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P21

  ..續本文上一頁離心,若沒有出離心你修的大乘法是不能成就的,我們一定要清楚!

  另外,想起一個關于辟支佛的公案供養大家:阿那律尊者,是佛聲聞乘弟子中天眼第一的大阿羅漢。在無量劫以前,他曾經供養過一位辟支佛。那位辟支佛現得是老比丘的樣子。老比丘是七天下一次山,化七家門戶的緣,如果七家無人供養,他也就不再化緣,而回山去。七天前,他就沒有化到飲食,而這次也是如此,于是又要托著空缽回山去。那時候正好鬧災荒,大家的生活都有問題,哪還有余糧布施給出家人。阿那律在當時是個窮農夫,每天耕田很辛苦,他所吃的米飯乃是最不值錢的粗米。這天中午,他看見老比丘沒有化到緣,于是很同情的說:“你們出家修道的人遇到饑荒年,沒有飯吃太可憐了。您若不嫌棄我的這袋粗米飯的話,我供養您。”

  老比丘說:“我很樂意接受你這供養,但你自己吃什麼呢?”阿那律說:“我今天不吃不要緊的。”于是老比丘辟支佛就把粗米飯吃下。吃完後,辟支佛就顯神通,現十八變,說道:“我受了你的供養,你以後生生世世再也不會貧窮。”老比丘爲他回向後,阿那律仍繼續耕田,不一會兒從田裏跑出一只兔子來。兔子很奇怪,直繞著他蹦來蹦去,一下就跳到他肩膀上不下來。阿那律想擺脫它也沒有辦法,故馬上趕回家,叫他妻子把兔子拿下來。一拿下來,活兔子早已變成一只光耀閃閃的黃金兔,于是他就把金兔的前腳剁下,拿去賣換錢,雖然金兔子的前腳被剁下來,但等一下又回複完整如初。所以從此以後,阿那律不但在此生成爲一個富翁,乃至于九十一劫他都富貴榮華。

  由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知道供養辟支佛的功德不可思議,辟支佛是殊勝的福田,在《四十二章經》上,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千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第七講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在上一講我們講到,大衆聞佛說法後都得到了不同的利益,爲大家介紹到了“辟支佛道”,我們再來看經文:【時衆機異,利益亦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及菩薩道、阿鞞跋致、薩波若智,于如是事,各得其一;或有證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或有滿足六波羅蜜】

  在這一段經文當中,列出了聲聞乘的四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然後是緣覺乘的“辟支佛道”,這些都是小乘道果,下面是大乘的【菩薩道】,由于衆生的根機不同,所以得到的利益就不同。這是講與會衆生得到的大乘利益。“菩薩道”就是菩薩的修行法門,菩薩修行的法門很多,而歸納起來則有四弘誓願、四攝法、六度,十大願王等,這些是一切菩薩想要成就佛道必須修行的法門。我們來簡單講一下這些科目。

  “四弘誓願”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個人想要行菩薩道,首先一定要發四弘誓願,有願的引導才能去修六度萬行。我們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也告訴我們:“修行要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可見發願的重要!這四弘誓願是講菩薩的發心,我們先看“衆生無邊誓願度”,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一切衆生都與我們是同體的,但他們卻輪回在六道當中,受無量無邊的苦,所以菩薩一定要發廣度衆生的願,不能像二乘聖人只求自了。其實,二乘聖人也度一些有緣衆生,但不能發起廣度一切衆生成佛的心,所以被佛呵斥爲焦芽敗種,不能成就佛道。“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四十二品無明煩惱,菩薩發願斷盡一切煩惱。不像阿羅漢一樣,只斷除叁界的見思煩惱,入有余涅槃,只斷人我執,還有法執未除,所以不究竟。我們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爲有煩惱,“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要成佛一定要發願斷所有的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學無量的法門是成就我們的根本智與後得智,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座下開根本智,然後隨參隨證,最後至普賢菩薩座下,證得等覺菩薩的果位,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一生成佛。學無量的法門即可以自利也可以利益不同根機的衆生,所以菩薩要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佛道無上誓願成”要發成就無上佛道的大願,有了這樣的大願才能勇猛精進,直到成佛,菩薩只有究竟的成佛才能更圓滿的利益衆生!我們還要知道,“煩惱無盡誓願斷”,是如來斷德的正因;“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如來智德的正因;“衆生無邊誓願度”,是如來恩德的正因。所以斷德、智德、恩德,合起來就是無上菩提之果,“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也要隨學菩薩的發心,隨份隨力的去落實四弘誓願!

  下面是講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薩萬行的總綱領,六度展開來就是萬行。六度中的前面五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如果沒有後面的“般若”攝持的話,就不能稱爲“度”,只是一般的布施持戒而已。

  我們來看布施:布施分爲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其中財布施又分爲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所謂內財布施,就是指布施我們的身體去做利益衆生的事;外財布施就是指布施身外的金錢、財物、衣服飲食等幫助衆生。布施度悭貪,布施真正的意義是讓我們放下。我們一般說財布施的財富;法布施的聰明智慧;無畏布施的健康長壽,這只是一般的布施。而菩薩的布施度,是指在布施時,能夠叁輪體空,不著一切相,這才是布施度。像《金剛經》上佛說:“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又說:“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如果心有所住,你雖然行布施,也只是一般的布施,就像入了黑屋子一樣,什麼也看不見,不能稱爲“布施度”。另外,我們要知道,“布施度”的圓滿是依*心來安立的,乃至于六度都要依心圓滿。在《入菩薩行論》當中就有“若除衆生貧,始圓施度者,今猶見饑貧,昔佛雲何成?”就是說,如果要圓滿布施度,必須除滅外境所有衆生的貧困的話,那麼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的貧苦的人,那麼以前的佛是怎麼成就的呢?實際上,佛已經究竟圓滿了,布施度也早已經圓滿了,由此就知道,布施度的圓滿是依心來安立的!布施是放下,布施的圓滿是舍心的圓滿,《金剛經》上說:“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如果能夠叁輪體空,離一切相,“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能夠如《入菩薩行論》中說的“身財及果德,舍予衆生心”,這樣布施度就圓滿了。我們也不要以爲既然布施度是依心來圓滿的,那是不是就不用外面的布施幫助衆生了?我們這樣想又錯了,你真正放下了,舍心圓滿了,外面的財物等等都不會再貪心了,自然能布施給一切衆生,像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行菩薩道一樣,乃至于身體都能布施給衆生;若還有貪愛,還著相,那就沒有圓滿。其實,我們現在都是隨學菩薩的布施,隨份隨力就好!比如布施身體,我們能用自己的體力護持道場,打掃衛生這就行,不一定要像菩薩舍身喂虎割肉喂鷹一樣,其實我們也學不來,現在好好修行念佛,等往生以後才是真正的行菩薩道!

  持戒:持戒度毀犯。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想要成就佛道,而成佛的根本就是持戒,所謂戒爲無上菩提本。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是戒定慧叁學,而以持戒居首,《楞嚴經》說:“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如果不持戒,縱然有多智禅定現前,還是塵不可出,四種清淨明誨爲我們講的很清楚。佛告訴我們應當“依戒爲師”,“戒是正順解脫之本”,“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穩功德住處。”佛住世時,有一次在舍衛國演講妙法。在波羅脂國,有兩個比丘聽到後,相約前往。當時天氣非常炎熱,兩人口幹舌燥,但一路上都沒有找到水喝。在兩人快要不行時,突然看到不遠處有一口井。他們打出水後,卻發現水裏面有蟲子。其中一位比丘,也不管那麼多就喝了。另外一個比丘想到佛的戒律,不能喝有蟲的水,否則犯殺生戒,所以就沒有喝。這個喝水的比丘就勸他:“你還是喝吧,否則就得要渴死了,見不到佛了。”他聽到後說:“我甯願渴死,也不願意破戒而活。”結果他真的渴死了,但由于持戒的功德,死後立即升到天上,當天晚上就抵達佛所,頂禮佛陀,聞佛說法後就得了法眼淨。喝了水的比丘隔天才到,當他見到佛陀後,立即恭敬的頂禮。佛問他:“你從哪裏來,有沒有夥伴同行呢?”這個比丘就把路上的是都告訴了佛,佛說:“你現在雖然眼睛見到佛了,但也沒有真正的見到佛,持戒而死的比丘已經先見到我了。”佛又說:“如果比丘不持戒,縱然天天與佛在一起,也沒有見到佛;若有比丘能持戒修行,縱然離佛數千裏,也是見到佛了。”這個比丘聽後,心有所悟,慚愧的向佛頂禮。有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看出來,持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說:“當知此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在《入菩薩行論》中說:“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獲斷惡之心,說爲戒度圓。”就是說,持戒度的圓滿,還是依心來安立的。如果心斷除了一切的惡,那麼持戒度就算圓滿了,所謂心平就是持戒。如果以外境來安立持戒的話就很困難,比如不殺生,如果爲了使守戒者不殺生,而將所有的魚類等一切衆生全部遷移到別的地方去,這是沒辦法做到的。心已經斷除了一切的惡,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會造作惡業,都是持戒圓…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