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人绕佛。绕佛一般是三匝,七匝,百千匝都可以,一匝就是环绕一周的意思。《三千威仪经》中提到绕塔的方法,我们绕佛也要如此。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踩到虫子;三不得左右顾视;四、不得随地吐痰;五不得与人闲言杂话。低头视地是显示出我们的卑下恭敬之相;不能踩到虫子是我们的慈悲心;不能左右顾视是去掉我们的散乱之心;不能随地吐痰,是要我们远离污染佛门净地的过失;不能与人闲言杂话是要我们远离愦闹的过失。我们绕佛时还要缘念三宝的功德,要发度一切众生的心等等。绕佛的好处非常多,我们寺院当中一般早晚课都要绕佛,边绕佛边念佛可以去掉昏沉,对身体也是非常好的。不仅如此,绕佛的功德也不可思议,这个在很多经论当中都有提到,我们若能绕佛,则能消无量的业障,增无量的福慧,将来必定能成就佛道。
“以众香华奉献世尊,无价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这是持众上妙供具供佛,以表恭敬之心。“世尊”是诸佛的十号之一,十号具足,种种功德具足,为世所尊,所以称“世尊”,在这里就是指释迦牟尼佛。“无价”下面是妙衣、璎珞、珠鬘,不仅妙衣“无价”,璎珞、珠鬘也是“无价”,这是说无垢妙光供养的供具都是价值很高的。另外“无价”是说明无垢妙光长者的恭敬心无价。世间的物品可以用钱买到,但对三宝的信心与恭敬心却是难以用钱来衡量的。我们没有太多的资财供佛,若能以极大的恭敬心,即使是供上一朵小花、一杯清水,那这样的供养也是“无价”的,所得的福报也不可思议,这样的公案很多,所以说“福田*心耕”。“璎珞”是印度人的一种装饰品,佩在头上或挂在颈项上的叫“璎”,佩在身上的叫“珞”,都是用精致的玉石编制贯串而成,不过它的贵*和等级,还得依佩戴人的身份和地位来区别。我们看到很多佛菩萨像上也以璎珞装饰,这是佛菩萨恒顺众生的一种身相。“珠鬘”就是用宝珠串起来的装饰品。
另外我们要知道,这些供佛的“香华”“妙衣”“璎珞”“珠鬘”,一旦佛接受了,那它的性质就不一样了。佛物有四种差别:佛受用物;施属佛物;供养佛物;献佛物。“香华”是供养佛物;“妙衣”如果佛穿了,那就是佛受用物,在《宝梁经》上说:“凡是佛所受用之物,一切天人、魔、梵皆应恭敬供养如塔,乃至风吹雨烂。不得贸易,不得它用,应供养。”“璎珞”“珠鬘”若经过佛受用,那就是佛受用物,若不受用,那就是施属佛物。至于四种佛物的如何处理,大家可以多研究一下戒律,我们就不多说了。现在很多人不懂戒律,遇到事情不知道怎样处理才如法,甚至都是好心办错事。我们学佛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我们不懂的还多呢!
“顶礼双足”这是对佛行五体投地礼,两手、两膝和头都着地礼佛。人最高的是头,最低是足。今以头顶礼佛之双足,代表恭敬到了极点。礼佛的方法与功德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些,在此也不多说。“却住一面”,礼佛完毕,站在佛的一边,由经文我们都可以看出来,无垢妙光一举一动都很如法,我们要随学啊。【作是请言:“唯愿世尊与诸大众,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养。”】这是请佛与大众同受供养,非请佛一人受供;受供的时间是“明日晨朝”;地点是“至我宅中”。“唯愿世尊与诸大众”说明无垢妙光不仅敬佛,也恭敬出家大众,我们要学习无垢妙光的“广修供养“,不要有那么多的分别心。所请的人,时间,地点都讲的很清楚,表明无垢妙光早有供养之意,并且安排周到,到下面的经文可以看到。
“尔时世尊,默然许之”。佛没有讲话,我们要知道,佛是究竟圆满的圣者,一举一动都有无量的密意在里面,不像我们凡夫很多行为自己都不清楚。佛讲话也是说法,不讲话也是说法,就如同佛拈花迦叶微笑,彼此之间没有言说,但已是心心相印了。在这里佛不讲话,只是“默然许之”,表明佛印可无垢妙光的恭敬祈请,也表宝箧印经法已在佛心怀,有待机缘成熟方才宣说!
再看下面经文:【时婆罗门知佛受请,遽还所住,即于夜间,广办肴膳,百味饮食,洒扫殿宇,张施幡盖。至明旦已,与诸眷属,持众香华及诸伎乐,至如来所,白言:“时至,愿垂降临。”】
无垢妙光知道佛接受了祈请,回到家中,在夜间就准备供佛的事宜。“即于夜间”说明所请之众人说很多,恐次日明晨准备不及时,所以夜间“广办肴膳,百味饮食”。佛住世时,出家大众只接受四事供养:卧具、衣服、饮食、医药。卧具可以休息;衣服可以遮体避寒;饮食可以维持色身的气力;医药可以于生病时治病。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至于钱财,佛有戒律规定,不允许出家人拿钱,怕增加贪心,妨碍道业等。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后,从气候、风俗习惯上都与当时的印度不同,所以祖师大德根据佛法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就建立了我们中国的丛林制度,这个我们要清楚。“洒扫殿宇,张施幡盖”这是为佛的到来布置环境,打扫殿宇的卫生,起立幢幡宝盖以迎接佛应供讲法。处处可见恭敬之心。【至明旦已,与诸眷属,持众香华及诸伎乐,至如来所,白言:“时至,愿垂降临。”】这是无垢妙光与起家亲眷属持香华与伎乐来迎佛。“与诸眷属”可见无垢妙光的家人也恭敬信仰三宝,是佛化家庭。我们今世的父母子女夫妻,都是前世的缘才相聚一起,至于以后,“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来世怎么样就不好说了;若能一家人都学佛,今世不仅是亲眷属,也是法眷属,将来同生西方,同成佛道,岂不是很好吗!所以我们不仅要自己学佛,也要劝家人学佛。现在为什么我们学佛,有家人反对呢?就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如果我们真的学明白了,能像菩萨一样行四摄法,家人一定会很欢喜的,纵然不学佛,也不会反对我们,我们要检点自己才对!“及诸伎乐”,伎乐就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像我国的乐舞。只要我们心恭敬,音乐舞蹈都可以供养佛,但供养的音乐舞蹈要健康清净才好。比如梵呗、金刚舞都可以供佛;现在有些流行音调的佛曲很好听,很多人就是听到这些歌曲而入佛门的,所以我们要利益众生,可以有很多方便方法,可以送他一些佛教音乐光盘等,像这些健康清净的音乐都可以供佛。“时至,愿垂降临。”无垢妙光到达佛处,请佛如时应供;“愿垂降临”表明佛在无垢妙光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希望佛能大垂慈悲接受供养,给众生广种福田的机会!
再看经文:【尔时,世尊软语安慰彼婆罗门无垢妙光,遍告大众宣言:“汝等皆应往彼婆罗门家摄受供养,为欲令彼获大利故。”】“尔时”是无垢妙光请佛垂降临时;“软语”是慈悲柔软的语言,也就是菩萨四摄法中的“爱语”,众生听到佛的爱语之后,都会非常欢喜,所以称“安慰”。“遍告大众”,因为昨日无垢妙光请言:“唯愿世尊与诸大众”,佛为主,由佛遍告大众最好。“汝等皆应往彼婆罗门家摄受供养,为欲令彼获大利故。”三宝是殊胜的福田,出家人接受供养是给众生种福的好机会,能令众生得到无边的福报,所以说“为欲令彼获大利故。”这样的公案很多:如迦旃延接受贫穷老婢女供养的水,老婢女因此升天;迦叶尊者接受贫穷老母的剩米汁,老母也因此升天。只要在佛门中种福,不仅能得到人天福报,也可以因此种下解脱成佛的种子。一般在世间修福,福有可能报完就没有了,但供养三宝所得的福直到成佛都不会耗尽,因为对境是三宝,我们必定会因供养三宝而解脱成佛的。
【于时,世尊即从座起,才起座已,从佛身出种种光明,间错妙色,照触十方,悉皆警觉,然后趣道。】佛遍告大众以后,“即从座起”表佛在座,今欲广利人天,所以从座而起;“从佛身出种种光明,间错妙色,照触十方”,我们讲过佛的一举一动都有密意,现在从周身放光代表什么呢
佛放光也是要利益众生,一般佛从身上不同的地方放光,代表要利益不同的众生,其它一些经典都有记载,我们现在引用善导大师《观经四贴疏》中的原文:【然佛光随身出处,必皆有益。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狱道;若光从膝出,照益畜生道;若光从阴藏出,照益鬼神道;若光从脐出,照益修罗道;光从心出,照益于人道;若光从口出,照益二乘之人;若光从眉间出,照益大乘人】。佛从全身放光,“照触十方”代表要利益一切众生,也表明佛今日所将要宣说的宝箧印经能利益一切众生。佛“光明”代表佛的智慧功德,【从佛身出种种光明,间错妙色】“种种光明”表示今日所要宣说的宝箧印经总摄佛的一切智慧功德!“悉皆警觉”,我们看到这一段也要警觉到今日佛将宣说无上大法!
继续看经文:【时婆罗门以恭敬心,持妙香华,与诸眷属及天龙八部、释梵四王,先行治道,奉引如来。】这是说婆罗门无垢妙光,持美妙的香华,和家亲眷属,天龙八部,释梵四王一起,在前面整治道路,奉引佛到他家应供。“释梵四王”就是指帝释、大梵天王、四大天王。帝释,在弥陀经上称“释提桓因”,就是民间的玉皇大帝,是欲界第二层忉利天天主,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帝释住在中间的善法堂天,东南西北四面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在过去很久以前,有迦叶佛出世。迦叶佛入灭后,当时有一个很贫穷的女子,四处乞食为生。有一天,她经过一座寺院,看到迦叶佛像年久失修,身上的金都剥落了,于是发心为佛像装金。可她也没有什么钱怎么办呢?后来又有与她一起的三十二个女子共同发心,终于把佛像修补好了。她们以此功德,命终后上升忉利天。这个女子就是后来的帝释,其它三十二人就是其它三十二天的天主。帝释也是佛教的护法。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大梵天的天主(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他非常慈悲,是佛教的护法。佛在最初成道的时候,就有大梵天王来请佛说法度众生!四大天王就是欲界第一层四天王天的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