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余业未了,今生成为大怪鱼。幸好善根成熟,遇到佛陀,仰仗佛力就持,升到了三十三天。这样的公案很多,还有小沙弥骂老比丘诵经的声音像狗叫,结果五百世为狗等等。我们要谨言慎行,也不能随便给别人起外号,比如秃子,瞎子等等,否则我们来世也可能成为秃子,瞎子等。当别人恶口骂我们的时候,也不要生气,不要还口。佛在世的时候,有人听到佛是一个断除了一切的烦恼的修道人,就故意来到佛的面前骂佛。佛听见他骂,什么话也不讲。等他骂完了,佛就问他:“你给别人送礼,别人不要你的礼物,这个礼物是谁的呢?”那个人说:“当然还是我的了!”佛说:“你今天骂我,我不理睬,这个骂就回到你身上了,就像送礼一样。”佛又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圣不可毁,祸必灭己。”
“不两舌”,两舌,就是在两人之间挑拨离间。如看到张三说李四不好,见到李四就说张三不好;或是见有吵架打架的,自己在旁边看笑话、说风凉话,这些都是两舌。俗谚云:“嘴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两舌之人,《地藏经》上讲的很清楚:“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我们修行人,看到别人之间有误会,应当从中调和,哪有挑拨是非的道理呢?我们也不要听别人的离间言语。关于两舌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头母狮养了一头小狮子与一个小牛犊。小狮子与小牛犊慢慢的长大了。有一天母狮要临终了,就把它们俩叫过来说:“你们俩都是我的孩子,你们是亲兄弟。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挑拨离间的人,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注意啊,不要上别人的当!”说完后母狮就死了。狮子与牛互相照顾,彼此很友好。有一只狐狸,经常跟在狮子的后面吃剩下来的肉。狮子每当吃肉食都想起自己的牛兄弟,所以总是很快的回去。因此,狐狸总是吃不到剩下来的肉,它非常生气,心想:“我吃不到剩肉都是牛造成的,我应该把他们分开。”于是狐狸到了牛面前躺下来。牛问狐狸:“你是怎么了?”狐狸说:“我在为你心痛,狮子要杀死你。”牛不相信的说:“这不可能,我们有母亲的遗嘱!”狐狸说:“信不信由你。”随后狐狸又跑到狮子面前也这样说,狮子也不相信,但它们俩还是心怀疑虑。等它们回到窝里以后互相打量对方,越看越觉得狐狸说的是真的,于是就互相打了起来,牛用角剖开了狮子的肚皮,狮子也杀死了牛,以往的好兄弟此刻都毙命了。只有狐狸最得意,它可以有肉吃了”。我们千万不要相信别人的离间语,在护持道场的时候也是如此,要多多的互相沟通,彼此理解,千万不要互相猜疑!
“不绮语”,绮语,就是讲花言巧语,轻浮的言语来触恼别人。在《沙弥律仪》上:“绮语,谓浮言靡语,艳曲情词,导欲增悲,荡人心志等”。像黄色笑话,言情小说,暴力色情的电影等都属于“绮语”的范围。佛门弟子想真正的修行就要远离绮语。绮语的危害非常大,如果犯了,果报在地狱、饿鬼、畜生,从地狱出生人中得两种果报:一、凡有所说,无人所受;二、口吃不清,说话不明了。我们看到历史上由于犯绮语而得恶报的例子很多,施耐庵写《水浒传》,将淫荡偷盗杀人之事,描写的生动如画,给读者播下坏种子,他的子孙三代为哑巴。《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善于描写男女偷情私会的情形,导致许多人看了《西厢记》,就起了邪思淫念;结果书还没有写完成,王实甫自己就已经无法克制,嚼舌而死了。《金瓶梅》一书刊行后,其作者笑笑生的子孙三代都是哑巴,而且后代都不成才,平庸低*,五世后绝嗣。《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最喜好翻驳前人及圣贤的言论,诡辩是非,造出逆理背道的惊人之论以博取声望名利。他的一生穷困失意,潦倒孤虚,最后惨死于非命。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绮语!
“不贪”“不嗔”“不痴”是属于意业。贪嗔痴是三毒烦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毒烦恼是根本,如果我们没有贪嗔痴,身与口决定不会造作恶业,所以我们修行最主要就是要对治贪嗔痴烦恼。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有很多人不能往生呢?你十善业没有做到,“不贪”,不能贪恋五欲六尘,不能贪恋这个世间,往生净土要有信“愿”,如果还留恋这个世间,放不下,你的“愿”就没做到,怎么能往生呢,古大德说这叫抱桩摇撸,把船拴在岸上,再摇也不能走啊,念佛也是如此,所以要看破放下,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的,有什么值得贪恋呢,一旦到了净土,那才是真正的快乐,要多用智慧观察。“不嗔”不要有嗔恨别人的念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心是火,能烧功德林啊。临终的时候,若生起嗔恨的念头很容易随着这一念嗔心堕入恶道,如阿祈达王,临终别人不小心把扇子掉在了他的脸上,他生气嗔恨之心,随着这一念堕落为蛇。所以除习气平时就要好好用功,夏莲居大德讲:“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勿自欺”,又说“习气不除佛不现”,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一定是习气越来越轻的,否则,学佛了好几年,嗔恨心等习气还很重的话,你的进步是不大的。“不痴”不要愚痴颠倒,什么人愚痴呢?在世间上你再聪明,如果不相信因果,不知道断恶修善,那都是愚痴的人;一个老实念佛修行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十善业如果要广说细说,那需要很多的时间,因为每一条都有相当的深度,发挥起来就不简单是一般的人天因了,由此可知,十善是很深的!我们今天就简单讲到这里!
第五讲
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我们来看经文:【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
在上一讲我们把十善业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我们来看“归信三宝”!这是讲大婆罗门无垢妙光长者是三宝弟子。“归”是皈依,归向依*的意思。“信”是信仰,“三宝”就是指的佛、法、僧三宝。入佛门的第一步就是归依三宝,如果我们皈依了三宝,那就是佛门弟子;如果没有皈依,那我们还是在佛门外。说到皈依,很多人以为自己很清楚了,实际上根本不懂。真正的皈依不仅仅是只举行个皈依仪式,拿个皈依证而已。当然,皈依的仪式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明白三皈依的意义,做到三皈依。不明白做不到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门弟子!下面我们就把三宝做一个介绍:
“佛”是梵语“佛陀耶”的简称,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法”的梵语是“达摩”,有两个意思:一是任持自性义,保持本体自性的不变;二是轨生物解义,是说法能规范人伦,人对事物能产生理解,全都是依据于法。“法”又分为“教法”与“证法”。教法,就是指佛所说的一切经典;“证法”就是指我们如法修行所得到证悟,不仅是证果,乃至于我们内心能生起一念的出离心、慈悲心等都算“证法”。
“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翻成中文为和合众、和合僧。“众”是指四人以上,能够做僧法羯磨的团体,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和合”又分为“事和”与“理和”。所谓的“事和”就是我们平时常听说的六和敬: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六和敬很重要,四人以上修六和敬才能称为“僧”,否则人再多不能称为真正的“僧”。“理和”是指同证一个寂灭涅槃之理,所证的境界完全一样。
在《南山律》上把三宝分为四种: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化相三宝;住持三宝。印光大师在讲三皈依的时候,分为自性三宝,住持三宝两种。只是分法不一样,其实还是一回事。一体三宝、理体三宝都是从自性上说的,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自性三宝。《南山律》:上化相三宝,是指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为“佛宝”;所说四圣谛法是“法宝”;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为“僧宝”。住持三宝,是指佛灭度后,佛像为“佛宝”;经典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而印光大师是总说“住持三宝”,佛世之三宝,佛后之三宝。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我们再来看自性三宝,印光大师说:“佛者觉悟义,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规范义,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也;僧者清净义,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也。”
在戒经上就提到,只要我们真正的受持了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时时刻刻保护我们。《弥勒下生经》中也说,弥勒菩萨将来成佛,三会说法,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二会说法,九十四亿人皆得阿罗汉;三会说法,九十二亿人皆得阿罗汉,他们都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遗留的弟子。“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法。来至我所。”由此可知,只要我们能持守好三皈依,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最迟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都可以得度!
我们知道了三皈依和三皈依的利益,还得要做到三皈依。只是知道,做不到不算皈依,那要怎样做呢?首先,我们自己得要发真诚心皈依三宝。如果自己不发心,只是办一个皈依证,这样肯定得不到皈依。另外,要有一个如法的出家师父为你受皈依,如果他的三皈依都不清净,又怎么能为你受三皈依呢。在受皈依的时候,一定要如理如法的受持,专心缘念三宝等等,这样才能得到三皈戒体。受三皈依以后要好好的护持三皈依:自皈依佛,尽形寿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尽形寿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尽形寿永不皈依外道邪众。现在有很多的人学佛不明理,遇到一些事情以后,不是佛教的观念,总是去找外道,拜外道的什么仙神之类的,这样你的三皈依都不清净了,你还以为自己是佛弟子呢。这样都不算真正的皈依,所以要好好的护持三皈…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