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心与多门(王志远教授)▪P4

  ..续本文上一页们大家学习时要摆好一和多的关系。初学时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自己了解的方面,这样就会促使我们产生更深入的念头,否则越是简单的东西,越不容易被初学的人掌握。它越简单,没有更多的材料,你越不知从哪儿下手。我说这话有点绕,应该说初学人应该掌握最简单的东西,但佛经里有些东西是很难掌握的。比如说刚才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光给你这八个字,你就不知怎么办,必须要看很多,了解很多,才知道这句话具有很多深刻的内容。因为我今天给大家讲话,我就得想我当年怎么学的,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克服的,这样才能给大家讲好课。如果不回想这个过程,只讲最后的,中间就缺乏桥梁没法过渡。所以其实初学的时候是资料越丰富越好。我多看多了解,在这过程中,哪些地方对我吸引力强,我又回转过来,也许在某一个地方会茅塞顿开。否则老盯住一个地方,就学不下去了。

  那为什么要介绍《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呢?因为这部经顾名思义也是讲净行的,所以辅助我们学《净行品》特别合适。而且这部经也很生动,它是说女居士如何修行,那我想男居士更应该读一读了。因为对女居士原来的要求比较严格,条款也比较多,那女居士应该做到的,男居士更应该做到。《净行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没有出现的主体,大家仔细读,它描写了一个人从求道到入道到成道的过程,里边有一些很有针对性,针对出家众,是很明显的,就是一个出家众的作风。当然对在家众也有一些警示的作用,大家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去做,但是它毕竟不是针对在家众写的。而这部《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就是专门针对在家众的:

  有一位女居士,她带着一千五百位女居士,去向佛请教“我们应该怎样修行?”,佛很高兴,给她讲了因缘“多少年前你是谁,我是谁,当时你就喜欢求法。很好,我来给你讲。”佛对于净行讲了十个大方面。我先总体概括给大家说一下:第一叫十九净行,什么叫净行?佛讲了十九个方面;第二讲了十行法;第三讲五十八法;第四讲了三大行;第五讲了四行;第六讲了四法;第七是三十二不净观;第八是七不着;第九是三善行法;第十是八大缘念。一共是十个方面。那这十个方面,回到咱们本讲的主题叫“一心与多门”,这也符合《华严经》的宗旨。

  《华严经》是举十为例,那么《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就讲了十个方面。佛教的经典有个特点,一是要把最简单的事讲成最复杂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叫做“恒顺众生”。不讲复杂了,大家听不懂,没兴趣,例子太少,理论太单薄。但你听了之后不能掉进去,佛给你说了那么多话,最后让你明白的道理只有一个。那十个方面还是贯穿一和多的关系,比如第一讲十九净行,我作了一下分析,净行离不开六度四摄。所谓的净行,这就是基础。六度四摄再压缩是身口意,身口意再压缩是心。起心动念即为造业。佛教的要求不是警察抓住才算,自己把自己抓住就算。你那个念头一起,自己就应该知道。所以我们知道这一是心,扩大到身口意,再扩大到六度四摄,扩大到十九净行,到一百四十,到一百四十之外。我倒觉得,这次夏令营同学们可将这一百四十扩大补充,创造性地补充它,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现实。这样做是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的,就是一和多的关系。只要我们把握住了这个“一”,就可以看到“多”是什么。

  我们学的一百四十净行,这是佛陀留下的《华严经》的重要段落。但今天净慧老和尚,明海大和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我们既然学习了,还要结合我们的现实。除了一百四十净行之外,我们自己认为还应该有哪些净行?我们如果能提出来,还能认识到,实践好,我们的夏令营就有新的成就,就是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一,什么是多。多可无限,一则唯一,不把握这个唯一,多也多不了。详细的十九净行我就不念了,就是概括了六度四摄。而且第一大部分从正面讲,即净行是什么;第二部分讲十行法,是从反正两方面讲,如“一者,见悭贪过,乐修行施”,见到了悭吝贪婪的过患,就乐于布施,这就是正反两面。这十行法恰恰讲的就是六度和四摄。讲到这,我要强调整个经就是讲六度四摄,这就是佛经教育方式的特点。

  佛经那么多万卷,概括起来有几种方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一种概括。当年鸟巢禅师这样讲,白居易不服气,说“三岁小孩都知道”不算什么,鸟巢禅师又讲“三岁小孩都知得,八十老人行不得”,这三句话真要实行它活到八十岁也不一定能做得到。所以说千言万语,最后概括成一句话。但为什么这一句话要用千言万语去讲呢?就是要让世人在不断变换的方式中得到教诲。所以在第三方面讲五十八法时,更加详细地讲了正反两方面的事情。这个五十八法,有些是很原则的,“应离恶法,亲近善法”,没有很具体的内容。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学问就大了。如何判断,标准是什么?如何来决定?差别很大。比如说慈悲,做布施是好事,但大家有没有做到“体轮三空”?有一个人在乞讨,你布施给他一点东西,很多人放不下自己的那点布施,念念不忘,第一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真困难,他是不是装的?都走了老远了,那10块钱,还没忘。这就不叫“慈悲喜舍”了。佛教强调“三轮体空”,就是施者,受者,所施三者都是空的,都是转瞬即逝。你给过人家10块也好,10万块也好,明天你再到那个地方,地方变了,人也不是那个人了,你也不是你,他也不是他。不可能永久凝固在那个时刻,没有价值。那布施干什么?最有价值的是在你拿出钱交给那个人时,你心中想的是什么,你是不是真正动了慈悲心,你是不是真的心疼他可怜他,乐意帮助他,这是功德善业。没有这一点,就没有任何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是不是来骗人的,是他自己造业,与你没有关系。你这个人也不是永恒存在的,你这个形态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这个世界也好,永远的人生也好,就在那一瞬间的慈悲之心是最有价值的。大家要注意的就是如何使心灵和行为统一起来,只有两者统一的那一瞬间,你才是真正的获得,真正的得到了功业。谢谢大家!

  

《一心与多门(王志远教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