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是要说我不管现象有多少个,本质只有一个,所以没有差别。但从古到今在这土地上有过这么多兴废,我们今天看这么辉煌,谁敢保证将来不是烟飞云散,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真正按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共产党最后要灭亡。”这就是别人佩服他,说你这个理论高,能敢把自己否定。但是马克思之前敢说自己要灭亡的只有佛教,没有其他的宗教说我最后要亡。只有佛教说:“成住坏空”,这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不可改变的。那么这个对事物的认识得到一个结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道即是空,空即是道。无论多辉煌,我们感叹,尽力来维护它,但我们心中有一种悲悯。世间万法,凡有为法,最终难逃脱它的命运,这是不可改变的。通过这种认识最终达到无明的觉悟,不是做不到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去掉无明,我个人认为,有更大的合理性。那就是承认差别的客观存在,也有它的永恒价值。无论什么时候,你就是在佛的世界,不敢说没有差别,佛,菩萨,罗汉这就是差别。这个现象的差别是永恒存在的,佛陀也没说过到那一天,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什么都没有。如果能认识到现象的差别的存在客观性,那个无明也能去掉。和我们看到空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去掉无明有两个方式,一个方式就是认识现象与差别的存在与客观性;另一种是认识现象的本质比它更具永恒性。这也能去掉无明。因为我们今天不会单纯站在某一宗派的立场上,强调别人的都不对,所以我们介绍禅宗顿悟的同时,应该客观的说两种思维模式都有它的道理。
但是我们要搞明白为什么古人要坚持这样一种方法,另外一些人要坚持另外的方法,原因在于,不同的思维造成不同的修行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又拉回到今天,我们每一个同学学习《净行品》,《净行品》中写了那么多的现象,不要认为只有这些现象,因为现象是无穷无尽的,道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要求看到这个“道”,就要把握这个“一”。经中所列出的现象,不过是示范,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我们空洞地想去追求那个“一”,而忽略了眼前地现象,连这一百四十个都做不到,我们就无从去找到这个“一”。(休息十分钟)
刚才有同学提出问题,“天台宗的“去无明,有差别”如何修?似乎“去无明,无差别”较合宗下之趣。是否可将这两种提法归为顿渐二门?”从这个营员的提问看,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就顺着他的话把这个话题往前再多说几句。实际上,“去无明,有差别”和“去无明,无差别”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思维过程。同样,“去无明,有差别”如果不达观,不经过对事物整体的思考,即看到现象的差别与永恒性,就是我们在针对具体事物的时候,往往需要有一种对整体事物的把握与认识。这句话怎么理解?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所能居住和感觉的空间是有限的。当我们在心胸中有一种无限的时空时,对有限的时空才能产生正确的态度。实际这句话可以用佛教的语言来表述,但今天面对青年朋友,用这句话表述大家去体会。为什么这样?因为有历史感的人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渺小,有空间感的人,才能知道自己是非常有限的。那么他对具体事物,具体的处理方式,他的胸襟,气魄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凡是鼠目寸光,坐井观天的人,他的心胸之狭隘,态度之恶劣,大家都是可以想象的。所以我们通常讲一个人有气度,一个人没有气度,差别在什么地方?你跟他攀谈一下,接触一下,你就会知道一个学佛的人,为什么应该是胸怀最宽广博大的。因为佛教强调三个字“了生死”,如何“了生死”?“了生死”不是一句空话。现实生活中遇到具体事物的时候,你能不能把这件事跟生死的大限联系起来。
说我现在遇到了挫折,但我想了“我生也有涯”,我现在活了50岁了,就算还有40年。这40年之中,我值不值得为这个小事去烦恼去执着呢?我们这样去比较,就会产生新的观念看法。同样,即使是我们很年轻,我个人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在少年青年的时候,大约要十年才会有大的观念和改变,觉得日子很长。到了三四十岁,会觉得五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观念会改变。到了50岁以后,也就是两三年,就会感受到人生的短暂。我前两天几次和大和尚说话,大和尚老强调:“我已经70岁了”。古稀之年啊!确实不容易,但是为什么呢?就是人越到了最后,对生命的意识越紧迫。“我在这个世界还有多久?”会随时提醒他。我今年55岁,前两年都没有像今年这样,对生命有那么深切的感触。
回过头来,我要告诉每一个青年朋友:你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佛教绝对不是只劝大家离开这个世界,不是的。佛教实际上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要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在这么短暂的不到百年的时间里,你到底要做什么?做得不好,一瞬之间,造下无穷的罪业,后悔莫及。而运用得好,为众生,为人类,做点有益的工作,自己的功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历史上有人批评,佛教即便劝人做好事,也是自私的,为什么呢?好像是为自己将来如何。其实,说这些话的人第一不了解佛教,第二实际是故意刁难。大和尚上午讲:“人之患在于有自己”,念念不忘我的存在,不知把自己融入大众。所以佛教实际上“做功德”不是为了自己,因为佛教最强调无我,说无我,为什么还造功德?要为众生,我只不过是众生中的一员,众生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只不过是珍惜这个生命。在世间万物之中,我们今天得到这个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过去的老人,我觉得他们很惜福。比如过去老人看到孩子很可爱,拿北京话说“挺好,什么丑不丑的,全须全影的就好”。修佛有好多功德,就是你生下来四肢完整,五官端正,面目清秀,这都不容易呀!所以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要去珍惜,拿它做什么呢?做对这个世界有益的事情。
回到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问。我们不站在某一宗派的立场去抨击别人。因为中国佛教的品格,各宗派之间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所谓宗派是在探讨不同的修行途径,而所有修行都是为了成佛,要觉悟。所以站在不同宗派,思想方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一个。而无论哪个修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所以在修持上,不论采用哪种办法,只要结合现实,不断提升自己,都是好的修行方法。至于顿和渐的事,我个人看,从慧能所表现出来的,他的顿悟实际上是离不开渐修的。他听到了章句,到寺院里做劳务,而且求得法师的印证。整个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悟和修却有不同,不可轻易说自己悟了,按我了解的理论:真理要把握就是全体,所谓开悟,就是悟到了真理。那么真谛只有一个,它是完整的。不能今天悟一点,明天再悟一点,悟就是全体。开悟了就是全都看清楚,彻底看清楚,否则谈不到悟,还是修的过程。过去我们很关心,悟后是什么样子,还是禅宗那句老话:“原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接下来呢?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呢?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很多法师,《传灯录》上记载,开悟以后他在做什么?开悟之前砍柴挑水,开悟之后砍柴挑水,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应该当方丈,当政协委员,佛教历来没有这一说。开始写《名僧传》,后来改为《高僧传》,为什么?名僧不一定是高僧。因为佛教没有脱离社会,就要受社会一定影响,所以真正体现佛教精神的是高僧,他可以放弃很多东西,退隐到一个偏僻的小寺庙,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高僧。世人往往用一种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官本位”一层层去衡量。但佛门绝不能这样,佛门有自己的衡量标准。我很注意一些禅宗高僧他们开悟以后干什么?在很多资料表现出来,在他们开悟以后若干年,除了修道传法之外,他们并没有去招摇,应该说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在受用,弘法利生这是需要的,但受条件局限。有些人要用自己的生命弘法。他一生直到最后,他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弘法利生的榜样。所以有句话“山中有老僧,朝中有贤相”。并不是说这两者保持密切联系,而是说有老僧在,他有这个功德影响教化民心,使大家有崇仰的目标,能够影响朝中那些人把自己混乱的心态整一下,为人民多做点好事。
所以顿和渐这件事,在座的有些营员肯定想突然有一天我就开悟了,我也祝愿你,但我希望你在开悟之前走踏踏实实的路。很多这样的事,摔一个跟头开悟了;老也不开悟,拿镐头一刨,破两瓦片开悟了。这些故事很多,是开悟了,但是绝对不能告诉你,破完那瓦片,当时是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有给他印证的老师能够理解他,而不是两个人用言语沟通。这就叫做相应,到那个境界是不容易的。之前,我们就是要好好学习《净行品》,从自己做起,从眼前做起。一开始我就讲过佛教衰落的原因之一是狂禅遍地,学没有几天,就开悟了。我们也看到前些年头社会上有些人开口就是大师,闭口就是大师,哪有这么多大师?有些就是受到了狂禅的影响。在修禅定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现象发生。这些都不足以向别人夸说,到处去宣扬的,其实最后宣扬的结果是堕入魔道。前人在修禅定方面不仅有经验,而且有很多具体的理论与指导,比如说对禅定的阐释。所以我们同学们通过这个夏令营学到一些基本的东西,如果有人要深入,一定要提前知道,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理论和经验是用生命换来的,是亲身的体验,一定不能忽视,不要误入歧途。佛教到现在两千五百多年,这之间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典籍,很多是值得大家学习,会对大家有所帮助的。
《净行品》是这次夏令营的主题,我看了之后,从“净行”两个字又扩展了一下。在大正藏上有另外一部经,我想推荐给大家,叫《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为什么希望推荐给大家?我们主题是《净行品》,这部《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内容比较丰富,这就涉及到一个学习的方式。我…
《一心与多门(王志远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