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從偷盜得來,命中的福已經損失的很多了,比偷來的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偷盜的人是最愚癡的。我們學佛要經常布施一切衆生,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的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若能常常行布施,我們命中的福報一定會越來越增加的。我們不能偷盜一切衆生的東西,尤其在佛門中更要注意,即使你沒有受不偷盜戒,但偷盜的性罪也是非常重的。在《地藏經》上:“若有衆生,偷竊常住財物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如果偷盜寺院常住物及僧衆物,那麼果報一定是在地獄。所以我們如果到了寺院,一草一木都不要擅動,多請教出家師父,師父同意我們就不犯盜,沒有什麼過失。在《方等經》上華聚菩薩說:“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大律說:“若盜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啊。不過我們也不要害怕,只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做就沒有什麼過失。有些人疑惑,我們在寺院發心護持道場,吃寺院的飯算不算盜呢?那個不算,因爲是出家師父同意的,偷盜的定義是“不與取”,別人不同意那是盜,同意的不不是。出家人收供養算不算盜呢?那得要看具體是什麼情況:如果是別人主動供養的,不算盜;如果想辦法拉攏信衆,想讓他拿錢,裝進自己的口袋,這就是偷盜。盜心在《四分律》當中分爲十種的:黑暗心、邪心、曲戾心、恐怯心、常有盜他的心、決定取、寄物取、恐怯取、見便便取、依托取。如果邪命說法,求別人供養,也是偷盜;別人供養你,你嫌少,于是嗔恨,借嗔恨得財還是偷盜;還有黑暗心,就是你愚癡,不知道戒律,互用叁寶物,雖然你自己沒有拿,但錯用了別人發心的錢財,其實也是盜心啊。比如別人發心的錢財指定是要建造佛像的,結果你沒用,把它拿來蓋房子了,這樣就錯了,果報很嚴重。如增注載:“唐朝汾州啓福寺住持僧惠澄,患病作牛吼而死,寺僧長甯師夜晚見惠澄來,形色憔悴,對他說道:我爲了互用叁寶物,受苦難言。其他罪都比較輕,惟獨盜用常住物罪極重,請你救我。”長甯師就爲他誦經忏罪。月余複來說:“蒙你給我誦經,已得息苦,現別住一處,但不知何時才得解脫。”我們也不能偷盜公共財物,不能偷稅漏稅,不能收受賄賂,這都是偷盜啊,罪極重!其實講戒律很容易得罪人,對照一下自己,很多人都犯了。如果講戒,別人心裏總以爲你在揭他的短呢,唉,真不容易啊。但如果真正學佛還是要明理的,一定要研究一下戒律。如果要細說偷盜和關于偷盜戒的問題,那是很多的,在這裏我們只簡單的說說而已,建議大家可以看看《菩提寶筏》這本關于戒律的書,裏面講的是皈依叁寶,八關齋戒,很詳細,在家居士可以多看,非常好,這本書在徐州雲龍山興化寺有印。

  “不邪淫”,這是對在家人講的,出家衆是“不淫欲”。在家人受八關齋戒也是“不淫欲”,受八關齋戒時正淫也不可以。這是告訴我們要遵守倫理道德,不能亂搞男女關系。淫欲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楞嚴經》上:“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印光大師也開示我們:“學道之人,本爲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于感應道交矣。”由此可知,淫欲對我們修道有很大的障礙,即是是帶業往生的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在家居士雖然是“不邪淫”,但正淫也要有節製,不可縱欲,年歲大了以後也要斷除,否則淫欲心決定障道。另外,也不可以在寺院裏、佛像前、佛經前、佛塔前、出家師父住的附近行不淨行;身上若帶有佛像經咒,行不淨時要摘下來。從六欲天以下我們都是欲界衆生,都有這樣的煩惱習氣。但要成就道業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習氣。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于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製于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發,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華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華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裏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即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于見境不起染心,須于未見境時,常作上叁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複纏綿,終被淫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另外,我們不要貪吃貪睡,多看經書,不讓煩惱有時間鑽空子;也可以多念佛、拜佛,求佛力加持消除此煩惱;多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上講:“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這些都是對治此煩惱的方法!

  下面的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這四條是屬于口業方面的。口業很不好守,我們與人打交道總是要言語溝通。我們一般人還是比較喜歡說話的,不說心裏很難受。有時候亂說話,說出去的話都不計後果,結果造成很不好的影響。作爲一個修行人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假如一個修行人平時總喜歡說一些閑言雜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來,他的向道之心很微弱,習氣很重。古大德告訴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夏蓮居大德也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多說一句廢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如果說是對衆生有利益的話,有關于佛法修行的話,可以說。如果是不必要的閑話還是盡量不要講。以前有一位修禅定的法師,在定中看到兩位出家人在談話,有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兒,護法神走了;又一會兒,妖魔鬼怪來了,圍繞著他們。這是什麼緣故呢?原來兩位出家人最初在討論佛法,所以有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兒,閑話家常,護法神就走了;話家常之後,又講些是非人我,妖魔鬼怪就來了。由此可知口業的重要,平時常說人是非長短,周圍都是妖魔鬼怪;若常常念佛,談論佛法,自然能得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護法的保佑!

  “不妄語”,說謊話欺騙他人稱爲“妄語”。若常常說謊話,則心地一定不真實,與道不相應,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對我們修行是很大的障礙。像羅侯羅尊者年幼即出家,很喜歡開玩笑講騙人的話。有人來拜訪佛陀,佛在精舍時他就說佛不在,佛陀不在時他卻又說在。被騙的人多了,就去佛那裏告狀。一天,佛叫羅侯羅用盆取水來洗足,洗完後將水倒掉,佛要他把盆翻過來扣在地上,之後又叫他注水,然後問羅睺羅:“水注進去了嗎?”羅侯羅說:“覆盆怎麼裝得進水呢?”此時佛陀就訓斥他道:”一個沒有慚愧的人,妄語覆心,道法不入,亦複如是!”

  我們不能打妄語,尤其是大妄語,說自己是佛是菩薩,現在這個時代有很多這樣的人,爲了自己一時的名聞利養,無慚無愧,說自己的菩薩化身,這絕對是魔啊,遇到這樣的人一定要馬上遠離,在《楞嚴經》上佛爲我們講的很清楚:“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雲何是人惑亂衆生,成大妄語”。所以凡是說自己是菩薩的一定是假的,不要相信他,我們要相信經典相信佛。但現在有些人根本不理會經典,就是相信人,聽騙不聽勸,真是可憐憫者!

  如果是大慈悲心,爲救度衆生的緣故,可以打方便妄語,比如: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獵人追趕一只小兔子,兔子逃到佛的座下,不一會兒,獵人追趕過來問佛:“你看見兔子了嗎?”佛說:“沒看見。”獵人走了以後,很多比丘就問佛:“兔子分明在您座下,您怎麼說沒看見呢?”佛說:“爲了救兔子的緣故!”如果告訴獵人,兔子就沒有命了,獵人也造作了惡業。佛這樣講即救了兔子,也救了獵人。所以我們學佛不能學死啊。但也不要沒事總打妄語,還美其名曰方便妄語,這就是自欺欺人了。北宋劉世安問司馬溫公說:“有一句話能讓人終身奉行的嗎?”司馬溫說:“有,就是一個“誠”字!”又問:“從哪裏做起呢?”司馬溫公說:“從不妄語開始!”世間君子修身立德尚且都不妄語,更何況是我們修行佛道的人,所以我們要注意啊!

  “不惡口”,惡口,就是說粗魯野蠻難聽的話,令人生煩惱。修行人不能惡口,我們應該常講一些好話,利益衆生的話,像菩薩的四攝法就有愛語。常言道:“良言一句叁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難聽的言語就像一把刀一樣,讓人聽起來很難受。若一個人常常惡語,那對他自己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地藏經》上說到:“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诤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我們也常聽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要善護自己的口業,尤其不能誹謗叁寶。律中記載:佛在毗舍離城的時候,當時有五百漁民捕到一條大魚,這個欲得形狀很怪異,長著十八個頭,叁十六只眼睛,有人頭、象頭、馬頭、驢頭、駱駝頭等。有很多人圍觀。佛用神通加持大魚令它回憶起前世並說人話。原來這條大魚在迦葉佛時是一位比丘,叫劫比羅。由于辯論不過其它比丘,所以就惡口罵他們,比丘們比喻成是象口、馬口、驢口、駱駝口等。由于惡口罵衆僧人的果報,命終墮入地獄,長期受苦。從地獄出…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