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心與多門(王志遠教授)▪P3

  ..續本文上一頁別”是要說我不管現象有多少個,本質只有一個,所以沒有差別。但從古到今在這土地上有過這麼多興廢,我們今天看這麼輝煌,誰敢保證將來不是煙飛雲散,沒有永恒存在的事物。真正按馬克思主義理論講:“共産黨最後要滅亡。”這就是別人佩服他,說你這個理論高,能敢把自己否定。但是馬克思之前敢說自己要滅亡的只有佛教,沒有其他的宗教說我最後要亡。只有佛教說:“成住壞空”,這是永恒不變的,這是不可改變的。那麼這個對事物的認識得到一個結論,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道即是空,空即是道。無論多輝煌,我們感歎,盡力來維護它,但我們心中有一種悲憫。世間萬法,凡有爲法,最終難逃脫它的命運,這是不可改變的。通過這種認識最終達到無明的覺悟,不是做不到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通過另外一種思維方式,去掉無明,我個人認爲,有更大的合理性。那就是承認差別的客觀存在,也有它的永恒價值。無論什麼時候,你就是在佛的世界,不敢說沒有差別,佛,菩薩,羅漢這就是差別。這個現象的差別是永恒存在的,佛陀也沒說過到那一天,白茫茫大地真幹淨,什麼都沒有。如果能認識到現象的差別的存在客觀性,那個無明也能去掉。和我們看到空的本質是一樣的。所以去掉無明有兩個方式,一個方式就是認識現象與差別的存在與客觀性;另一種是認識現象的本質比它更具永恒性。這也能去掉無明。因爲我們今天不會單純站在某一宗派的立場上,強調別人的都不對,所以我們介紹禅宗頓悟的同時,應該客觀的說兩種思維模式都有它的道理。

  但是我們要搞明白爲什麼古人要堅持這樣一種方法,另外一些人要堅持另外的方法,原因在于,不同的思維造成不同的修行模式,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又拉回到今天,我們每一個同學學習《淨行品》,《淨行品》中寫了那麼多的現象,不要認爲只有這些現象,因爲現象是無窮無盡的,道是無所不在的,我們要求看到這個“道”,就要把握這個“一”。經中所列出的現象,不過是示範,但是另外一個方面,如果我們空洞地想去追求那個“一”,而忽略了眼前地現象,連這一百四十個都做不到,我們就無從去找到這個“一”。(休息十分鍾)

  剛才有同學提出問題,“天臺宗的“去無明,有差別”如何修?似乎“去無明,無差別”較合宗下之趣。是否可將這兩種提法歸爲頓漸二門?”從這個營員的提問看,對佛教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就順著他的話把這個話題往前再多說幾句。實際上,“去無明,有差別”和“去無明,無差別”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思維過程。同樣,“去無明,有差別”如果不達觀,不經過對事物整體的思考,即看到現象的差別與永恒性,就是我們在針對具體事物的時候,往往需要有一種對整體事物的把握與認識。這句話怎麼理解?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所能居住和感覺的空間是有限的。當我們在心胸中有一種無限的時空時,對有限的時空才能産生正確的態度。實際這句話可以用佛教的語言來表述,但今天面對青年朋友,用這句話表述大家去體會。爲什麼這樣?因爲有曆史感的人才能知道一個人的渺小,有空間感的人,才能知道自己是非常有限的。那麼他對具體事物,具體的處理方式,他的胸襟,氣魄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凡是鼠目寸光,坐井觀天的人,他的心胸之狹隘,態度之惡劣,大家都是可以想象的。所以我們通常講一個人有氣度,一個人沒有氣度,差別在什麼地方?你跟他攀談一下,接觸一下,你就會知道一個學佛的人,爲什麼應該是胸懷最寬廣博大的。因爲佛教強調叁個字“了生死”,如何“了生死”?“了生死”不是一句空話。現實生活中遇到具體事物的時候,你能不能把這件事跟生死的大限聯系起來。

  說我現在遇到了挫折,但我想了“我生也有涯”,我現在活了50歲了,就算還有40年。這40年之中,我值不值得爲這個小事去煩惱去執著呢?我們這樣去比較,就會産生新的觀念看法。同樣,即使是我們很年輕,我個人有這樣的體會:一個人在少年青年的時候,大約要十年才會有大的觀念和改變,覺得日子很長。到了叁四十歲,會覺得五年是一個很大的變化,觀念會改變。到了50歲以後,也就是兩叁年,就會感受到人生的短暫。我前兩天幾次和大和尚說話,大和尚老強調:“我已經70歲了”。古稀之年啊!確實不容易,但是爲什麼呢?就是人越到了最後,對生命的意識越緊迫。“我在這個世界還有多久?”會隨時提醒他。我今年55歲,前兩年都沒有像今年這樣,對生命有那麼深切的感觸。

  回過頭來,我要告訴每一個青年朋友:你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佛教絕對不是只勸大家離開這個世界,不是的。佛教實際上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要認識到生命的短暫。在這麼短暫的不到百年的時間裏,你到底要做什麼?做得不好,一瞬之間,造下無窮的罪業,後悔莫及。而運用得好,爲衆生,爲人類,做點有益的工作,自己的功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曆史上有人批評,佛教即便勸人做好事,也是自私的,爲什麼呢?好像是爲自己將來如何。其實,說這些話的人第一不了解佛教,第二實際是故意刁難。大和尚上午講:“人之患在于有自己”,念念不忘我的存在,不知把自己融入大衆。所以佛教實際上“做功德”不是爲了自己,因爲佛教最強調無我,說無我,爲什麼還造功德?要爲衆生,我只不過是衆生中的一員,衆生只不過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只不過是珍惜這個生命。在世間萬物之中,我們今天得到這個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過去的老人,我覺得他們很惜福。比如過去老人看到孩子很可愛,拿北京話說“挺好,什麼醜不醜的,全須全影的就好”。修佛有好多功德,就是你生下來四肢完整,五官端正,面目清秀,這都不容易呀!所以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要去珍惜,拿它做什麼呢?做對這個世界有益的事情。

  回到剛才那位同學的提問。我們不站在某一宗派的立場去抨擊別人。因爲中國佛教的品格,各宗派之間從來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所謂宗派是在探討不同的修行途徑,而所有修行都是爲了成佛,要覺悟。所以站在不同宗派,思想方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一個。而無論哪個修行方法都不能脫離現實。所以在修持上,不論采用哪種辦法,只要結合現實,不斷提升自己,都是好的修行方法。至于頓和漸的事,我個人看,從慧能所表現出來的,他的頓悟實際上是離不開漸修的。他聽到了章句,到寺院裏做勞務,而且求得法師的印證。整個過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悟和修卻有不同,不可輕易說自己悟了,按我了解的理論:真理要把握就是全體,所謂開悟,就是悟到了真理。那麼真谛只有一個,它是完整的。不能今天悟一點,明天再悟一點,悟就是全體。開悟了就是全都看清楚,徹底看清楚,否則談不到悟,還是修的過程。過去我們很關心,悟後是什麼樣子,還是禅宗那句老話:“原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接下來呢?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後呢?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很多法師,《傳燈錄》上記載,開悟以後他在做什麼?開悟之前砍柴挑水,開悟之後砍柴挑水,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應該當方丈,當政協委員,佛教曆來沒有這一說。開始寫《名僧傳》,後來改爲《高僧傳》,爲什麼?名僧不一定是高僧。因爲佛教沒有脫離社會,就要受社會一定影響,所以真正體現佛教精神的是高僧,他可以放棄很多東西,退隱到一個偏僻的小寺廟,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爲高僧。世人往往用一種世俗的標准去衡量,“官本位”一層層去衡量。但佛門絕不能這樣,佛門有自己的衡量標准。我很注意一些禅宗高僧他們開悟以後幹什麼?在很多資料表現出來,在他們開悟以後若幹年,除了修道傳法之外,他們並沒有去招搖,應該說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在受用,弘法利生這是需要的,但受條件局限。有些人要用自己的生命弘法。他一生直到最後,他自己的行爲,本身就是弘法利生的榜樣。所以有句話“山中有老僧,朝中有賢相”。並不是說這兩者保持密切聯系,而是說有老僧在,他有這個功德影響教化民心,使大家有崇仰的目標,能夠影響朝中那些人把自己混亂的心態整一下,爲人民多做點好事。

  所以頓和漸這件事,在座的有些營員肯定想突然有一天我就開悟了,我也祝願你,但我希望你在開悟之前走踏踏實實的路。很多這樣的事,摔一個跟頭開悟了;老也不開悟,拿鎬頭一刨,破兩瓦片開悟了。這些故事很多,是開悟了,但是絕對不能告訴你,破完那瓦片,當時是怎麼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有給他印證的老師能夠理解他,而不是兩個人用言語溝通。這就叫做相應,到那個境界是不容易的。之前,我們就是要好好學習《淨行品》,從自己做起,從眼前做起。一開始我就講過佛教衰落的原因之一是狂禅遍地,學沒有幾天,就開悟了。我們也看到前些年頭社會上有些人開口就是大師,閉口就是大師,哪有這麼多大師?有些就是受到了狂禅的影響。在修禅定的過程當中,會有很多現象發生。這些都不足以向別人誇說,到處去宣揚的,其實最後宣揚的結果是墮入魔道。前人在修禅定方面不僅有經驗,而且有很多具體的理論與指導,比如說對禅定的闡釋。所以我們同學們通過這個夏令營學到一些基本的東西,如果有人要深入,一定要提前知道,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理論和經驗是用生命換來的,是親身的體驗,一定不能忽視,不要誤入歧途。佛教到現在兩千五百多年,這之間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典籍,很多是值得大家學習,會對大家有所幫助的。

  《淨行品》是這次夏令營的主題,我看了之後,從“淨行”兩個字又擴展了一下。在大正藏上有另外一部經,我想推薦給大家,叫《優婆夷淨行法門經》。爲什麼希望推薦給大家?我們主題是《淨行品》,這部《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內容比較豐富,這就涉及到一個學習的方式。我…

《一心與多門(王志遠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