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P12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见闻嘛。如果净土经论没有好好的学,看到这个经好没就读这个经,看到那个经好又去读那个经,到最后真的都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了,这样的人确实见过啊。“聪慧”就是聪明智慧,佛门当中的智慧不同于世间上智慧,世间上的智慧在佛法中叫“世智辩聪”是学佛的八难之一,障碍学佛。如果一个人总是以世间的角度观点来衡量佛法,以自己的凡夫情见来看佛教,那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佛教的。要把自己的知见先放下,认真如法的学佛,到时候才能真正的开智慧,佛法中称“般若”,不是学问,而是你修行开悟以后所见的诸法实相,是一种证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真修行只研究学问是不会明白的!

  “人所乐见”,人人都欢喜见到无垢妙光长者,正是菩萨所在之处,常令众生生欢喜心。为什么大家欢喜见到菩萨呢?因为菩萨常以“四摄法”利益众生。摄是摄受,菩萨以这四法来摄受众生,使众生能够入佛法修行。四摄法是:一、布施摄,布施有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若众生需要钱财,菩萨就以钱财布施;若众生好乐法,菩萨则以法布施;若众生身心不安,菩萨则行无畏布施,使众生得安乐。众生得到了利益,就会对菩萨生欢喜心,从而引导众生学佛。二、爱语摄,菩萨随顺众生的根性,说种种善言以抚慰众生,令心欢喜而入道修行。三、利行摄,菩萨的身口意所作所为,完全都是帮助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因为这样,众生欢喜亲近菩萨,菩萨则能引导众生修行佛法。四、同事摄,菩萨能知道众生的根性,随众生的根性化现种种的身份,和众生打成一片,令众生心生欢喜而入佛门修行。这就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四摄法,我们也要好好的学习,能这样做,自然能令一切大众欢喜,我们才可以很好的帮助别人,同时自己的修行路上也可以很顺利。现在有很多人学佛,遭到家人的反对,甚至是因此诽谤佛法,这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好啊,所以要好好的学四摄法!大婆罗门无垢妙光也是菩萨道的行者,行四摄法,修十善业,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所以人人乐见!

  “常行十善”,“常”是恒常不间断的意思,“行”是身体力行。我们学佛也要如此,不能断断续续,要有一颗长远之心,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成就!同时,也不能只是研究佛法,佛法讲得是信解行证,明白经典的道理后一定要去力“行”,才能得到利益,否则说的天花乱坠,还是不能了生死的。

  “十善”就是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十善业我们学佛的都很清楚,但它的重要性不一定都能了解。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上讲的很清楚:“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业道”。由此可知,我们想要得到人天的身体,乃至将来想要成就佛道,一定要落实十善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现在很多人学佛,读了很多大乘经典,是不是真正能成就呢?不一定。如果你十善业都没有做到,读经修行等只是为将来的得度种一个因而已,今世不可能成就!我们看到有不少人学佛很多年了,也看了不少书,读了不少经。但看他的行为知道他不是真正的修行,每天还是烦烦恼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修行没有根啊。这就好比我们在水瓶中养的花一样,花暂时很鲜艳,但没有几天就枯萎了,因为没有根!学佛也是这样的,不论你修那个法门,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学密也好,十善业不落实都不能成就!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我们看到,韦提希夫人感觉到这个世界很苦,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向释迦牟尼佛请问修行方法,“唯愿世尊,教我思维,教我正受”。佛并没有马上告诉她方法,而是先告诉她:“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讲完三福后才讲的怎样修行。当然,经文的义理是很深的,我们看善导大师的注解《观经四贴疏》就会明白。不过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三福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一切诸佛若不修三福就不能成佛!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小乘福,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福是以小乘福为基础,小乘福是以人天福为基础的,在直接一点讲,不论大小乘福,都要奠立在人天福的基础上,而人天福就很清楚的有“修十善业”!

  说到这里我们也有必要把五戒与十善的不同之处来说一下。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的前四条与十善业看上去是一样,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五戒中杀、盗、淫、妄是性罪,本性就是有罪的,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有性罪。若受了五戒,如果犯了,在性罪上还要加一个破戒的罪。比如说杀生:有一只鸡,你没有受戒,把鸡杀了,你有性罪,但没有破戒的罪;若受了五戒,在性罪上还有一个破戒的罪,两重罪。如果你受五戒,没有杀鸡,好像什么都没有做,但你有持戒的功德;若没有受戒,谈不上有什么功德,只是不与它解恶缘而已!当然,我们也不要害怕,受五戒要破根本重罪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若要破杀生重戒,得要有很多条件:前境是人,做人想,起杀心,兴方便,命已断。这些条件都具足才破根本重罪(破重罪在小乘戒律中称为断头罪,不通忏悔,但在大乘戒律中是可以忏悔的)。在这些条件中,缺一都不是重罪,比如杀的是动物不是人,也破戒,但就破戒而言不是重罪,忏悔可以灭破戒的罪,性戒不能灭,将来还是要受报的,不受戒犯性戒也是如此。十善就不同了,谈不上破戒不破戒之说,它就是善业而已!

  我们来逐条的看十善业。首先是“不杀生”,很多戒律都把杀生摆在第一位,可见这条很重要!我们学佛要学佛的慈悲,而众生都很爱惜自己的身命,所以学佛的人不要杀生。在《楞严经》上“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可见我们修行如果还杀生的话是很难成就的。纵然是我们是修念佛他力救度的法门,也尽量不要杀生,否则往生都是很大的障碍!以前也讲过一个真实的例子:2006年初,在徐州丰县有一位老太太叫许志安,80多岁,是佛门的居士,还受了菩萨戒。不小心喝了点洗洁精,身体越来越不好,于是大家就给她助念。她走了以后还助念了大概20小时,然后是换衣服,处理后事等。一切好像都没有事了,但过了几天她附在人身上就说,我死了以后到天上去了,我一想,我是念佛的还受了菩萨戒,怎么到天上来了呢,我得要去西方,但有很多众生就拉住我不让走,原来老太太年轻时杀了很多的鱼,命终这些众生来算账了。于是大家又帮她诵《地藏经》念佛给这些众生回向。当时居士打电话把这个事情告诉我,都是真实的。后来她又下来几次,最后告诉大家,她看到观世音菩萨了,菩萨告诉她说,到四十九天的下午四点来接她。那天大家又给她念佛到四点半。我们要清楚啊,杀生对自己的道业是很大的妨碍。我们以前如果杀过生,现在学佛要真诚的向它们忏悔,把念佛诵经等功德都回向给它们,解怨释结啊。否则,一定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的!另外我们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我们有前生,前生还有前生,无量劫以来,六道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都曾经很慈悲的爱护照顾过我们,只是一转世我们都忘记了。这是佛为我们所说的事实真相,杀害众生就等于杀害父母。在《法句喻经》上有这么一段故事:说的是舍卫国有一位婆罗门,富有悭贪。每到吃饭的时候,便紧闭门户。有一天,家里杀了一只鸡,煮好后端在桌上,夫妻同食,中间夹坐一小儿夫妻俩接二连三地取鸡肉喂入小儿口中。佛知这位婆罗门得度的机缘成熟了,就化作沙门,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婆罗门一见大怒,就冲着沙门骂道:“你这个出家人真是无耻,为什么不声不响地窜入我的家中?”沙门说:“因为你愚痴,杀父娶母供养冤冢,所以我才特地来点化你,怎么反说我无耻。”这位婆罗门听了更生气,就责问沙门道:“你是一个出家人,怎么说话如此不正经?我什么时候做过杀父娶母供养冤家这样荒唐的事?”沙门说:“你不要这么生气,让我细细地说与你听。这桌上的鸡,正是你前世的父亲,因为你父亲在生时悭贪成性,所以堕落为鸡。而你这个儿子,正是你过去世的仇人,因为夙业未尽,所以投生来做你的儿子,以便加害。你这位妻子,其实是你前世的母亲,因为与你恩爱极深,舍不得与你分离,所以还来与你结为夫妻。这其间的轮转,愚人自然不知,惟有得道的人,才了了分明。”婆罗门仍不相信,佛就示现神通让婆罗门亲眼看到前生的事实。这位婆罗门才不得不相信,于是向佛忏悔受戒,佛为说法,即得道果。有此可知,一切众生确实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啊,所以不要杀生。平时多吃素食,对身体健康很好,现在的动物肉都有很多的激素等在里面,很不卫生。至于平时洗菜、走路不小心伤害小虫子也在所难免,要好好念佛给它们回向。天热家庭卫生要打扫好,以免不干净生虫子。至于不杀生的原因还有很多,我们就简单说到这里!

  “不偷盗”,凡是有主物都不能不经别人同意盗为己有,所以偷盗就是不与取。在《楞严经》上:“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偷盗之心对我们的道业妨碍是很大的。学佛之人,应该要布施众生才对,哪有偷别人东西的道理。偷盗的果报是贫穷,将来还要下地狱。我们要清楚,命中没有的你偷也偷不来,命中有的跑也跑不了…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