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P12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見聞嘛。如果淨土經論沒有好好的學,看到這個經好沒就讀這個經,看到那個經好又去讀那個經,到最後真的都不知道自己是幹什麼的了,這樣的人確實見過啊。“聰慧”就是聰明智慧,佛門當中的智慧不同于世間上智慧,世間上的智慧在佛法中叫“世智辯聰”是學佛的八難之一,障礙學佛。如果一個人總是以世間的角度觀點來衡量佛法,以自己的凡夫情見來看佛教,那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佛教的。要把自己的知見先放下,認真如法的學佛,到時候才能真正的開智慧,佛法中稱“般若”,不是學問,而是你修行開悟以後所見的諸法實相,是一種證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真修行只研究學問是不會明白的!

  “人所樂見”,人人都歡喜見到無垢妙光長者,正是菩薩所在之處,常令衆生生歡喜心。爲什麼大家歡喜見到菩薩呢?因爲菩薩常以“四攝法”利益衆生。攝是攝受,菩薩以這四法來攝受衆生,使衆生能夠入佛法修行。四攝法是:一、布施攝,布施有分爲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若衆生需要錢財,菩薩就以錢財布施;若衆生好樂法,菩薩則以法布施;若衆生身心不安,菩薩則行無畏布施,使衆生得安樂。衆生得到了利益,就會對菩薩生歡喜心,從而引導衆生學佛。二、愛語攝,菩薩隨順衆生的根性,說種種善言以撫慰衆生,令心歡喜而入道修行。叁、利行攝,菩薩的身口意所作所爲,完全都是幫助利益一切衆生的行爲,因爲這樣,衆生歡喜親近菩薩,菩薩則能引導衆生修行佛法。四、同事攝,菩薩能知道衆生的根性,隨衆生的根性化現種種的身份,和衆生打成一片,令衆生心生歡喜而入佛門修行。這就是菩薩度化衆生的四攝法,我們也要好好的學習,能這樣做,自然能令一切大衆歡喜,我們才可以很好的幫助別人,同時自己的修行路上也可以很順利。現在有很多人學佛,遭到家人的反對,甚至是因此誹謗佛法,這都是我們自己做的不好啊,所以要好好的學四攝法!大婆羅門無垢妙光也是菩薩道的行者,行四攝法,修十善業,常恒欲令一切衆生圓滿善利,所以人人樂見!

  “常行十善”,“常”是恒常不間斷的意思,“行”是身體力行。我們學佛也要如此,不能斷斷續續,要有一顆長遠之心,只要堅持不懈一定能成就!同時,也不能只是研究佛法,佛法講得是信解行證,明白經典的道理後一定要去力“行”,才能得到利益,否則說的天花亂墜,還是不能了生死的。

  “十善”就是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十善業我們學佛的都很清楚,但它的重要性不一定都能了解。在《佛說十善業道經》上講的很清楚:“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由此可知,我們想要得到人天的身體,乃至將來想要成就佛道,一定要落實十善業,否則一切都是空談!現在很多人學佛,讀了很多大乘經典,是不是真正能成就呢?不一定。如果你十善業都沒有做到,讀經修行等只是爲將來的得度種一個因而已,今世不可能成就!我們看到有不少人學佛很多年了,也看了不少書,讀了不少經。但看他的行爲知道他不是真正的修行,每天還是煩煩惱惱的。爲什麼會這樣呢?修行沒有根啊。這就好比我們在水瓶中養的花一樣,花暫時很鮮豔,但沒有幾天就枯萎了,因爲沒有根!學佛也是這樣的,不論你修那個法門,念佛也好,參禅也好,學密也好,十善業不落實都不能成就!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我們看到,韋提希夫人感覺到這個世界很苦,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向釋迦牟尼佛請問修行方法,“唯願世尊,教我思維,教我正受”。佛並沒有馬上告訴她方法,而是先告訴她:“ 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佛講完叁福後才講的怎樣修行。當然,經文的義理是很深的,我們看善導大師的注解《觀經四貼疏》就會明白。不過在這裏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叁福是一切諸佛“淨業正因”,一切諸佛若不修叁福就不能成佛!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小乘福,第叁福是大乘福。大乘福是以小乘福爲基礎,小乘福是以人天福爲基礎的,在直接一點講,不論大小乘福,都要奠立在人天福的基礎上,而人天福就很清楚的有“修十善業”!

  說到這裏我們也有必要把五戒與十善的不同之處來說一下。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的前四條與十善業看上去是一樣,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五戒中殺、盜、淫、妄是性罪,本性就是有罪的,不管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性罪。若受了五戒,如果犯了,在性罪上還要加一個破戒的罪。比如說殺生:有一只雞,你沒有受戒,把雞殺了,你有性罪,但沒有破戒的罪;若受了五戒,在性罪上還有一個破戒的罪,兩重罪。如果你受五戒,沒有殺雞,好像什麼都沒有做,但你有持戒的功德;若沒有受戒,談不上有什麼功德,只是不與它解惡緣而已!當然,我們也不要害怕,受五戒要破根本重罪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比如若要破殺生重戒,得要有很多條件:前境是人,做人想,起殺心,興方便,命已斷。這些條件都具足才破根本重罪(破重罪在小乘戒律中稱爲斷頭罪,不通忏悔,但在大乘戒律中是可以忏悔的)。在這些條件中,缺一都不是重罪,比如殺的是動物不是人,也破戒,但就破戒而言不是重罪,忏悔可以滅破戒的罪,性戒不能滅,將來還是要受報的,不受戒犯性戒也是如此。十善就不同了,談不上破戒不破戒之說,它就是善業而已!

  我們來逐條的看十善業。首先是“不殺生”,很多戒律都把殺生擺在第一位,可見這條很重要!我們學佛要學佛的慈悲,而衆生都很愛惜自己的身命,所以學佛的人不要殺生。在《楞嚴經》上“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爲大力鬼;中品則爲飛行夜*諸鬼帥等;下品當爲地行羅刹。”可見我們修行如果還殺生的話是很難成就的。縱然是我們是修念佛他力救度的法門,也盡量不要殺生,否則往生都是很大的障礙!以前也講過一個真實的例子:2006年初,在徐州豐縣有一位老太太叫許志安,80多歲,是佛門的居士,還受了菩薩戒。不小心喝了點洗潔精,身體越來越不好,于是大家就給她助念。她走了以後還助念了大概20小時,然後是換衣服,處理後事等。一切好像都沒有事了,但過了幾天她附在人身上就說,我死了以後到天上去了,我一想,我是念佛的還受了菩薩戒,怎麼到天上來了呢,我得要去西方,但有很多衆生就拉住我不讓走,原來老太太年輕時殺了很多的魚,命終這些衆生來算賬了。于是大家又幫她誦《地藏經》念佛給這些衆生回向。當時居士打電話把這個事情告訴我,都是真實的。後來她又下來幾次,最後告訴大家,她看到觀世音菩薩了,菩薩告訴她說,到四十九天的下午四點來接她。那天大家又給她念佛到四點半。我們要清楚啊,殺生對自己的道業是很大的妨礙。我們以前如果殺過生,現在學佛要真誠的向它們忏悔,把念佛誦經等功德都回向給它們,解怨釋結啊。否則,一定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的!另外我們要知道,一切衆生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我們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無量劫以來,六道一切衆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都曾經很慈悲的愛護照顧過我們,只是一轉世我們都忘記了。這是佛爲我們所說的事實真相,殺害衆生就等于殺害父母。在《法句喻經》上有這麼一段故事:說的是舍衛國有一位婆羅門,富有悭貪。每到吃飯的時候,便緊閉門戶。有一天,家裏殺了一只雞,煮好後端在桌上,夫妻同食,中間夾坐一小兒夫妻倆接二連叁地取雞肉喂入小兒口中。佛知這位婆羅門得度的機緣成熟了,就化作沙門,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婆羅門一見大怒,就沖著沙門罵道:“你這個出家人真是無恥,爲什麼不聲不響地竄入我的家中?”沙門說:“因爲你愚癡,殺父娶母供養冤冢,所以我才特地來點化你,怎麼反說我無恥。”這位婆羅門聽了更生氣,就責問沙門道:“你是一個出家人,怎麼說話如此不正經?我什麼時候做過殺父娶母供養冤家這樣荒唐的事?”沙門說:“你不要這麼生氣,讓我細細地說與你聽。這桌上的雞,正是你前世的父親,因爲你父親在生時悭貪成性,所以墮落爲雞。而你這個兒子,正是你過去世的仇人,因爲夙業未盡,所以投生來做你的兒子,以便加害。你這位妻子,其實是你前世的母親,因爲與你恩愛極深,舍不得與你分離,所以還來與你結爲夫妻。這其間的輪轉,愚人自然不知,惟有得道的人,才了了分明。”婆羅門仍不相信,佛就示現神通讓婆羅門親眼看到前生的事實。這位婆羅門才不得不相信,于是向佛忏悔受戒,佛爲說法,即得道果。有此可知,一切衆生確實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啊,所以不要殺生。平時多吃素食,對身體健康很好,現在的動物肉都有很多的激素等在裏面,很不衛生。至于平時洗菜、走路不小心傷害小蟲子也在所難免,要好好念佛給它們回向。天熱家庭衛生要打掃好,以免不幹淨生蟲子。至于不殺生的原因還有很多,我們就簡單說到這裏!

  “不偷盜”,凡是有主物都不能不經別人同意盜爲己有,所以偷盜就是不與取。在《楞嚴經》上:“汝修叁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偷盜之心對我們的道業妨礙是很大的。學佛之人,應該要布施衆生才對,哪有偷別人東西的道理。偷盜的果報是貧窮,將來還要下地獄。我們要清楚,命中沒有的你偷也偷不來,命中有的跑也跑不了…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