何期许呢?

  因为多病又贫穷,栖霞寺的常住劝煮云出来当执事,可以领单银,但不能再读书,所以煮云法师回绝了。四当家问煮云说:

  你要读书,那你将来想作什么呢?

  我要当法师。[8]

  原来煮云法师早已立下志愿,在佛教界他不要做堕落的经忏僧,也不要做一生庸庸碌碌的打杂僧,他要做能登台说法的法师。因为这个志向,使他在任何逆境中都能吃苦忍苦、力求上进,不断的充实自己,也使他来到台湾后真正成了能写能讲的法师,在当代台湾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栖霞寺的经济是非常拮据的,常住和学生的饮食都恶劣到极点。由于饮食太恶劣,所以学院常请不到外面的老师来教书,多由栖霞山的几位当家师父自己上课,上

  页279

  的课程有“国文”、“金刚经”、“戒律”、“唯识”几项。而当家们也很忙,都是抽空来上课,所以经常是上一天课就休息好几天。[9]这样的办学当然不是很有规模制度,煮云法师在栖霞山共住了三年,由学院的办学状况观察,他大概能学到一些基本的佛法概论。

  (二)、焦山佛学院

  离开栖霞山,煮云法师准备到镇江的焦山佛学院就读。焦山佛学院是当时江苏最高的佛教学府,进入焦山读书的学僧,出来是当法师的。许多栖霞律学院成绩优良者皆去那读书了,星云法师也在其中。运气欠佳的煮云法师到了焦山佛学院,已是学期中途,只能做个旁听生,并且仍是当行堂半工半读。一学期过完,煮云在讲演比赛中名列前茅,考试成绩是五十六人中的第十六名,本以为有机会成为正式生,不料焦山的当家师──东初法师却在见了煮云以后,以他年龄已二十五岁,不适合读书为理由拒绝了他。[10]这真是非常可惜,焦山佛学院的师资、课程都是当时一流的,星云法师在那里读了两年书,煮云法师却只能在那听…

《煮云法师的佛教经验与佛教事业─1949年大陆来台青年僧侣个案研究(丁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