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P20

  ..续本文上一页望塔满足自己的恶愿,那是颠倒妄想,印光大师在一函遍复中也开示我们:“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若不发心改过迁善,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者,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所以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存心和愿一定要与善相应才可以!

  【尔时大众闻佛是说,远尘离垢,断诸烦恼,得法眼净】在佛讲完上面所说的话的时候,与会的大众听到佛这样的说法,都远离了尘垢,断除了种种的烦恼,得到了清净法眼。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分别来说。“远尘离垢”是远离了尘垢,尘垢是烦恼的总称,烦恼能够污染我们的清净心,所以称尘垢。一般多指小乘初果断八十八品见惑而得正见,称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但这里是总说,所以这里的“尘垢”“诸烦恼”包括的就很广,不仅仅是见惑,也包括思惑,尘沙惑,四十二品无明惑。“法眼净”不仅是指小乘初果见道的法眼,也包括菩萨的法眼。下面我们分别来说!

  【时众机异,利益亦别。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及菩萨道、阿鞞跋致、萨波若智,于如是事,各得其一】

  这是说与会大众分别所得到的利益!“时众机异,利益亦别”,大众听佛说的法是一样的,但得到的利益却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大家的根机不一样。确实如此,我们在佛经和祖师大德的传记开示当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起学一样的法,但有的人开悟了,得到利益了;有的人没有得到太大的利益。这都是宿世的善根和今世的对法的态度不同的结果。一方面,确实有些人过去生修得很好,根机很利,今世闻法很快就相应了。比如六祖惠能大师,在二十四岁的时候,一次给小旅店送柴,听到客人念《金刚经》,他就听,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于是去黄梅拜见五祖求法。惠能大师不认识字,只听了半部《金刚经》,但见五祖时就能说出“人有南北,佛性何有南北”的话,在寺院劳动了一段时间后又说出“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未审再做何物”的话。后来听五祖为他讲《金刚经》就大彻大悟了。六祖学法的时间不长,但水平早就超过了在五祖身边的神秀等人。这都是根机不同的结果啊,与宿世的修行有关!另一方面,根机的优劣不仅要从前世的修行来说,今世对法的态度也很重要。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烦恼业障深重,根机都不是太高,今世的修行能不能获得成就,主要看我们对法的恭敬心如何,印光大师讲“欲得佛法实益,需向恭敬中求”若有恭敬心,能好好的去身体力行,在现前就是利根之人。像我们净土宗八祖,明朝莲池大师,出家后到处参访,一次去拜访辨融大师,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求利,不要去攀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莲池大师受教而退,同行的人大笑说:“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千里而来,还以为有什么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钱。”莲池大师说:“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玄说妙,凌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功夫,叮咛开示,故此是他好处。”莲池大师着实遵守辨融大师的教导,不曾放失,获得大成就,成为一代祖师。对于同样的开示,莲池大师与同行者的态度完全不同,所以获得的利益就不同。所以,我们要向莲池大师学习啊!

  下面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这是声闻乘的四果,与会的大众有的证得了须陀洹,有的证得了斯陀含,有的证得了阿那含,有的证得了阿罗汉果。“须陀洹”译为“入流”,断除了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而入圣人之流,不会再退转为凡夫,最多七生天上,七返人间就能断除思惑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所以初果圣人还没有出离三界,但比天道的众生要好,为什么呢?天道众生,纵然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也只是伏住烦恼而已,没有彻底断除,禅定功夫失去后,还是要堕落轮回乃至下三恶道的;而须陀洹是断除了见惑,纵然是有隔阴之谜,但毕竟已入圣人之流,不会退转为凡夫,更不会退入三恶道。涅槃经上说,初果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之流。可见得见惑很不容易断,但与会的大众听佛说法就有证须陀洹的,由此可知此法的殊胜威德!“斯陀含”译为“一来”,不仅断除了见惑,也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所以称“一来”。“阿那含”,译为“不还”,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所以叫“不还”。但还需要上升色界的五不还天继续修行,断除色界、无色界的思惑才能出离三界。“阿罗汉”,断尽了三界的见思烦恼,是声闻乘的极果。有“应供”,“杀贼”,“无生”三个意思。“应供”,阿罗汉是圣者,是殊胜的福田,应该受人间天上的供养;“杀贼”,阿罗汉断除了三界的见思烦恼之贼;“无生”阿罗汉已证有余涅槃,了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可以不在三界受生,所以称“无生”。大众闻法后,由于根机不同,在声闻乘中证得了不同的果位!

  下面是【辟支佛道】辟支佛是缘觉乘的最高果位,修十二因缘而断烦恼出三界的圣者。梵语全称是“辟支迦罗”,翻译过来有两个意思,一是缘觉,在有佛出世的时候,闻佛说十二因缘而悟道出离三界的人;二是独觉,在没有佛出世时,因喜欢寂静,或行头陀,或观察飞花落叶等,而自己能悟道解脱生死的人。“辟支佛”,我们不要看到有个“佛”字,就以为“辟支佛”也是佛,他是缘觉乘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但都属于小乘。不过阿罗汉是闻佛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而悟道的圣者;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缘而成就的圣人。辟支佛比阿罗汉的根性利。辟支佛修的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我们来分别解释:

  一、无明: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指的是“枝末无明”,也就是三界内的见思等烦恼,在十二因缘里面叫“无明”。十二因缘的“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破一品,成为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这个我们要清楚。

  二、行:行就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烦恼,所以我们就迷惑颠倒,发动身口意造种种的业,这就是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就是我们投胎的神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我们前生的业报身死了后,一般都会形成中阴身,在中阴阶段看到有缘的父母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贪爱心,随着这一念心,神识就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身。“识”入胎后,胎儿还没有长成形状,六根还没有形成,只是一块肉团,肉团就是“色”,但是肉里头有神识,也就是“名”,所以叫它做“名色”。

  五、六入:胞胎慢慢的长大,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个时候就叫“六入”。没有形成六根时叫“名色”。形成六根时叫“六入”。因为我们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并不是说两个东西相接触,而是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是“心所”。比如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这就是“触”。

  七、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领纳前境苦乐之事,而生起苦受、乐受等。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染着这个受,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都是“爱”。

  九、取:既然有“爱”,就不愿意舍离,还希望得到更多,就会想尽办法把喜欢“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享受,贪得无厌;如果感到讨厌的,就会想把它消除掉,这都是“取”。

  十、有:就是业有。因为我们贪爱执取,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生”“老死”是未来的苦果。

  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十二因缘又有流转门与还灭门。上面所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流转门。

  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不“生”;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就像砍树一样,只要先把树根砍断,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然后顺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就是还灭门。

  辟支佛就是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的圣者,我们也要随学。不要以为这是小乘法,其实小乘法也很重要,对我们修道有很大的帮助。大乘法是奠立在小乘法的基础上!比如念佛是大乘法,但我们也得要有小乘的出离心才能相应,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嘛。“愿”就是愿意离开娑婆世界,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出…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