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P13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从偷盗得来,命中的福已经损失的很多了,比偷来的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偷盗的人是最愚痴的。我们学佛要经常布施一切众生,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的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若能常常行布施,我们命中的福报一定会越来越增加的。我们不能偷盗一切众生的东西,尤其在佛门中更要注意,即使你没有受不偷盗戒,但偷盗的性罪也是非常重的。在《地藏经》上:“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如果偷盗寺院常住物及僧众物,那么果报一定是在地狱。所以我们如果到了寺院,一草一木都不要擅动,多请教出家师父,师父同意我们就不犯盗,没有什么过失。在《方等经》上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大律说:“若盗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啊。不过我们也不要害怕,只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做就没有什么过失。有些人疑惑,我们在寺院发心护持道场,吃寺院的饭算不算盗呢?那个不算,因为是出家师父同意的,偷盗的定义是“不与取”,别人不同意那是盗,同意的不不是。出家人收供养算不算盗呢?那得要看具体是什么情况:如果是别人主动供养的,不算盗;如果想办法拉拢信众,想让他拿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这就是偷盗。盗心在《四分律》当中分为十种的:黑暗心、邪心、曲戾心、恐怯心、常有盗他的心、决定取、寄物取、恐怯取、见便便取、依托取。如果邪命说法,求别人供养,也是偷盗;别人供养你,你嫌少,于是嗔恨,借嗔恨得财还是偷盗;还有黑暗心,就是你愚痴,不知道戒律,互用三宝物,虽然你自己没有拿,但错用了别人发心的钱财,其实也是盗心啊。比如别人发心的钱财指定是要建造佛像的,结果你没用,把它拿来盖房子了,这样就错了,果报很严重。如增注载:“唐朝汾州启福寺住持僧惠澄,患病作牛吼而死,寺僧长宁师夜晚见惠澄来,形色憔悴,对他说道:我为了互用三宝物,受苦难言。其他罪都比较轻,惟独盗用常住物罪极重,请你救我。”长宁师就为他诵经忏罪。月余复来说:“蒙你给我诵经,已得息苦,现别住一处,但不知何时才得解脱。”我们也不能偷盗公共财物,不能偷税漏税,不能收受贿赂,这都是偷盗啊,罪极重!其实讲戒律很容易得罪人,对照一下自己,很多人都犯了。如果讲戒,别人心里总以为你在揭他的短呢,唉,真不容易啊。但如果真正学佛还是要明理的,一定要研究一下戒律。如果要细说偷盗和关于偷盗戒的问题,那是很多的,在这里我们只简单的说说而已,建议大家可以看看《菩提宝筏》这本关于戒律的书,里面讲的是皈依三宝,八关斋戒,很详细,在家居士可以多看,非常好,这本书在徐州云龙山兴化寺有印。

  “不邪淫”,这是对在家人讲的,出家众是“不淫欲”。在家人受八关斋戒也是“不淫欲”,受八关斋戒时正淫也不可以。这是告诉我们要遵守伦理道德,不能乱搞男女关系。淫欲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楞严经》上:“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印光大师也开示我们:“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由此可知,淫欲对我们修道有很大的障碍,即是是带业往生的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在家居士虽然是“不邪淫”,但正淫也要有节制,不可纵欲,年岁大了以后也要断除,否则淫欲心决定障道。另外,也不可以在寺院里、佛像前、佛经前、佛塔前、出家师父住的附近行不净行;身上若带有佛像经咒,行不净时要摘下来。从六欲天以下我们都是欲界众生,都有这样的烦恼习气。但要成就道业一定要放下自己的习气。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着念,岂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华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华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乾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即将奈何。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另外,我们不要贪吃贪睡,多看经书,不让烦恼有时间钻空子;也可以多念佛、拜佛,求佛力加持消除此烦恼;多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讲:“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这些都是对治此烦恼的方法!

  下面的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四条是属于口业方面的。口业很不好守,我们与人打交道总是要言语沟通。我们一般人还是比较喜欢说话的,不说心里很难受。有时候乱说话,说出去的话都不计后果,结果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作为一个修行人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假如一个修行人平时总喜欢说一些闲言杂话,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来,他的向道之心很微弱,习气很重。古大德告诉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夏莲居大德也讲:“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多说一句废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如果说是对众生有利益的话,有关于佛法修行的话,可以说。如果是不必要的闲话还是尽量不要讲。以前有一位修禅定的法师,在定中看到两位出家人在谈话,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护法神走了;又一会儿,妖魔鬼怪来了,围绕着他们。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两位出家人最初在讨论佛法,所以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闲话家常,护法神就走了;话家常之后,又讲些是非人我,妖魔鬼怪就来了。由此可知口业的重要,平时常说人是非长短,周围都是妖魔鬼怪;若常常念佛,谈论佛法,自然能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护法的保佑!

  “不妄语”,说谎话欺骗他人称为“妄语”。若常常说谎话,则心地一定不真实,与道不相应,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对我们修行是很大的障碍。像罗侯罗尊者年幼即出家,很喜欢开玩笑讲骗人的话。有人来拜访佛陀,佛在精舍时他就说佛不在,佛陀不在时他却又说在。被骗的人多了,就去佛那里告状。一天,佛叫罗侯罗用盆取水来洗足,洗完后将水倒掉,佛要他把盆翻过来扣在地上,之后又叫他注水,然后问罗睺罗:“水注进去了吗?”罗侯罗说:“覆盆怎么装得进水呢?”此时佛陀就训斥他道:”一个没有惭愧的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

  我们不能打妄语,尤其是大妄语,说自己是佛是菩萨,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了自己一时的名闻利养,无惭无愧,说自己的菩萨化身,这绝对是魔啊,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马上远离,在《楞严经》上佛为我们讲的很清楚:“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所以凡是说自己是菩萨的一定是假的,不要相信他,我们要相信经典相信佛。但现在有些人根本不理会经典,就是相信人,听骗不听劝,真是可怜悯者!

  如果是大慈悲心,为救度众生的缘故,可以打方便妄语,比如: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猎人追赶一只小兔子,兔子逃到佛的座下,不一会儿,猎人追赶过来问佛:“你看见兔子了吗?”佛说:“没看见。”猎人走了以后,很多比丘就问佛:“兔子分明在您座下,您怎么说没看见呢?”佛说:“为了救兔子的缘故!”如果告诉猎人,兔子就没有命了,猎人也造作了恶业。佛这样讲即救了兔子,也救了猎人。所以我们学佛不能学死啊。但也不要没事总打妄语,还美其名曰方便妄语,这就是自欺欺人了。北宋刘世安问司马温公说:“有一句话能让人终身奉行的吗?”司马温说:“有,就是一个“诚”字!”又问:“从哪里做起呢?”司马温公说:“从不妄语开始!”世间君子修身立德尚且都不妄语,更何况是我们修行佛道的人,所以我们要注意啊!

  “不恶口”,恶口,就是说粗鲁野蛮难听的话,令人生烦恼。修行人不能恶口,我们应该常讲一些好话,利益众生的话,像菩萨的四摄法就有爱语。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难听的言语就像一把刀一样,让人听起来很难受。若一个人常常恶语,那对他自己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地藏经》上说到:“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我们也常听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要善护自己的口业,尤其不能诽谤三宝。律中记载:佛在毗舍离城的时候,当时有五百渔民捕到一条大鱼,这个欲得形状很怪异,长着十八个头,三十六只眼睛,有人头、象头、马头、驴头、骆驼头等。有很多人围观。佛用神通加持大鱼令它回忆起前世并说人话。原来这条大鱼在迦叶佛时是一位比丘,叫劫比罗。由于辩论不过其它比丘,所以就恶口骂他们,比丘们比喻成是象口、马口、驴口、骆驼口等。由于恶口骂众僧人的果报,命终堕入地狱,长期受苦。从地狱出…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