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P21

  ..续本文上一页离心,若没有出离心你修的大乘法是不能成就的,我们一定要清楚!

  另外,想起一个关于辟支佛的公案供养大家:阿那律尊者,是佛声闻乘弟子中天眼第一的大阿罗汉。在无量劫以前,他曾经供养过一位辟支佛。那位辟支佛现得是老比丘的样子。老比丘是七天下一次山,化七家门户的缘,如果七家无人供养,他也就不再化缘,而回山去。七天前,他就没有化到饮食,而这次也是如此,于是又要托著空钵回山去。那时候正好闹灾荒,大家的生活都有问题,哪还有余粮布施给出家人。阿那律在当时是个穷农夫,每天耕田很辛苦,他所吃的米饭乃是最不值钱的粗米。这天中午,他看见老比丘没有化到缘,于是很同情的说:“你们出家修道的人遇到饥荒年,没有饭吃太可怜了。您若不嫌弃我的这袋粗米饭的话,我供养您。”

  老比丘说:“我很乐意接受你这供养,但你自己吃什么呢?”阿那律说:“我今天不吃不要紧的。”于是老比丘辟支佛就把粗米饭吃下。吃完后,辟支佛就显神通,现十八变,说道:“我受了你的供养,你以后生生世世再也不会贫穷。”老比丘为他回向后,阿那律仍继续耕田,不一会儿从田里跑出一只兔子来。兔子很奇怪,直绕着他蹦来蹦去,一下就跳到他肩膀上不下来。阿那律想摆脱它也没有办法,故马上赶回家,叫他妻子把兔子拿下来。一拿下来,活兔子早已变成一只光耀闪闪的黄金兔,于是他就把金兔的前脚剁下,拿去卖换钱,虽然金兔子的前脚被剁下来,但等一下又回复完整如初。所以从此以后,阿那律不但在此生成为一个富翁,乃至于九十一劫他都富贵荣华。

  由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知道供养辟支佛的功德不可思议,辟支佛是殊胜的福田,在《四十二章经》上,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千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七讲

  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在上一讲我们讲到,大众闻佛说法后都得到了不同的利益,为大家介绍到了“辟支佛道”,我们再来看经文:【时众机异,利益亦别。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及菩萨道、阿鞞跋致、萨波若智,于如是事,各得其一;或有证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或有满足六波罗蜜】

  在这一段经文当中,列出了声闻乘的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然后是缘觉乘的“辟支佛道”,这些都是小乘道果,下面是大乘的【菩萨道】,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得到的利益就不同。这是讲与会众生得到的大乘利益。“菩萨道”就是菩萨的修行法门,菩萨修行的法门很多,而归纳起来则有四弘誓愿、四摄法、六度,十大愿王等,这些是一切菩萨想要成就佛道必须修行的法门。我们来简单讲一下这些科目。

  “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个人想要行菩萨道,首先一定要发四弘誓愿,有愿的引导才能去修六度万行。我们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也告诉我们:“修行要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可见发愿的重要!这四弘誓愿是讲菩萨的发心,我们先看“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一切众生都与我们是同体的,但他们却轮回在六道当中,受无量无边的苦,所以菩萨一定要发广度众生的愿,不能像二乘圣人只求自了。其实,二乘圣人也度一些有缘众生,但不能发起广度一切众生成佛的心,所以被佛呵斥为焦芽败种,不能成就佛道。“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四十二品无明烦恼,菩萨发愿断尽一切烦恼。不像阿罗汉一样,只断除三界的见思烦恼,入有余涅槃,只断人我执,还有法执未除,所以不究竟。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有烦恼,“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要成佛一定要发愿断所有的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无量的法门是成就我们的根本智与后得智,像《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座下开根本智,然后随参随证,最后至普贤菩萨座下,证得等觉菩萨的果位,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学无量的法门即可以自利也可以利益不同根机的众生,所以菩萨要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大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发成就无上佛道的大愿,有了这样的大愿才能勇猛精进,直到成佛,菩萨只有究竟的成佛才能更圆满的利益众生!我们还要知道,“烦恼无尽誓愿断”,是如来断德的正因;“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如来智德的正因;“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如来恩德的正因。所以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就是无上菩提之果,“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也要随学菩萨的发心,随份随力的去落实四弘誓愿!

  下面是讲菩萨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萨万行的总纲领,六度展开来就是万行。六度中的前面五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没有后面的“般若”摄持的话,就不能称为“度”,只是一般的布施持戒而已。

  我们来看布施: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其中财布施又分为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所谓内财布施,就是指布施我们的身体去做利益众生的事;外财布施就是指布施身外的金钱、财物、衣服饮食等帮助众生。布施度悭贪,布施真正的意义是让我们放下。我们一般说财布施的财富;法布施的聪明智慧;无畏布施的健康长寿,这只是一般的布施。而菩萨的布施度,是指在布施时,能够三轮体空,不著一切相,这才是布施度。像《金刚经》上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又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如果心有所住,你虽然行布施,也只是一般的布施,就像入了黑屋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不能称为“布施度”。另外,我们要知道,“布施度”的圆满是依*心来安立的,乃至于六度都要依心圆满。在《入菩萨行论》当中就有“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就是说,如果要圆满布施度,必须除灭外境所有众生的贫困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的贫苦的人,那么以前的佛是怎么成就的呢?实际上,佛已经究竟圆满了,布施度也早已经圆满了,由此就知道,布施度的圆满是依心来安立的!布施是放下,布施的圆满是舍心的圆满,《金刚经》上说:“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如果能够三轮体空,离一切相,“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能够如《入菩萨行论》中说的“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这样布施度就圆满了。我们也不要以为既然布施度是依心来圆满的,那是不是就不用外面的布施帮助众生了?我们这样想又错了,你真正放下了,舍心圆满了,外面的财物等等都不会再贪心了,自然能布施给一切众生,像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行菩萨道一样,乃至于身体都能布施给众生;若还有贪爱,还著相,那就没有圆满。其实,我们现在都是随学菩萨的布施,随份随力就好!比如布施身体,我们能用自己的体力护持道场,打扫卫生这就行,不一定要像菩萨舍身喂虎割肉喂鹰一样,其实我们也学不来,现在好好修行念佛,等往生以后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

  持戒:持戒度毁犯。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想要成就佛道,而成佛的根本就是持戒,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是戒定慧三学,而以持戒居首,《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如果不持戒,纵然有多智禅定现前,还是尘不可出,四种清净明诲为我们讲的很清楚。佛告诉我们应当“依戒为师”,“戒是正顺解脱之本”,“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佛住世时,有一次在舍卫国演讲妙法。在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听到后,相约前往。当时天气非常炎热,两人口干舌燥,但一路上都没有找到水喝。在两人快要不行时,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口井。他们打出水后,却发现水里面有虫子。其中一位比丘,也不管那么多就喝了。另外一个比丘想到佛的戒律,不能喝有虫的水,否则犯杀生戒,所以就没有喝。这个喝水的比丘就劝他:“你还是喝吧,否则就得要渴死了,见不到佛了。”他听到后说:“我宁愿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活。”结果他真的渴死了,但由于持戒的功德,死后立即升到天上,当天晚上就抵达佛所,顶礼佛陀,闻佛说法后就得了法眼净。喝了水的比丘隔天才到,当他见到佛陀后,立即恭敬的顶礼。佛问他:“你从哪里来,有没有伙伴同行呢?”这个比丘就把路上的是都告诉了佛,佛说:“你现在虽然眼睛见到佛了,但也没有真正的见到佛,持戒而死的比丘已经先见到我了。”佛又说:“如果比丘不持戒,纵然天天与佛在一起,也没有见到佛;若有比丘能持戒修行,纵然离佛数千里,也是见到佛了。”这个比丘听后,心有所悟,惭愧的向佛顶礼。有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看出来,持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说:“当知此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在《入菩萨行论》中说:“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就是说,持戒度的圆满,还是依心来安立的。如果心断除了一切的恶,那么持戒度就算圆满了,所谓心平就是持戒。如果以外境来安立持戒的话就很困难,比如不杀生,如果为了使守戒者不杀生,而将所有的鱼类等一切众生全部迁移到别的地方去,这是没办法做到的。心已经断除了一切的恶,在任何环境下都不会造作恶业,都是持戒圆…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