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有何種區別?國王心意已定,就拒絕了獵人賞賜之祈求。但獵人再叁懇請,國王最後便送與他些微財物。國王又問他:“你殺害獅子之時,有無現出種種瑞相?”獵人恬不知恥回答說:“當時獅子口出八字,大地同時開始震動,無雲天空亦降下雨水,諸天人也降下花雨。”國王聞聽之後,內心非常不悅,他對獅子立即生起信心。隨即他又召集起所有智者,向他們尋問這八字內涵,但無一人知曉。此時于一寂靜地住有一具智夏瑪仙人,當國王問到他時,他解釋說:““呀啦啦”意謂剃除須發、身著袈裟之人,很快就能解脫生死;而“瓦夏薩”則指剃除須發、身著袈裟之人,全都具足聖者相,已接近獲得佛果;“梭哈”則言剃除須發、身著袈裟之人,所有人天及世間衆生均應對之恭敬承侍。”國王聽罷頓生歡喜,他集中起八萬四千小國民衆,將金色獅子皮放于七寶馬車上令大家恭敬禮拜。衆人皆用香花供養,並頂禮承侍,還將獅子皮置于金箧中,爲之專門建造佛塔,有很多衆生最後都依之轉生天界。釋迦牟尼佛變爲獅子時,對身著袈裟之人無不生起堅定信心。以此緣故,他于十萬劫中都轉生爲轉輪王,賜與衆生安樂,自己亦積累下廣大福德。國王也因供養獅子皮功德,而于十萬劫中享受人天福報。當時之國王即爲後來之彌勒菩薩;當時之夏瑪仙人即爲後來之舍利子;當時之獵人即爲後來之提婆達多。”由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看出來,對出家人形象恭敬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更何況是如理如法的出家人呢!應當如何恭敬呢?見到出家人如果方便的話,就要頂禮;不方便時,至少也要合掌彎身九十度問訊。出家人誦經、修行時,剃發,吃飯,刷牙等等不方便時就不要強行頂禮問訊了。問出家人的法名時要如法:“請問師父上下”,不能問“師父,你姓什麼”;不要直接稱呼出家人的法名,應稱某某師;有事要進出家師父的房間,進門要先敲門叁下;出家人站立時,在家居士不要坐;女衆不要穿很暴露的衣服見出家人,要樸素大方就好;單獨女衆不要進男衆出家師父房間;不能坐出家人的床;不要說出家人的過失;若念佛、走路時不能走在出家人前面。還有很多要注意的,就不廣說了,最主要的是要有一顆恭敬心!另外,弘一法師說:“若皈依叁寶時,禮一出家人爲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雲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爲僧,非皈依某一人。應于一切僧衆,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爲師,自稱弟子。則與皈依僧伽之義符合矣。”
事相上能做到了,還要努力如法的修行,要依自性叁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些道理大家都聽得很多了,但不一定真能夠明白,要好好修行開悟後,才能真正做到依自性叁寶!這是講“歸信叁寶”!
下面是“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恒欲令一切衆生圓滿善利”。“善心殷重”是慈悲,“智慧微細”是智慧,這兩句是贊歎無垢妙光長者是“悲智雙運”的菩薩根性。我們學佛,不僅要有慈悲心,而且還要有智慧,這樣才能利益一切衆生。如果我們的慈悲沒有智慧攝持,很可能好心辦壞事。比如父母疼愛孩子,不懂得教導,那真是“愛之不以其道足以害之”,學佛也是這樣啊,要幫助衆生,一定需要智慧,需要善巧方便。比如初學佛,可以先談談如何種善因得善果等等的人天乘教法,慢慢的引導他走解脫路;剛開始你滿腔熱忱,要解脫啊,要如何如何啊,道理很對,你也很慈悲,但對方不一定能接受,甚至誹謗,這樣就不好了。所以我們要學菩薩的四攝法等等,要觀機逗教,這個需要我們自己好好的體會!
“常恒欲令一切衆生圓滿善利”這一句是很重要的!這是說無垢妙光長者內心恒常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夠圓滿他們的善妙利益。“善利”包括世間短暫的安樂(如健康、聰明、富貴等)和出世間究竟成佛的安樂。佛法常說“感應道交”,能感的是我們的心,所應的才是佛菩薩的加持。這一句“常恒欲令一切衆生圓滿善利“是能感之心,因爲無垢妙光長者有這樣的心,才能感得佛講能圓滿一切衆生善利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這就是“應”!
“常恒欲令一切衆生圓滿善利”,這樣的心就是菩提心!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我們要成就佛果,那麼佛果的因就是發菩提心,在《毗盧遮那成佛經》上說:“大悲爲根,菩提爲因”。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就不可能成就佛道;無垢妙光長者不發菩提心,也不能感應佛講成佛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箧印陀羅尼經》。
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簡單說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菩提心有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生起救度一切如父如母的衆生,使他們脫離六道成就佛果的心;“行菩提心”就是不但有了願菩提心,而且還要落實在修行當中,要廣行六度、四攝等利益衆生的行爲。“勝義菩提心”指的就是“性空正見”,是佛菩薩的空性智慧。唐代朝鮮國淨宗大德元曉法師在所著的《無量壽經宗要》裏面說菩提心有兩種:一是隨事發心,也稱緣事菩提心,也就是世俗菩提心;二是順理發心,也就是緣理的菩提心,也就是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我們沒有證悟空性的凡夫也可以發起來,所以稱“世俗”。而“勝義菩提心”得需要證悟空性大徹大悟才可以,所以稱“勝義”。元曉法師在解釋順理發心(也就是“勝義菩提心”)講:“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就是說,要信解一切諸法,都如同虛幻的夢一樣,不落空有兩邊,離開一切的言說思慮,從這樣的見解當中,發起利益一切衆生的廣大心。雖然自性當中沒有煩惱善法可言,但還是斷煩惱修善法,像《金剛經》上:“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能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就是勝義菩提心!所以勝義菩提心需要證悟空性才可以發起來,我們一般凡夫所發的都是世俗菩提心。雖然是世俗菩提心,但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內心如果能生起一念廣度衆生的菩提心,所得的利益就無法衡量。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和其它的論典中都有這樣一個公案:從前,有位商主名叫匝哦之女,他將幾天中做買賣攢得的收入供養母親。在他即將啓程去海島取寶時,母親勸他不要去,他斷然不聽。母親一邊哭一邊拽著他的腳。他氣憤地說:“我要去大海取寶你竟然說此不吉利的話。”同時用腳狠狠地踢母親的頭。然後就走了。以此業報在海上船只毀壞,他獨自一人幸免于難,到處漂泊,因以往供養母親幾次銀幣之業而于數千年中享受天人的安樂。又被業風驅趕到了南方一處(就是地獄),他走進一座叁層門的鐵室內,看到那兒有一個人的頭上旋繞著一巨大燃火的鐵輪,腦漿膿血四處飛濺。匝哦之女問:“你造了什麼業而落到這種下場的?”那人說:“我因曾損害過我的母親而感受此果報。”他想到了自己也曾損害了母親。瞬間鐵輪落到了自己的頭上,感受了無量痛苦。這時他心裏想:“世界上不孝順父母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他們一定也在受業報苦,願他們的痛苦都由我一人來承擔吧,願他們都獲得安樂!”在他發心的當下,地獄的境界就消了,立刻就轉生到兜率天(也有說忉利天)。匝哦之女僅僅是生起一念的願代他們受苦的心,就升到了天上,更何況我們生起希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對境比匝哦之女要廣大)都成佛的心呢!由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確實不可思議!在《勸發菩提心文》裏頭也說:“發菩提心,諸善中王。”龍樹菩薩也講:“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諸福德,佛亦難衡量”。當然,佛是遍知者,這樣講是說明菩提心的功德廣大無邊。像匝哦之女類似的公案很多,都可以說明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我們很多人學佛,只注重誦經、拜佛,你問他爲什麼誦經呢,他說爲了孩子考學順利等等,不懂得發菩提心。如果我們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能夠以菩提心來攝持的話,那麼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要會學佛啊!
“大富豐饒”這一句是說無垢妙光長者家中資財豐足。“富饒”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是資財,二是德行。無垢妙光不僅資財富有,而且“常行十善,歸信叁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恒欲令一切衆生圓滿善利”,這些都是德行的富饒。我們一般人只注重資財,而不注重德行。一個人若無德行,錢財再多也是貧窮之人;若有德行,身貧也是富有之人,所謂“有道真富貴”,永嘉大師證道歌也說:“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尤其我們今天學佛了,要像諾那祖師說的:【每一年的年底都要自己結結賬,自己看看,我這一年的修持結果,是不是更慈悲了一點,更明白了一點。】,儒家孔子也說“君子憂道不憂貧”,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修行,慈悲智慧不斷的增加,那我們就是“大富豐饒”!今天我們能值遇此經,信受修持也是“大富豐饒”!
再看下面的經文:“時婆羅門無垢妙光從座而起,往詣佛所,繞佛七匝,以衆香華奉獻世尊,無價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作是請言:“唯願世尊與諸大衆,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養。”
“從座而起”表明無垢妙光在座,現在想請佛應供,所以從座位上起立。“往詣佛所,繞佛七匝,以衆香華奉獻世尊,無價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頂禮雙足。”表無垢妙光請佛的恭敬之心。“繞佛七匝”,印光大師開示說:“繞佛,當如日月之由東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東至北、至西、至南,以順繞有功德,逆繞有罪過。圍繞之法,西域最重,與禮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隨順于佛也。”所以,我們不論是繞佛還是繞塔,都要按順時針方向繞,不可以逆時針繞。繞佛是表示對佛的恭敬,表示隨順于佛。在其它的經典當中我們也可以常看到…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