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行,使佛界增多魔界減少,所以比丘有“怖魔”的意思。在《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上:“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爲大力鬼;中品則爲飛行夜*諸鬼帥等;下品當爲地行羅刹。”由經文我們可以很清楚,修行一定要持戒,不能殺生,否則縱然有禅定多智,也很可能墮落爲“藥*”之類,我們要注意啊!
“犍闼婆”就是“乾闼婆”,只是譯音不同而已,翻成中文有尋香、食香、嗅香、香神等意思。他以香爲食,住在須彌山南的金剛窟中,能在空中飛行。是忉利天主(帝釋天)的奏樂神,所演奏的是俗樂。帝釋天仍然愛著五欲,非常喜歡音樂。當帝釋想聽音樂時,只要燃起香,“犍闼婆”就尋香而至,演奏音樂。
“诃蘇羅”就是“阿修羅”,原梵文一樣,只是用不同的漢字來寫。翻譯過來有非天、無端正、無酒叁個意思。一、非天:就是說阿修羅有天福沒有天德。他的脾氣很大,嗔恨心非常強,經常與玉帝打仗。爲什麼阿修羅有天福呢?就是因爲他過去生也修福,但在修福的時候還有脾氣,恭高我慢。所以我們修行要注意,縱然是在修福,也不能以爲自己了不起,不要有嗔恨心,不要有脾氣,否則將來也很有可能成爲阿修羅!二、無端正:女性阿修羅長得很漂亮,而男性阿修羅卻非常醜陋,相貌毫不端正。“相隨心轉”嘛,心地清淨慈悲,面相就莊嚴端正;嗔恨心重發脾氣,面相就很難看,來生相貌也不好。所以我們要相貌好,也不要發脾氣,心要清淨慈悲!叁、無酒:阿修羅生性好飲酒,但有一個時候找不到酒喝,索性把酒戒掉了。我們“五戒”當中就有不飲酒,所以修行人不要隨便飲酒,除非你有病,非酒不能治愈才可以開緣。若修行人喜歡飲酒,恐怕連阿修羅你也比不上了。
“阿修羅”比較特別,不僅天道有,人、畜生、鬼道也有阿修羅。阿修羅可分爲胎、卵、濕、化四生。化生者身在天道;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他的威力,展現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卻由于降德而遭貶墜;濕生者身在畜生道,住于水穴口,朝遊虛空,暮歸水宿。
“迦樓羅”翻譯過來就是“大鵬金翅鳥”,有種種莊嚴寶像,金身,頭生如意珠,鳴聲悲苦。它的身體非常龐大,翅膀就有叁百叁十由旬那麼長,“由旬”有小由旬四十裏;中由旬六十裏;大由旬八十裏。叁百叁十由旬是大由旬。我們想想,到底有多大呀!他的食量也相當的驚人,經常以龍爲食,每天要吃一條大龍(就是龍王)和五百條小龍(龍子龍孫)就像鳥吃蟲子一樣。後來龍族越來越少,龍王就找到釋迦牟尼佛,請求佛的救度。佛爲龍族受八關齋戒,並把把袈裟給它,分給龍族,每條龍的龍角上系一絲袈裟,這樣就解救了被大鵬金翅鳥吃的苦難!大鵬金翅鳥沒有龍吃以後,也沒有辦法生存下去,于是也來求佛:“我們是以龍爲食,您救了龍,我們就沒有辦法生存了,您對龍慈悲,對我們不慈悲啊!”佛就告訴它們:“你們不要著急,從今天起,你們如果能受持叁皈五戒,我就讓我的弟子們吃飯的時候出食供養你們!”大鵬金翅鳥很歡喜的受持叁皈五戒,不再吃龍。它們感念佛的恩德,成爲佛教的護法!所以,我們出家人在大殿供佛也好,吃飯之前也好,都要出食,並念一首偈:“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出食時,一定要誠心的把飯送出,不能馬虎!
“緊那羅”翻譯過來是“疑人”或“疑神”的意思。他的身體是人形,但頭上生了一個角,使人看起來有似是人而又不是人的疑惑,而得到這個名稱。緊那羅也有男女之分,男緊那羅馬頭人身;女緊那羅相貌端莊,聲音絕美,能歌善舞。緊那羅也是帝釋天的奏樂神,但它與乾闼婆不一樣,乾闼婆演奏的是世俗音樂,而緊那羅演奏的是法樂。
“摩侯羅伽”翻譯過來是“大腹行”,就是以大肚子行走的大蟒蛇;有時也譯爲大蟒神,地龍等。據說摩侯羅伽是人的身形,但是它的頭完全是蛇頭的樣子。在《維摩經略疏》卷二說∶“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谄,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天龍八部中的摩侯羅伽,在佛世時就皈依了叁寶,成爲佛教的護法!
“人非人等”是總說!總結與會大衆有的是人,有的似人而非人。“人非人”是天龍等八部衆之總稱,《舍利弗問經》曰:“八部皆曰人非人。”《法華經義疏二》曰:“人非人者,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變作人形來聽說法,故雲人非人也。”後面加一個“等”字,就是總結與會的所有大衆。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擺在衆成就的最後,表明他們乃至六道一切衆生都是《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經》所攝之機!也就是說此經此法可以普遍的利益一切衆生!
“無量百千,前後圍繞”說明與會的大衆數量是非常的多。佛是說法主,所在之處即爲正中,所以大衆“前後圍繞”!與會的大衆有些我們能看到,有些我們是看不到的。但只要有佛說法,在佛周圍一定有很多的菩薩與護法和很多衆生。不僅如此,凡是有講經,念佛,修行和經典所在的地方,都有很多的菩薩護法,像《金剛經》上:“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所以我們對一切經典要恭敬啊!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爾時衆中有一大婆羅門名無垢妙光,多聞聰慧,人所樂見,常行十善,歸信叁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恒欲令一切衆生,圓滿善利,大富豐饒。”
從這一段起進入到此經序分當中的別序,單表此經的發起因緣!這一段是爲我們介紹祈請釋迦牟尼佛應供的大婆羅門無垢妙光。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當釋迦牟尼佛與大衆聚會一處的時候。“大婆羅門”是說無垢妙光長者是婆羅門的種姓。佛住世是,印度當時分爲四個種姓:一是婆羅門,是當時的宗教徒,他們主要從事祈禱祭祀等宗教活動,是人與神之間的媒介,在四姓當中地位最高;二是刹帝利,就是當時的王宮貴族和各級官吏等;叁是吠舍,就是社會上從事農工商的平民階級;四是首陀羅,就是奴隸,社會地位非常低。婆羅門認爲,婆羅門是從大梵天口中生出來的,是清淨的種姓,最尊貴;刹帝利是從大梵天的臂上生出來的;吠舍是從大梵天腿生出來;首陀羅是從大梵天腳底生出。佛成道後,不同意他們這樣的說法,在很多經典當中都駁斥婆羅門的觀點,在《長阿含經卷六·小緣經第一》記載,佛住世時,有兩位婆羅門比丘婆悉吒、婆羅墮。他們跟隨佛出家修道,卻被其他婆羅門批評。因爲他們認爲只有婆羅門種姓是從大梵天的口中出生的,所以只有婆羅門種姓才是第一清淨種姓,其他種姓都是卑劣下*汙穢的。而這兩位婆羅門比丘卻舍棄清淨第一種姓,入刹帝利種姓的佛陀之法中修行,所以其他的婆羅門都看不起他們。佛陀知道這件事以後就告訴兩位比丘說:他們那些人都愚昧無知,卻又狂妄自大。在佛法中,不講種姓,沒有我慢之心。如果有人在佛法中持種姓之別,有我慢心,那麼他就不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在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種姓中都存在善惡生和由善惡業引起的善惡報,並不是說只有婆羅門種姓行善業和受善報而其他叁種姓全部是行惡業和受惡報,婆羅門中也有行惡業受惡報的,其他種姓中也有行善業受善報的。所以並不能說只有婆羅門是清淨的,而其他種姓都是汙穢的。同時婆羅門也是由父母所生,並不是由大梵天的口中出生。佛陀告訴兩位比丘,所有的佛弟子不論以前是什麼種姓,什麼出身,一旦在佛法中出家修遭,如果有人問是什麼種姓的話,統統都要回答是沙門釋種子。所有的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都要恭敬供養佛法僧叁寶!
“大婆羅門”當中有一個“大”字,說明無垢妙光不是一般的婆羅門,他已經皈依了叁寶,是佛門弟子。佛住世時,確實有很多外道在遇到佛法以後,才知道佛法最究竟,都成了佛的弟子,像舍利弗、目鍵連等千二百五十比丘,本來他們都是外道,後來遇到佛陀的教化,知道以前所學都不究竟,所以都皈依了佛門,感念佛的恩德,成爲佛的常隨弟子!
這個“大婆羅門”的“大“字與前面的“大菩薩,大聲聞”的“大”字是一樣的,說明無垢妙光長者,也是發了大乘心,所以能感得佛講大乘了義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後面對于無垢妙光的介紹“多聞聰慧,人所樂見,常行十善,歸信叁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恒欲令一切衆生,圓滿善利,大富豐饒。”就是對“大”字的解釋!
“無垢妙光”這是大婆羅門的名字。“無垢”是說他遠離了十惡的垢染,而“常行十善”;遠離了外道的垢染,而“歸信叁寶”;發心遠離了小乘,而“常恒欲令一切衆生,圓滿善利”。“妙光”是智慧之光,表明此大婆羅門很有智慧,經文當中“多聞聰慧”“智慧微細”就是妙光!
“多聞聰慧”從這一句至以下幾句經文,都是對無垢妙光長者的贊歎。這一句是說無垢妙光長者不孤陋寡聞而“多聞”,因爲多聞才能“聰慧”,才能有一個比較,外道的學說他知道,佛法他也清楚,相比較一下才知道佛法是最究竟的,才能舍外道入佛法修行!我們今天入佛門修行,要想有智慧,還是需要“多聞”的!但“多聞”要有次第,剛進入佛門最好是一門深入,一門心容易定下來,心容易清淨,心清淨了才能開智慧。否則,一入佛門這本書也看,那本書也看,頭腦就亂掉了,無所是從啊,所知道的都變成了記問之學,變成了佛學知識,很難得到太大利益,我們要清楚啊。如果我們是修淨土法門的,那最初一定要好好的學習淨土經論,對于修學的理論方法能夠比較明了,不會再被其它法門所轉,這個時候可以去看看其它的經典,增廣…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