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P16

  ..续本文上一页又有何种区别?国王心意已定,就拒绝了猎人赏赐之祈求。但猎人再三恳请,国王最后便送与他些微财物。国王又问他:“你杀害狮子之时,有无现出种种瑞相?”猎人恬不知耻回答说:“当时狮子口出八字,大地同时开始震动,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也降下花雨。”国王闻听之后,内心非常不悦,他对狮子立即生起信心。随即他又召集起所有智者,向他们寻问这八字内涵,但无一人知晓。此时于一寂静地住有一具智夏玛仙人,当国王问到他时,他解释说:““呀啦啦”意谓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很快就能解脱生死;而“瓦夏萨”则指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全都具足圣者相,已接近获得佛果;“梭哈”则言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所有人天及世间众生均应对之恭敬承侍。”国王听罢顿生欢喜,他集中起八万四千小国民众,将金色狮子皮放于七宝马车上令大家恭敬礼拜。众人皆用香花供养,并顶礼承侍,还将狮子皮置于金箧中,为之专门建造佛塔,有很多众生最后都依之转生天界。释迦牟尼佛变为狮子时,对身着袈裟之人无不生起坚定信心。以此缘故,他于十万劫中都转生为转轮王,赐与众生安乐,自己亦积累下广大福德。国王也因供养狮子皮功德,而于十万劫中享受人天福报。当时之国王即为后来之弥勒菩萨;当时之夏玛仙人即为后来之舍利子;当时之猎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由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看出来,对出家人形象恭敬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更何况是如理如法的出家人呢!应当如何恭敬呢?见到出家人如果方便的话,就要顶礼;不方便时,至少也要合掌弯身九十度问讯。出家人诵经、修行时,剃发,吃饭,刷牙等等不方便时就不要强行顶礼问讯了。问出家人的法名时要如法:“请问师父上下”,不能问“师父,你姓什么”;不要直接称呼出家人的法名,应称某某师;有事要进出家师父的房间,进门要先敲门三下;出家人站立时,在家居士不要坐;女众不要穿很暴露的衣服见出家人,要朴素大方就好;单独女众不要进男众出家师父房间;不能坐出家人的床;不要说出家人的过失;若念佛、走路时不能走在出家人前面。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就不广说了,最主要的是要有一颗恭敬心!另外,弘一法师说:“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则与皈依僧伽之义符合矣。”

  事相上能做到了,还要努力如法的修行,要依自性三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些道理大家都听得很多了,但不一定真能够明白,要好好修行开悟后,才能真正做到依自性三宝!这是讲“归信三宝”!

  下面是“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善心殷重”是慈悲,“智慧微细”是智慧,这两句是赞叹无垢妙光长者是“悲智双运”的菩萨根性。我们学佛,不仅要有慈悲心,而且还要有智慧,这样才能利益一切众生。如果我们的慈悲没有智慧摄持,很可能好心办坏事。比如父母疼爱孩子,不懂得教导,那真是“爱之不以其道足以害之”,学佛也是这样啊,要帮助众生,一定需要智慧,需要善巧方便。比如初学佛,可以先谈谈如何种善因得善果等等的人天乘教法,慢慢的引导他走解脱路;刚开始你满腔热忱,要解脱啊,要如何如何啊,道理很对,你也很慈悲,但对方不一定能接受,甚至诽谤,这样就不好了。所以我们要学菩萨的四摄法等等,要观机逗教,这个需要我们自己好好的体会!

  “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这一句是很重要的!这是说无垢妙光长者内心恒常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圆满他们的善妙利益。“善利”包括世间短暂的安乐(如健康、聪明、富贵等)和出世间究竟成佛的安乐。佛法常说“感应道交”,能感的是我们的心,所应的才是佛菩萨的加持。这一句“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是能感之心,因为无垢妙光长者有这样的心,才能感得佛讲能圆满一切众生善利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这就是“应”!

  “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这样的心就是菩提心!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我们要成就佛果,那么佛果的因就是发菩提心,在《毗卢遮那成佛经》上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就不可能成就佛道;无垢妙光长者不发菩提心,也不能感应佛讲成佛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简单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菩提心有两种: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生起救度一切如父如母的众生,使他们脱离六道成就佛果的心;“行菩提心”就是不但有了愿菩提心,而且还要落实在修行当中,要广行六度、四摄等利益众生的行为。“胜义菩提心”指的就是“性空正见”,是佛菩萨的空性智慧。唐代朝鲜国净宗大德元晓法师在所著的《无量寿经宗要》里面说菩提心有两种:一是随事发心,也称缘事菩提心,也就是世俗菩提心;二是顺理发心,也就是缘理的菩提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我们没有证悟空性的凡夫也可以发起来,所以称“世俗”。而“胜义菩提心”得需要证悟空性大彻大悟才可以,所以称“胜义”。元晓法师在解释顺理发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讲:“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就是说,要信解一切诸法,都如同虚幻的梦一样,不落空有两边,离开一切的言说思虑,从这样的见解当中,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广大心。虽然自性当中没有烦恼善法可言,但还是断烦恼修善法,像《金刚经》上:“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就是胜义菩提心!所以胜义菩提心需要证悟空性才可以发起来,我们一般凡夫所发的都是世俗菩提心。虽然是世俗菩提心,但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内心如果能生起一念广度众生的菩提心,所得的利益就无法衡量。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其它的论典中都有这样一个公案:从前,有位商主名叫匝哦之女,他将几天中做买卖攒得的收入供养母亲。在他即将启程去海岛取宝时,母亲劝他不要去,他断然不听。母亲一边哭一边拽着他的脚。他气愤地说:“我要去大海取宝你竟然说此不吉利的话。”同时用脚狠狠地踢母亲的头。然后就走了。以此业报在海上船只毁坏,他独自一人幸免于难,到处漂泊,因以往供养母亲几次银币之业而于数千年中享受天人的安乐。又被业风驱赶到了南方一处(就是地狱),他走进一座三层门的铁室内,看到那儿有一个人的头上旋绕着一巨大燃火的铁轮,脑浆脓血四处飞溅。匝哦之女问:“你造了什么业而落到这种下场的?”那人说:“我因曾损害过我的母亲而感受此果报。”他想到了自己也曾损害了母亲。瞬间铁轮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感受了无量痛苦。这时他心里想:“世界上不孝顺父母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他们一定也在受业报苦,愿他们的痛苦都由我一人来承担吧,愿他们都获得安乐!”在他发心的当下,地狱的境界就消了,立刻就转生到兜率天(也有说忉利天)。匝哦之女仅仅是生起一念的愿代他们受苦的心,就升到了天上,更何况我们生起希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对境比匝哦之女要广大)都成佛的心呢!由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确实不可思议!在《劝发菩提心文》里头也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龙树菩萨也讲:“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当然,佛是遍知者,这样讲是说明菩提心的功德广大无边。像匝哦之女类似的公案很多,都可以说明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很多人学佛,只注重诵经、拜佛,你问他为什么诵经呢,他说为了孩子考学顺利等等,不懂得发菩提心。如果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能够以菩提心来摄持的话,那么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要会学佛啊!

  “大富丰饶”这一句是说无垢妙光长者家中资财丰足。“富饶”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资财,二是德行。无垢妙光不仅资财富有,而且“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这些都是德行的富饶。我们一般人只注重资财,而不注重德行。一个人若无德行,钱财再多也是贫穷之人;若有德行,身贫也是富有之人,所谓“有道真富贵”,永嘉大师证道歌也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尤其我们今天学佛了,要像诺那祖师说的:【每一年的年底都要自己结结账,自己看看,我这一年的修持结果,是不是更慈悲了一点,更明白了一点。】,儒家孔子也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修行,慈悲智慧不断的增加,那我们就是“大富丰饶”!今天我们能值遇此经,信受修持也是“大富丰饶”!

  再看下面的经文:“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无价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顶礼双足,却住一面,作是请言:“唯愿世尊与诸大众,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养。”

  “从座而起”表明无垢妙光在座,现在想请佛应供,所以从座位上起立。“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无价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顶礼双足。”表无垢妙光请佛的恭敬之心。“绕佛七匝”,印光大师开示说:“绕佛,当如日月之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以顺绕有功德,逆绕有罪过。围绕之法,西域最重,与礼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随顺于佛也。”所以,我们不论是绕佛还是绕塔,都要按顺时针方向绕,不可以逆时针绕。绕佛是表示对佛的恭敬,表示随顺于佛。在其它的经典当中我们也可以常看到…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