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煮云法师的佛教经验与佛教事业─1949年大陆来台青年僧侣个案研究(丁敏)▪P2

  ..续本文上一页了半学期的课,能够学到的佛学知识相当的有限。在被拒绝之后,煮云真是晴天霹雳,走投无路又阮囊羞涩,就到上海清凉寺去赶经忏赚钱。赶了八个月的经忏,拼命存钱作了一条棉被两件衣服,心里却期许自己一定要再去念书。不过这八个月中,他学会了“三时系念”等超度仪式,[11]这些赶经忏所累积学来的东西对煮云法师初来台湾,就能在1951年左右,相继主持“后里震灾超度大法会”等超度亡魂的大法会,轰动地方,[12]也为自己打开了知名度,是有相当大的帮助。

  (三)、楞严专宗学院

  在上海清凉寺赶了八个月的经忏之后,正巧圆瑛法师开办“楞严专宗学院”。1945年,煮云法师二十七岁时,正式进入此学院就读。由圆瑛法师亲自讲解《楞严经》,白圣法师任监学。然好景不常,隔年圆瑛法师就中风病危而使学院陷入瓦解状况,煮云法师又只好离去。因此煮云法师学《楞严经》的时间也很短,还未学到《楞严经》的精髓。所以他自己说:

  可是说来惭愧,一直到现在(指在台湾),我《楞严经》还不会讲。

  页280

  相对于追随圆瑛法师甚久的白圣法师,来台后常讲说《楞严经》,煮云虽有心学经论,可惜常无良好的学习机缘。

  综观煮云法师,从二十岁匆迫出家后就沦为经忏僧,极力争取才得以离开常住出来受戒;受戒之后,旋即进入佛学院读书,日子多在贫病艰难中度过,平日不但要领执事半工半读,有时出于无奈又要去赶经忏赚钱,并且在这过程中缺少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柱支持他,总是他一人踽踽凉凉。但他始终努力向上,追求读书的机会,立志成为法师。这终于使他脱离了一出家就成为经忏僧,且在贫病煎迫下,可能再度沦为经忏僧的宿命,走向能够讲经说法的法师之路,也奠立了他来到台湾之后,能够四处弘法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可以发现他的求学机缘并不很好,在栖霞律学院虽然停留了将近三年,但这学校没有什么学制,也请不到有名的老师来上课;到了焦山佛学院,师资与学生阵容都堪称一流,可惜他只做了半学期的旁听生;后来进入楞严专宗学院,不到一年圆瑛法师又不能上课了,学院也解散了。所以他在佛学院求学的历程,恐怕只学得到根本普遍的佛学知识。所以我们从《煮云法师全集》中可以发现,他来台湾之后,特别擅长的是通俗演讲。

  三、普陀山时期

  离开楞严专宗佛学院的隔年,也就是1947年,二十九岁的煮云法师前往普陀山。这是他结束学僧身分,开始踏入佛教社会之始,这是煮云僧侣生涯的第一个转捩点。而普陀山时期的经验,对他僧侣生涯的第二个转捩点──来到台湾后的发展,又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以下分别叙述之。

  (一)、成为知客僧:得以来台的契机

  煮云法师到普陀山,是被邀请来在戒期中担任“大悦众”的。戒期圆满后,曾前往普陀山的佛顶山慧济寺,住该寺阅藏楼阅读藏经一段时日。1948年,三十岁的煮云法师受聘担任普陀山前山普济寺的“知客”,这可以算是煮云法师在佛教界第一份正式的职衔。他自云:“这也可说是到了出头的一天了。”表示他不再四处流浪在各寺打打零工,有正式身分可以安定下来。并且“知客”的身分,使他得以广交佛教界或社会各界前来普陀山的人物。1949年普陀山有两次抓年轻和尚当兵的记录,而这两次煮云法师都被抓走,也都因为他在普陀山结识的社会人脉关系而被释放。没有人事背景的真华法师就在第一次征兵时被抓走了,来到台湾当了好几年军人才得以退伍,重新披上袈裟。[13]

  页281

  而1950年,煮云法师得以跟随驻在普陀山的军医部队来到台湾,也是因为他和院长在普陀山上结成好朋友。那是最后撤离的一批部队,全普陀山的住众只有他和伴随他的一个小沙弥得以出来。因此“知客”的身分,不但使他有了正式的职衔,也是他能够来到台湾的重要关键。

  (二)、拥有“普陀山和尚”的招牌

  “普陀山来的和尚”这个招牌,对煮云法师早期在台湾偏僻地区弘法布教是很响亮、很有用的,易于取得信徒对他的信任。例如西元1950年,煮云法师曾借住在后里的“怀德堂”半年。“怀德堂”的主人本来不放心借给他这个外省和尚,还是介绍人保证地说:

  这个和尚我认识,而且也谈过话,我可以“保证”,他是实实在在从“普陀山”来的,你可以让他住下来。[14]

  同年煮云法师应邀到鱼池乡布教,乡长向乡民介绍他时说:

  普陀山的法师来了!你们大家不要再看戏了。[15]

  煮云法师自己也说:

  笔者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叫化子”,虽然是人微言轻,所幸是南海普陀山来的,无疑的挂上了观世音菩萨这张圣旨的王牌。有人说:我借普陀山的名义作弘法的工具;更有人说:我拿观世音菩萨作招牌,引诱人来听法。是的,我真惭愧:既不是有名的大德法师,又不是年高戒长的老和尚,为了要做佛子应做的事业──弘法利生,……因此挂上观世音菩萨这张圣旨王牌,使一般善良愚昧的民众,能够改变以往不合佛法的迷信举动,也未尝不可吧![16]

  普陀山是中国的四大名山之一,又是台湾人普遍信仰的观音菩萨的道场,因此“普陀山来的和尚”这个名号,使煮云法师在融入台湾社会得到信徒认同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

  页282

  (三)、在普陀山听闻了许多有关普陀山的逸闻趣事、传说故事,并目睹了当时普陀山上的奇人异事、高僧风范,这些都成为来台初期,弘法布教、打开知名度的最佳资料。

  煮云法师来台后,在1952年应《菩提树月刊》之邀稿,撰写有关普陀山的传说异闻。由于多是他亲耳听闻或亲眼所见,加以他的生花妙笔,把普陀山的人物、场景、故事等,描述地栩栩如生、宛然在目般地鲜活生动,因此造成极大的轰动,获得很大的回响,成了脍炙人口的文章。并于1953年结集成书,名曰“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这本书后来再版或被人盗版翻印,或当成善书刊印等,不知凡几,大约盛行了约三十年之久,流传之广,遍及海外。[17]此书也是煮云法师的第一本着作,也成了他的金字招牌之一。

  (四)、在普陀山亲近闭关修行的高僧,激励煮云法师自己刻苦修行。也种下来台后期,创办类似苦行的精进佛七之因。

  煮云法师在普陀山亲眼目睹几位闭关高僧刻苦修行的情况:例如德源老和尚告诉他,自己在关中打佛七一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吃得太少、睡得太少、脸都肿起来,还是坚持下去;又例如妙善老和尚告诉他,自己在关中的功课是“一天坐三枝香,一枝香坐一个半小时,另外再作两堂功课,又诵一部《法华经》,还要拜佛八百拜,再吃两顿饭。”……受了闭关和尚刻苦修行的影响,煮云法师在普陀山时期一天只睡四小时;而他创办精进佛七,规定每天只睡四小时就是起源于此。另外,他自己也曾拜“占察忏”,也曾自己打每天念十万声佛号的佛七;也打观音七、地藏七都是一天十枝香。[18]精进佛七的一天九枝香也应是缘起于此。虽然煮云法师自云他是因高血压不能看书也不能写文章,才想到要办精进佛七的。但把佛七办的有似苦行般,最初的经验来源应是来自于普陀山吧!

  综观煮云法师在大陆的佛教经验,是刚由佛学院出来,初入佛教社会的年轻僧侣,尚无社会地位可言。他在佛学院求学的经历以及赶经忏的经验,使他来台后能成为通俗演讲的法师,又能独当一面主持法会。他在普陀山的经历一方面使得他得以有机会来台,一方面也使他有了“普陀山来的和尚”这块招牌,而较易融入台湾社会吸引信徒。而他在普陀山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修行功课都对他尔后在台湾逐步经营自己的佛教事业有深远的影响。

  页283

  参、煮云法师在台湾经营发展佛教事业的

  过程与相关的佛教问题

  煮云法师的佛教事业应自其来台后才开始逐步建立,在此之前,他只是担任过普陀山前山普济寺的“知客僧”,尚未建立起在大陆佛教界的名望与人脉。他来台后的佛教事业应可分为三阶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适应与融入。从1950年来台后,至1952年住持凤山莲社。

  第二阶段:经营与困境。从1952年住持莲社至1972年创办精进佛七之前。

  第三阶段:突破与开创。从1972年创办精进佛至1986年圆寂为止。

  以下按此三阶段逐步分析:

  一、第一阶段:从1950年来台后,至1952年住持凤山莲社的阶段

  煮云法师来台之后,就像其他来台的大陆僧侣一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定居和生活下去的问题。当时来台的大陆法师可分为三个辈分:最年长的一辈如太沧、证莲、智光三老;其次是如南亭、大醒、道源、东初、印顺、道安、白圣法师等。这两代多是在大陆早已具有声望与人脉的法师,靠自己的能力来台,没有经过改变出家身分的过程。第三代则如圣严、星云、煮云、广慈、真华等法师,他们在大陆时多仍具学僧身分或刚踏入佛教社会不久,尚无什么声望与人脉,多是靠着改变和尚身分,自愿充军到台湾来。(案:另有慧峰、忏云等则无改变身分,但也属青壮辈。)

  但是即使是在大陆已有声望人脉的老中两代法师中,初来台时,也只有白圣法师于1948年事先来台买下了“十普寺”,有了自己的道场;以及由太虚门下的在家弟子李子宽居士和热心佛教活动的的孙立人夫人张清扬居士合资买下“善导寺”,作为接待太虚门下的法师之用。因此大醒法师1949年来台,即直接住进善导寺;而印顺、演培法师1952年来台,亦随即住进善导寺,没有受到什么寄人篱下、颠沛流离之苦。[19]

  其余这些已有名望人脉的法师,如智光、南亭、道源则先借住十普寺,再另外想办法筹建寺院。但住在十普寺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南亭法师在其自传中自述当他和师父智光老和尚一下飞机,就直奔十普寺,他的徒孙妙然法师(…

《煮云法师的佛教经验与佛教事业─1949年大陆来台青年僧侣个案研究(丁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