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來,余業未了,今生成爲大怪魚。幸好善根成熟,遇到佛陀,仰仗佛力就持,升到了叁十叁天。這樣的公案很多,還有小沙彌罵老比丘誦經的聲音像狗叫,結果五百世爲狗等等。我們要謹言慎行,也不能隨便給別人起外號,比如禿子,瞎子等等,否則我們來世也可能成爲禿子,瞎子等。當別人惡口罵我們的時候,也不要生氣,不要還口。佛在世的時候,有人聽到佛是一個斷除了一切的煩惱的修道人,就故意來到佛的面前罵佛。佛聽見他罵,什麼話也不講。等他罵完了,佛就問他:“你給別人送禮,別人不要你的禮物,這個禮物是誰的呢?”那個人說:“當然還是我的了!”佛說:“你今天罵我,我不理睬,這個罵就回到你身上了,就像送禮一樣。”佛又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聖不可毀,禍必滅己。”

  “不兩舌”,兩舌,就是在兩人之間挑撥離間。如看到張叁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就說張叁不好;或是見有吵架打架的,自己在旁邊看笑話、說風涼話,這些都是兩舌。俗諺雲:“嘴巴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兩舌之人,《地藏經》上講的很清楚:“若遇兩舌鬥亂者,說無舌百舌報。”我們修行人,看到別人之間有誤會,應當從中調和,哪有挑撥是非的道理呢?我們也不要聽別人的離間言語。關于兩舌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頭母獅養了一頭小獅子與一個小牛犢。小獅子與小牛犢慢慢的長大了。有一天母獅要臨終了,就把它們倆叫過來說:“你們倆都是我的孩子,你們是親兄弟。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挑撥離間的人,我死了以後你們一定要注意啊,不要上別人的當!”說完後母獅就死了。獅子與牛互相照顧,彼此很友好。有一只狐狸,經常跟在獅子的後面吃剩下來的肉。獅子每當吃肉食都想起自己的牛兄弟,所以總是很快的回去。因此,狐狸總是吃不到剩下來的肉,它非常生氣,心想:“我吃不到剩肉都是牛造成的,我應該把他們分開。”于是狐狸到了牛面前躺下來。牛問狐狸:“你是怎麼了?”狐狸說:“我在爲你心痛,獅子要殺死你。”牛不相信的說:“這不可能,我們有母親的遺囑!”狐狸說:“信不信由你。”隨後狐狸又跑到獅子面前也這樣說,獅子也不相信,但它們倆還是心懷疑慮。等它們回到窩裏以後互相打量對方,越看越覺得狐狸說的是真的,于是就互相打了起來,牛用角剖開了獅子的肚皮,獅子也殺死了牛,以往的好兄弟此刻都斃命了。只有狐狸最得意,它可以有肉吃了”。我們千萬不要相信別人的離間語,在護持道場的時候也是如此,要多多的互相溝通,彼此理解,千萬不要互相猜疑!

  “不绮語”,绮語,就是講花言巧語,輕浮的言語來觸惱別人。在《沙彌律儀》上:“绮語,謂浮言靡語,豔曲情詞,導欲增悲,蕩人心志等”。像黃色笑話,言情小說,暴力色情的電影等都屬于“绮語”的範圍。佛門弟子想真正的修行就要遠離绮語。绮語的危害非常大,如果犯了,果報在地獄、餓鬼、畜生,從地獄出生人中得兩種果報:一、凡有所說,無人所受;二、口吃不清,說話不明了。我們看到曆史上由于犯绮語而得惡報的例子很多,施耐庵寫《水浒傳》,將淫蕩偷盜殺人之事,描寫的生動如畫,給讀者播下壞種子,他的子孫叁代爲啞巴。《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善于描寫男女偷情私會的情形,導致許多人看了《西廂記》,就起了邪思淫念;結果書還沒有寫完成,王實甫自己就已經無法克製,嚼舌而死了。《金瓶梅》一書刊行後,其作者笑笑生的子孫叁代都是啞巴,而且後代都不成才,平庸低*,五世後絕嗣。《厚黑學》的作者李宗吾,最喜好翻駁前人及聖賢的言論,詭辯是非,造出逆理背道的驚人之論以博取聲望名利。他的一生窮困失意,潦倒孤虛,最後慘死于非命。所以我們絕對不能绮語!

  “不貪”“不嗔”“不癡”是屬于意業。貪嗔癡是叁毒煩惱,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叁毒煩惱是根本,如果我們沒有貪嗔癡,身與口決定不會造作惡業,所以我們修行最主要就是要對治貪嗔癡煩惱。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念佛求生淨土,爲什麼有很多人不能往生呢?你十善業沒有做到,“不貪”,不能貪戀五欲六塵,不能貪戀這個世間,往生淨土要有信“願”,如果還留戀這個世間,放不下,你的“願”就沒做到,怎麼能往生呢,古大德說這叫抱樁搖撸,把船拴在岸上,再搖也不能走啊,念佛也是如此,所以要看破放下,這個世間是苦空無常的,有什麼值得貪戀呢,一旦到了淨土,那才是真正的快樂,要多用智慧觀察。“不嗔”不要有嗔恨別人的念頭,“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恨心是火,能燒功德林啊。臨終的時候,若生起嗔恨的念頭很容易隨著這一念嗔心墮入惡道,如阿祈達王,臨終別人不小心把扇子掉在了他的臉上,他生氣嗔恨之心,隨著這一念墮落爲蛇。所以除習氣平時就要好好用功,夏蓮居大德講:“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勿自欺”,又說“習氣不除佛不現”,一個真正修道的人一定是習氣越來越輕的,否則,學佛了好幾年,嗔恨心等習氣還很重的話,你的進步是不大的。“不癡”不要愚癡顛倒,什麼人愚癡呢?在世間上你再聰明,如果不相信因果,不知道斷惡修善,那都是愚癡的人;一個老實念佛修行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十善業如果要廣說細說,那需要很多的時間,因爲每一條都有相當的深度,發揮起來就不簡單是一般的人天因了,由此可知,十善是很深的!我們今天就簡單講到這裏!

  

  

  第五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我們來看經文:【爾時衆中有一大婆羅門,名無垢妙光,多聞聰慧,人所樂見,常行十善,歸信叁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恒欲令一切衆生,圓滿善利,大富豐饒。】

  在上一講我們把十善業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下面我們來看“歸信叁寶”!這是講大婆羅門無垢妙光長者是叁寶弟子。“歸”是皈依,歸向依*的意思。“信”是信仰,“叁寶”就是指的佛、法、僧叁寶。入佛門的第一步就是歸依叁寶,如果我們皈依了叁寶,那就是佛門弟子;如果沒有皈依,那我們還是在佛門外。說到皈依,很多人以爲自己很清楚了,實際上根本不懂。真正的皈依不僅僅是只舉行個皈依儀式,拿個皈依證而已。當然,皈依的儀式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明白叁皈依的意義,做到叁皈依。不明白做不到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門弟子!下面我們就把叁寶做一個介紹:

  “佛”是梵語“佛陀耶”的簡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

  “法”的梵語是“達摩”,有兩個意思:一是任持自性義,保持本體自性的不變;二是軌生物解義,是說法能規範人倫,人對事物能産生理解,全都是依據于法。“法”又分爲“教法”與“證法”。教法,就是指佛所說的一切經典;“證法”就是指我們如法修行所得到證悟,不僅是證果,乃至于我們內心能生起一念的出離心、慈悲心等都算“證法”。

  “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翻成中文爲和合衆、和合僧。“衆”是指四人以上,能夠做僧法羯磨的團體,所以一個人不能稱“僧”。“和合”又分爲“事和”與“理和”。所謂的“事和”就是我們平時常聽說的六和敬: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這六和敬很重要,四人以上修六和敬才能稱爲“僧”,否則人再多不能稱爲真正的“僧”。“理和”是指同證一個寂滅涅槃之理,所證的境界完全一樣。

  在《南山律》上把叁寶分爲四種:一體叁寶;理體叁寶;化相叁寶;住持叁寶。印光大師在講叁皈依的時候,分爲自性叁寶,住持叁寶兩種。只是分法不一樣,其實還是一回事。一體叁寶、理體叁寶都是從自性上說的,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自性叁寶。《南山律》:上化相叁寶,是指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爲“佛寶”;所說四聖谛法是“法寶”;最初得度的五比丘爲“僧寶”。住持叁寶,是指佛滅度後,佛像爲“佛寶”;經典爲“法寶”;剃發染衣的出家人爲“僧寶”。而印光大師是總說“住持叁寶”,佛世之叁寶,佛後之叁寶。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我們再來看自性叁寶,印光大師說:“佛者覺悟義,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離念靈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規範義,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義之懿範也;僧者清淨義,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淨無染之淨行也。”

  在戒經上就提到,只要我們真正的受持了叁皈依,就有叁十六位護法神時時刻刻保護我們。《彌勒下生經》中也說,彌勒菩薩將來成佛,叁會說法,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二會說法,九十四億人皆得阿羅漢;叁會說法,九十二億人皆得阿羅漢,他們都是釋迦牟尼佛教法下遺留的弟子。“或于釋迦文佛所。受持五戒叁自歸法。來至我所。”由此可知,只要我們能持守好叁皈依,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可思議的,最遲在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都可以得度!

  我們知道了叁皈依和叁皈依的利益,還得要做到叁皈依。只是知道,做不到不算皈依,那要怎樣做呢?首先,我們自己得要發真誠心皈依叁寶。如果自己不發心,只是辦一個皈依證,這樣肯定得不到皈依。另外,要有一個如法的出家師父爲你受皈依,如果他的叁皈依都不清淨,又怎麼能爲你受叁皈依呢。在受皈依的時候,一定要如理如法的受持,專心緣念叁寶等等,這樣才能得到叁皈戒體。受叁皈依以後要好好的護持叁皈依:自皈依佛,盡形壽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盡形壽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盡形壽永不皈依外道邪衆。現在有很多的人學佛不明理,遇到一些事情以後,不是佛教的觀念,總是去找外道,拜外道的什麼仙神之類的,這樣你的叁皈依都不清淨了,你還以爲自己是佛弟子呢。這樣都不算真正的皈依,所以要好好的護持叁皈…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