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修行,使佛界增多魔界减少,所以比丘有“怖魔”的意思。在《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上:“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由经文我们可以很清楚,修行一定要持戒,不能杀生,否则纵然有禅定多智,也很可能堕落为“药*”之类,我们要注意啊!

  “犍闼婆”就是“乾闼婆”,只是译音不同而已,翻成中文有寻香、食香、嗅香、香神等意思。他以香为食,住在须弥山南的金刚窟中,能在空中飞行。是忉利天主(帝释天)的奏乐神,所演奏的是俗乐。帝释天仍然爱著五欲,非常喜欢音乐。当帝释想听音乐时,只要燃起香,“犍闼婆”就寻香而至,演奏音乐。

  “诃苏罗”就是“阿修罗”,原梵文一样,只是用不同的汉字来写。翻译过来有非天、无端正、无酒三个意思。一、非天:就是说阿修罗有天福没有天德。他的脾气很大,嗔恨心非常强,经常与玉帝打仗。为什么阿修罗有天福呢?就是因为他过去生也修福,但在修福的时候还有脾气,恭高我慢。所以我们修行要注意,纵然是在修福,也不能以为自己了不起,不要有嗔恨心,不要有脾气,否则将来也很有可能成为阿修罗!二、无端正:女性阿修罗长得很漂亮,而男性阿修罗却非常丑陋,相貌毫不端正。“相随心转”嘛,心地清净慈悲,面相就庄严端正;嗔恨心重发脾气,面相就很难看,来生相貌也不好。所以我们要相貌好,也不要发脾气,心要清净慈悲!三、无酒:阿修罗生性好饮酒,但有一个时候找不到酒喝,索性把酒戒掉了。我们“五戒”当中就有不饮酒,所以修行人不要随便饮酒,除非你有病,非酒不能治愈才可以开缘。若修行人喜欢饮酒,恐怕连阿修罗你也比不上了。

  “阿修罗”比较特别,不仅天道有,人、畜生、鬼道也有阿修罗。阿修罗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化生者身在天道;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他的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于降德而遭贬坠;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于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

  “迦楼罗”翻译过来就是“大鹏金翅鸟”,有种种庄严宝像,金身,头生如意珠,鸣声悲苦。它的身体非常庞大,翅膀就有三百三十由旬那么长,“由旬”有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三百三十由旬是大由旬。我们想想,到底有多大呀!他的食量也相当的惊人,经常以龙为食,每天要吃一条大龙(就是龙王)和五百条小龙(龙子龙孙)就像鸟吃虫子一样。后来龙族越来越少,龙王就找到释迦牟尼佛,请求佛的救度。佛为龙族受八关斋戒,并把把袈裟给它,分给龙族,每条龙的龙角上系一丝袈裟,这样就解救了被大鹏金翅鸟吃的苦难!大鹏金翅鸟没有龙吃以后,也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于是也来求佛:“我们是以龙为食,您救了龙,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了,您对龙慈悲,对我们不慈悲啊!”佛就告诉它们:“你们不要着急,从今天起,你们如果能受持三皈五戒,我就让我的弟子们吃饭的时候出食供养你们!”大鹏金翅鸟很欢喜的受持三皈五戒,不再吃龙。它们感念佛的恩德,成为佛教的护法!所以,我们出家人在大殿供佛也好,吃饭之前也好,都要出食,并念一首偈:“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出食时,一定要诚心的把饭送出,不能马虎!

  “紧那罗”翻译过来是“疑人”或“疑神”的意思。他的身体是人形,但头上生了一个角,使人看起来有似是人而又不是人的疑惑,而得到这个名称。紧那罗也有男女之分,男紧那罗马头人身;女紧那罗相貌端庄,声音绝美,能歌善舞。紧那罗也是帝释天的奏乐神,但它与乾闼婆不一样,乾闼婆演奏的是世俗音乐,而紧那罗演奏的是法乐。

  “摩侯罗伽”翻译过来是“大腹行”,就是以大肚子行走的大蟒蛇;有时也译为大蟒神,地龙等。据说摩侯罗伽是人的身形,但是它的头完全是蛇头的样子。在《维摩经略疏》卷二说∶“摩侯罗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龙,无足腹行神,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天龙八部中的摩侯罗伽,在佛世时就皈依了三宝,成为佛教的护法!

  “人非人等”是总说!总结与会大众有的是人,有的似人而非人。“人非人”是天龙等八部众之总称,《舍利弗问经》曰:“八部皆曰人非人。”《法华经义疏二》曰:“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变作人形来听说法,故云人非人也。”后面加一个“等”字,就是总结与会的所有大众。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摆在众成就的最后,表明他们乃至六道一切众生都是《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经》所摄之机!也就是说此经此法可以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

  “无量百千,前后围绕”说明与会的大众数量是非常的多。佛是说法主,所在之处即为正中,所以大众“前后围绕”!与会的大众有些我们能看到,有些我们是看不到的。但只要有佛说法,在佛周围一定有很多的菩萨与护法和很多众生。不仅如此,凡是有讲经,念佛,修行和经典所在的地方,都有很多的菩萨护法,像《金刚经》上:“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所以我们对一切经典要恭敬啊!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

  从这一段起进入到此经序分当中的别序,单表此经的发起因缘!这一段是为我们介绍祈请释迦牟尼佛应供的大婆罗门无垢妙光。

  “尔时”就是当尔之时,当释迦牟尼佛与大众聚会一处的时候。“大婆罗门”是说无垢妙光长者是婆罗门的种姓。佛住世是,印度当时分为四个种姓:一是婆罗门,是当时的宗教徒,他们主要从事祈祷祭祀等宗教活动,是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在四姓当中地位最高;二是刹帝利,就是当时的王宫贵族和各级官吏等;三是吠舍,就是社会上从事农工商的平民阶级;四是首陀罗,就是奴隶,社会地位非常低。婆罗门认为,婆罗门是从大梵天口中生出来的,是清净的种姓,最尊贵;刹帝利是从大梵天的臂上生出来的;吠舍是从大梵天腿生出来;首陀罗是从大梵天脚底生出。佛成道后,不同意他们这样的说法,在很多经典当中都驳斥婆罗门的观点,在《长阿含经卷六·小缘经第一》记载,佛住世时,有两位婆罗门比丘婆悉吒、婆罗堕。他们跟随佛出家修道,却被其他婆罗门批评。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婆罗门种姓是从大梵天的口中出生的,所以只有婆罗门种姓才是第一清净种姓,其他种姓都是卑劣下*污秽的。而这两位婆罗门比丘却舍弃清净第一种姓,入刹帝利种姓的佛陀之法中修行,所以其他的婆罗门都看不起他们。佛陀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告诉两位比丘说:他们那些人都愚昧无知,却又狂妄自大。在佛法中,不讲种姓,没有我慢之心。如果有人在佛法中持种姓之别,有我慢心,那么他就不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中都存在善恶生和由善恶业引起的善恶报,并不是说只有婆罗门种姓行善业和受善报而其他三种姓全部是行恶业和受恶报,婆罗门中也有行恶业受恶报的,其他种姓中也有行善业受善报的。所以并不能说只有婆罗门是清净的,而其他种姓都是污秽的。同时婆罗门也是由父母所生,并不是由大梵天的口中出生。佛陀告诉两位比丘,所有的佛弟子不论以前是什么种姓,什么出身,一旦在佛法中出家修遭,如果有人问是什么种姓的话,统统都要回答是沙门释种子。所有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要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

  “大婆罗门”当中有一个“大”字,说明无垢妙光不是一般的婆罗门,他已经皈依了三宝,是佛门弟子。佛住世时,确实有很多外道在遇到佛法以后,才知道佛法最究竟,都成了佛的弟子,像舍利弗、目键连等千二百五十比丘,本来他们都是外道,后来遇到佛陀的教化,知道以前所学都不究竟,所以都皈依了佛门,感念佛的恩德,成为佛的常随弟子!

  这个“大婆罗门”的“大“字与前面的“大菩萨,大声闻”的“大”字是一样的,说明无垢妙光长者,也是发了大乘心,所以能感得佛讲大乘了义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后面对于无垢妙光的介绍“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就是对“大”字的解释!

  “无垢妙光”这是大婆罗门的名字。“无垢”是说他远离了十恶的垢染,而“常行十善”;远离了外道的垢染,而“归信三宝”;发心远离了小乘,而“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妙光”是智慧之光,表明此大婆罗门很有智慧,经文当中“多闻聪慧”“智慧微细”就是妙光!

  “多闻聪慧”从这一句至以下几句经文,都是对无垢妙光长者的赞叹。这一句是说无垢妙光长者不孤陋寡闻而“多闻”,因为多闻才能“聪慧”,才能有一个比较,外道的学说他知道,佛法他也清楚,相比较一下才知道佛法是最究竟的,才能舍外道入佛法修行!我们今天入佛门修行,要想有智慧,还是需要“多闻”的!但“多闻”要有次第,刚进入佛门最好是一门深入,一门心容易定下来,心容易清净,心清净了才能开智慧。否则,一入佛门这本书也看,那本书也看,头脑就乱掉了,无所是从啊,所知道的都变成了记问之学,变成了佛学知识,很难得到太大利益,我们要清楚啊。如果我们是修净土法门的,那最初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净土经论,对于修学的理论方法能够比较明了,不会再被其它法门所转,这个时候可以去看看其它的经典,增广…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