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心與多門(王志遠教授)▪P4

  ..續本文上一頁們大家學習時要擺好一和多的關系。初學時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擴大自己了解的方面,這樣就會促使我們産生更深入的念頭,否則越是簡單的東西,越不容易被初學的人掌握。它越簡單,沒有更多的材料,你越不知從哪兒下手。我說這話有點繞,應該說初學人應該掌握最簡單的東西,但佛經裏有些東西是很難掌握的。比如說剛才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光給你這八個字,你就不知怎麼辦,必須要看很多,了解很多,才知道這句話具有很多深刻的內容。因爲我今天給大家講話,我就得想我當年怎麼學的,遇到什麼困難,怎麼克服的,這樣才能給大家講好課。如果不回想這個過程,只講最後的,中間就缺乏橋梁沒法過渡。所以其實初學的時候是資料越豐富越好。我多看多了解,在這過程中,哪些地方對我吸引力強,我又回轉過來,也許在某一個地方會茅塞頓開。否則老盯住一個地方,就學不下去了。

  那爲什麼要介紹《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呢?因爲這部經顧名思義也是講淨行的,所以輔助我們學《淨行品》特別合適。而且這部經也很生動,它是說女居士如何修行,那我想男居士更應該讀一讀了。因爲對女居士原來的要求比較嚴格,條款也比較多,那女居士應該做到的,男居士更應該做到。《淨行品》裏面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個沒有出現的主體,大家仔細讀,它描寫了一個人從求道到入道到成道的過程,裏邊有一些很有針對性,針對出家衆,是很明顯的,就是一個出家衆的作風。當然對在家衆也有一些警示的作用,大家也可以按照這個標准去做,但是它畢竟不是針對在家衆寫的。而這部《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就是專門針對在家衆的:

  有一位女居士,她帶著一千五百位女居士,去向佛請教“我們應該怎樣修行?”,佛很高興,給她講了因緣“多少年前你是誰,我是誰,當時你就喜歡求法。很好,我來給你講。”佛對于淨行講了十個大方面。我先總體概括給大家說一下:第一叫十九淨行,什麼叫淨行?佛講了十九個方面;第二講了十行法;第叁講五十八法;第四講了叁大行;第五講了四行;第六講了四法;第七是叁十二不淨觀;第八是七不著;第九是叁善行法;第十是八大緣念。一共是十個方面。那這十個方面,回到咱們本講的主題叫“一心與多門”,這也符合《華嚴經》的宗旨。

  《華嚴經》是舉十爲例,那麼《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就講了十個方面。佛教的經典有個特點,一是要把最簡單的事講成最複雜的,爲什麼要這樣做?叫做“恒順衆生”。不講複雜了,大家聽不懂,沒興趣,例子太少,理論太單薄。但你聽了之後不能掉進去,佛給你說了那麼多話,最後讓你明白的道理只有一個。那十個方面還是貫穿一和多的關系,比如第一講十九淨行,我作了一下分析,淨行離不開六度四攝。所謂的淨行,這就是基礎。六度四攝再壓縮是身口意,身口意再壓縮是心。起心動念即爲造業。佛教的要求不是警察抓住才算,自己把自己抓住就算。你那個念頭一起,自己就應該知道。所以我們知道這一是心,擴大到身口意,再擴大到六度四攝,擴大到十九淨行,到一百四十,到一百四十之外。我倒覺得,這次夏令營同學們可將這一百四十擴大補充,創造性地補充它,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現實。這樣做是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的,就是一和多的關系。只要我們把握住了這個“一”,就可以看到“多”是什麼。

  我們學的一百四十淨行,這是佛陀留下的《華嚴經》的重要段落。但今天淨慧老和尚,明海大和尚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條件,我們既然學習了,還要結合我們的現實。除了一百四十淨行之外,我們自己認爲還應該有哪些淨行?我們如果能提出來,還能認識到,實踐好,我們的夏令營就有新的成就,就是真正懂得了什麼是一,什麼是多。多可無限,一則唯一,不把握這個唯一,多也多不了。詳細的十九淨行我就不念了,就是概括了六度四攝。而且第一大部分從正面講,即淨行是什麼;第二部分講十行法,是從反正兩方面講,如“一者,見悭貪過,樂修行施”,見到了悭吝貪婪的過患,就樂于布施,這就是正反兩面。這十行法恰恰講的就是六度和四攝。講到這,我要強調整個經就是講六度四攝,這就是佛經教育方式的特點。

  佛經那麼多萬卷,概括起來有幾種方式,“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一種概括。當年鳥巢禅師這樣講,白居易不服氣,說“叁歲小孩都知道”不算什麼,鳥巢禅師又講“叁歲小孩都知得,八十老人行不得”,這叁句話真要實行它活到八十歲也不一定能做得到。所以說千言萬語,最後概括成一句話。但爲什麼這一句話要用千言萬語去講呢?就是要讓世人在不斷變換的方式中得到教誨。所以在第叁方面講五十八法時,更加詳細地講了正反兩方面的事情。這個五十八法,有些是很原則的,“應離惡法,親近善法”,沒有很具體的內容。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學問就大了。如何判斷,標准是什麼?如何來決定?差別很大。比如說慈悲,做布施是好事,但大家有沒有做到“體輪叁空”?有一個人在乞討,你布施給他一點東西,很多人放不下自己的那點布施,念念不忘,第一要判斷這個人是不是真困難,他是不是裝的?都走了老遠了,那10塊錢,還沒忘。這就不叫“慈悲喜舍”了。佛教強調“叁輪體空”,就是施者,受者,所施叁者都是空的,都是轉瞬即逝。你給過人家10塊也好,10萬塊也好,明天你再到那個地方,地方變了,人也不是那個人了,你也不是你,他也不是他。不可能永久凝固在那個時刻,沒有價值。那布施幹什麼?最有價值的是在你拿出錢交給那個人時,你心中想的是什麼,你是不是真正動了慈悲心,你是不是真的心疼他可憐他,樂意幫助他,這是功德善業。沒有這一點,就沒有任何意義。他是不是真的,是不是來騙人的,是他自己造業,與你沒有關系。你這個人也不是永恒存在的,你這個形態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這個世界也好,永遠的人生也好,就在那一瞬間的慈悲之心是最有價值的。大家要注意的就是如何使心靈和行爲統一起來,只有兩者統一的那一瞬間,你才是真正的獲得,真正的得到了功業。謝謝大家!

  

《一心與多門(王志遠教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