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P17

  ..續本文上一頁有人繞佛。繞佛一般是叁匝,七匝,百千匝都可以,一匝就是環繞一周的意思。《叁千威儀經》中提到繞塔的方法,我們繞佛也要如此。一、低頭視地;二、不得踩到蟲子;叁不得左右顧視;四、不得隨地吐痰;五不得與人閑言雜話。低頭視地是顯示出我們的卑下恭敬之相;不能踩到蟲子是我們的慈悲心;不能左右顧視是去掉我們的散亂之心;不能隨地吐痰,是要我們遠離汙染佛門淨地的過失;不能與人閑言雜話是要我們遠離愦鬧的過失。我們繞佛時還要緣念叁寶的功德,要發度一切衆生的心等等。繞佛的好處非常多,我們寺院當中一般早晚課都要繞佛,邊繞佛邊念佛可以去掉昏沈,對身體也是非常好的。不僅如此,繞佛的功德也不可思議,這個在很多經論當中都有提到,我們若能繞佛,則能消無量的業障,增無量的福慧,將來必定能成就佛道。

  “以衆香華奉獻世尊,無價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這是持衆上妙供具供佛,以表恭敬之心。“世尊”是諸佛的十號之一,十號具足,種種功德具足,爲世所尊,所以稱“世尊”,在這裏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無價”下面是妙衣、璎珞、珠鬘,不僅妙衣“無價”,璎珞、珠鬘也是“無價”,這是說無垢妙光供養的供具都是價值很高的。另外“無價”是說明無垢妙光長者的恭敬心無價。世間的物品可以用錢買到,但對叁寶的信心與恭敬心卻是難以用錢來衡量的。我們沒有太多的資財供佛,若能以極大的恭敬心,即使是供上一朵小花、一杯清水,那這樣的供養也是“無價”的,所得的福報也不可思議,這樣的公案很多,所以說“福田*心耕”。“璎珞”是印度人的一種裝飾品,佩在頭上或挂在頸項上的叫“璎”,佩在身上的叫“珞”,都是用精致的玉石編製貫串而成,不過它的貴*和等級,還得依佩戴人的身份和地位來區別。我們看到很多佛菩薩像上也以璎珞裝飾,這是佛菩薩恒順衆生的一種身相。“珠鬘”就是用寶珠串起來的裝飾品。

  另外我們要知道,這些供佛的“香華”“妙衣”“璎珞”“珠鬘”,一旦佛接受了,那它的性質就不一樣了。佛物有四種差別:佛受用物;施屬佛物;供養佛物;獻佛物。“香華”是供養佛物;“妙衣”如果佛穿了,那就是佛受用物,在《寶梁經》上說:“凡是佛所受用之物,一切天人、魔、梵皆應恭敬供養如塔,乃至風吹雨爛。不得貿易,不得它用,應供養。”“璎珞”“珠鬘”若經過佛受用,那就是佛受用物,若不受用,那就是施屬佛物。至于四種佛物的如何處理,大家可以多研究一下戒律,我們就不多說了。現在很多人不懂戒律,遇到事情不知道怎樣處理才如法,甚至都是好心辦錯事。我們學佛不要以爲自己什麼都知道了,我們不懂的還多呢!

  “頂禮雙足”這是對佛行五體投地禮,兩手、兩膝和頭都著地禮佛。人最高的是頭,最低是足。今以頭頂禮佛之雙足,代表恭敬到了極點。禮佛的方法與功德我們大家都知道一些,在此也不多說。“卻住一面”,禮佛完畢,站在佛的一邊,由經文我們都可以看出來,無垢妙光一舉一動都很如法,我們要隨學啊。【作是請言:“唯願世尊與諸大衆,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養。”】這是請佛與大衆同受供養,非請佛一人受供;受供的時間是“明日晨朝”;地點是“至我宅中”。“唯願世尊與諸大衆”說明無垢妙光不僅敬佛,也恭敬出家大衆,我們要學習無垢妙光的“廣修供養“,不要有那麼多的分別心。所請的人,時間,地點都講的很清楚,表明無垢妙光早有供養之意,並且安排周到,到下面的經文可以看到。

  “爾時世尊,默然許之”。佛沒有講話,我們要知道,佛是究竟圓滿的聖者,一舉一動都有無量的密意在裏面,不像我們凡夫很多行爲自己都不清楚。佛講話也是說法,不講話也是說法,就如同佛拈花迦葉微笑,彼此之間沒有言說,但已是心心相印了。在這裏佛不講話,只是“默然許之”,表明佛印可無垢妙光的恭敬祈請,也表寶箧印經法已在佛心懷,有待機緣成熟方才宣說!

  再看下面經文:【時婆羅門知佛受請,遽還所住,即于夜間,廣辦肴膳,百味飲食,灑掃殿宇,張施幡蓋。至明旦已,與諸眷屬,持衆香華及諸伎樂,至如來所,白言:“時至,願垂降臨。”】

  無垢妙光知道佛接受了祈請,回到家中,在夜間就准備供佛的事宜。“即于夜間”說明所請之衆人說很多,恐次日明晨准備不及時,所以夜間“廣辦肴膳,百味飲食”。佛住世時,出家大衆只接受四事供養:臥具、衣服、飲食、醫藥。臥具可以休息;衣服可以遮體避寒;飲食可以維持色身的氣力;醫藥可以于生病時治病。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至于錢財,佛有戒律規定,不允許出家人拿錢,怕增加貪心,妨礙道業等。佛法傳到中國來以後,從氣候、風俗習慣上都與當時的印度不同,所以祖師大德根據佛法和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就建立了我們中國的叢林製度,這個我們要清楚。“灑掃殿宇,張施幡蓋”這是爲佛的到來布置環境,打掃殿宇的衛生,起立幢幡寶蓋以迎接佛應供講法。處處可見恭敬之心。【至明旦已,與諸眷屬,持衆香華及諸伎樂,至如來所,白言:“時至,願垂降臨。”】這是無垢妙光與起家親眷屬持香華與伎樂來迎佛。“與諸眷屬”可見無垢妙光的家人也恭敬信仰叁寶,是佛化家庭。我們今世的父母子女夫妻,都是前世的緣才相聚一起,至于以後,“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來世怎麼樣就不好說了;若能一家人都學佛,今世不僅是親眷屬,也是法眷屬,將來同生西方,同成佛道,豈不是很好嗎!所以我們不僅要自己學佛,也要勸家人學佛。現在爲什麼我們學佛,有家人反對呢?就是我們自己沒有做好。如果我們真的學明白了,能像菩薩一樣行四攝法,家人一定會很歡喜的,縱然不學佛,也不會反對我們,我們要檢點自己才對!“及諸伎樂”,伎樂就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樂舞蹈劇,像我國的樂舞。只要我們心恭敬,音樂舞蹈都可以供養佛,但供養的音樂舞蹈要健康清淨才好。比如梵呗、金剛舞都可以供佛;現在有些流行音調的佛曲很好聽,很多人就是聽到這些歌曲而入佛門的,所以我們要利益衆生,可以有很多方便方法,可以送他一些佛教音樂光盤等,像這些健康清淨的音樂都可以供佛。“時至,願垂降臨。”無垢妙光到達佛處,請佛如時應供;“願垂降臨”表明佛在無垢妙光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希望佛能大垂慈悲接受供養,給衆生廣種福田的機會!

  再看經文:【爾時,世尊軟語安慰彼婆羅門無垢妙光,遍告大衆宣言:“汝等皆應往彼婆羅門家攝受供養,爲欲令彼獲大利故。”】“爾時”是無垢妙光請佛垂降臨時;“軟語”是慈悲柔軟的語言,也就是菩薩四攝法中的“愛語”,衆生聽到佛的愛語之後,都會非常歡喜,所以稱“安慰”。“遍告大衆”,因爲昨日無垢妙光請言:“唯願世尊與諸大衆”,佛爲主,由佛遍告大衆最好。“汝等皆應往彼婆羅門家攝受供養,爲欲令彼獲大利故。”叁寶是殊勝的福田,出家人接受供養是給衆生種福的好機會,能令衆生得到無邊的福報,所以說“爲欲令彼獲大利故。”這樣的公案很多:如迦旃延接受貧窮老婢女供養的水,老婢女因此升天;迦葉尊者接受貧窮老母的剩米汁,老母也因此升天。只要在佛門中種福,不僅能得到人天福報,也可以因此種下解脫成佛的種子。一般在世間修福,福有可能報完就沒有了,但供養叁寶所得的福直到成佛都不會耗盡,因爲對境是叁寶,我們必定會因供養叁寶而解脫成佛的。

  【于時,世尊即從座起,才起座已,從佛身出種種光明,間錯妙色,照觸十方,悉皆警覺,然後趣道。】佛遍告大衆以後,“即從座起”表佛在座,今欲廣利人天,所以從座而起;“從佛身出種種光明,間錯妙色,照觸十方”,我們講過佛的一舉一動都有密意,現在從周身放光代表什麼呢

  佛放光也是要利益衆生,一般佛從身上不同的地方放光,代表要利益不同的衆生,其它一些經典都有記載,我們現在引用善導大師《觀經四貼疏》中的原文:【然佛光隨身出處,必皆有益。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獄道;若光從膝出,照益畜生道;若光從陰藏出,照益鬼神道;若光從臍出,照益修羅道;光從心出,照益于人道;若光從口出,照益二乘之人;若光從眉間出,照益大乘人】。佛從全身放光,“照觸十方”代表要利益一切衆生,也表明佛今日所將要宣說的寶箧印經能利益一切衆生。佛“光明”代表佛的智慧功德,【從佛身出種種光明,間錯妙色】“種種光明”表示今日所要宣說的寶箧印經總攝佛的一切智慧功德!“悉皆警覺”,我們看到這一段也要警覺到今日佛將宣說無上大法!

  繼續看經文:【時婆羅門以恭敬心,持妙香華,與諸眷屬及天龍八部、釋梵四王,先行治道,奉引如來。】這是說婆羅門無垢妙光,持美妙的香華,和家親眷屬,天龍八部,釋梵四王一起,在前面整治道路,奉引佛到他家應供。“釋梵四王”就是指帝釋、大梵天王、四大天王。帝釋,在彌陀經上稱“釋提桓因”,就是民間的玉皇大帝,是欲界第二層忉利天天主,忉利天又叫叁十叁天,帝釋住在中間的善法堂天,東南西北四面各有八天,共叁十叁天。在過去很久以前,有迦葉佛出世。迦葉佛入滅後,當時有一個很貧窮的女子,四處乞食爲生。有一天,她經過一座寺院,看到迦葉佛像年久失修,身上的金都剝落了,于是發心爲佛像裝金。可她也沒有什麼錢怎麼辦呢?後來又有與她一起的叁十二個女子共同發心,終于把佛像修補好了。她們以此功德,命終後上升忉利天。這個女子就是後來的帝釋,其它叁十二人就是其它叁十二天的天主。帝釋也是佛教的護法。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大梵天的天主(初禅有叁天,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他非常慈悲,是佛教的護法。佛在最初成道的時候,就有大梵天王來請佛說法度衆生!四大天王就是欲界第一層四天王天的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