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滿者;若沒有斷除自己內心的煩惱,即是外面的環境很好,你的持戒還是不圓滿。當然,我們初學佛法,清淨的環境對我們還是很重要的,因爲我們總是隨環境而轉,好的修學環境容易成就我們。但要想持戒圓滿,一定是要在任何環境下,都不造作惡業才可以。所以,持戒圓滿以心來安立。另外,我們要知道,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可以總括大乘菩薩的一切戒律。攝律儀戒就是要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攝善法戒就是要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攝衆生戒就是要廣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我們要好好持戒修行!
“忍辱”:忍辱度嗔恚。我們學佛就要懂得忍辱,所謂忍人所不能忍。如果隨外面的環境而轉,常常發脾氣,心就不能清淨,對道業是很大的妨礙!以前人對侮辱看得很嚴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我們學佛人“辱”都能忍,還有什麽不能忍的,樣樣都要能忍。別人對我們不好,侮辱,甚至打罵,我們決定不生嗔恨心,要能夠以正念來對治自己的嗔恨習氣。爲什麼他對我不好呢?要反省自己哪裏做的不對;要知道一切都是因果,今世他無端的傷害我,這是我的果報,前世我肯定也這樣對待過他,我要忏悔自己的罪業;他傷害我,我很歡喜,來成就我的忍辱,沒有他我怎樣提升自己呢?而菩薩的忍辱就更高了,像《金剛經》上:“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曾做忍辱仙人,當時有歌利王外出打獵,帶了不少的宮女。歌利王打獵累了以後就休息睡覺了。這些宮女就四處轉轉,結果看到忍辱仙人,忍辱仙人爲她們講法,大家都很歡喜。歌利王醒來後,看到人都沒有了,于是找到忍辱仙人這裏,非常生起的問:“你是什麼人,在這裏幹什麼?”忍辱仙人回答:“我是修忍辱的修行人!”歌利王說:“我砍你一刀你忍不忍?”忍辱仙人說:“你砍我一刀,我不生嗔恨,能忍。”結果歌利王把忍辱仙人節節支解了,但忍辱仙人始終沒有嗔恨心,並且感恩歌利王成就了他的忍辱波羅蜜,發願成佛後第一個度他。所以佛成道後,第一個度的憍陳如,憍陳如就是以前的歌利王。忍辱仙人當時修的就是“忍辱波羅蜜”,因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另外還有,我們對不好的環境也要忍,比如去放生,天氣很熱,你能夠忍受,去做利益衆生的事;身體不太好,但學佛法還是不間斷這也是忍等等。忍辱也是從心來安立的,《入菩薩行論》說:“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衆敵。”就是說,如果我如果從外境上來說,想要把所有令我們不順心的人都除滅掉,那是不可能的,滅掉了我們的嗔心就可以了。這就像地面上到處都是荊棘,我們的腳如果走在上面很容易受傷。如果要把這些荊棘都去掉,很困難。但只要我們穿上一雙好的鞋子,就可以保護我們的腳了,走在哪裏都不用怕腳受傷,修忍辱也是如此。所以,只要我們調伏自己的心,任何環境都可以修忍辱!
“精進”,精進度懈怠。我們學佛修行不能馬馬虎虎,不論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堅持不懈,若能精進不退,必定能夠成就。我們讀祖師大德的傳記著作都可以看到,他們在最初修行的時候也有很多的障礙,但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都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就。如夏蓮居大德淨語中記載:【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雲:“初以龍樹《破四性偈》用之境緣順逆之際,多敗績。敗愈多,戰愈力,自是敢戰而拼死,予始勝。】由此可知,只要精進,一定能戰勝自己的習氣,一定能成就。我們末法時期的衆生,業障重,很容易退心。如何才能保持精進不退呢?那就要*“緣”,如果我們周圍都是善緣,自然容易引發我們的道心,精進心;如果是惡緣,心可能慢慢就退了,可見這個“緣”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夠到一個如法的道場,*大衆的力量可以不退,爲什麼呢?你縱然內心想偷懶,但道場大家都在用功,也就把你帶起來了。如果沒有這樣的機緣去道場,自己也要給自己定功課,決定不能缺少,可以防止懈怠;有時間多聽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供大家參考。精進不僅僅是從身和口來說,最重要的是心要精進。如果表面上看起來拜佛、念經、持咒都很用功,但如果是有口無心的話,也不能叫精進。如果說內心時時刻刻在道上,縱然是在穿衣吃飯走路,也是精進。像以前一些禅宗大德,他們穿衣吃飯都在用功參話頭,開悟後,時時做保任的功夫,“念起即覺”,他們是在心上真用功啊,我們念佛持咒也都要如此。所以《入菩薩行論》說:“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就是說,如果心中僅僅生起一念明清的禅定善心或者慈悲心,也能獲得轉生梵天界(色界初禅)的果報。身體和語言縱然勤行善業,但如果心的力量微弱,也很難産生如此大的果報。當然,這樣講只是說明心的重要,我們也不能說身口的行善沒有什麼利益。在其它的地方也記載:佛世時,有一老人因爲過去生念了一聲“南無佛”,而今世成阿羅漢果的。可見身口的行善也很重要,我們千萬也不要偏在一邊,身口意都要精進才對,但也要知道,精進度主要是以心來安立的。
“禅定”:禅定度散亂,六度當中的禅定不是世間的四禅八定,而是自性大定。世間的四禅八定有出定入定之分,不究竟;而自性大定沒有出入,時時在定中,所謂“普陀落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禅定很重要,如果我們的心總是被外境所轉,那要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在《入菩薩行論》中說:“雖久習念誦,及余衆苦行,然心散它處,佛說彼無益。”就是說,雖然長時間念誦經文和修苦行,但如果心散亂,是利益不大的。當然不能說毫無利益,若以散亂心念佛,也能給將來的解脫種下種子,但若要解脫成佛,一定要有禅定,禅定當然是以心來安立的!
“般若”:般若度愚癡,般若就是智慧,但不同于世間的智慧,而是開悟後的根本智與後得智。菩薩修行六度,度過生死煩惱中流,到達涅槃的彼岸,最主要就是般若,六度前面五條都離不開“般若”。般若又分爲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凡是寫成文字的都是屬于文字般若,是用來表達“般若”的;然後需要實修,起“觀照般若”,最後所證的就是“實相般若”!“般若”是明心見性後的智慧,當然是以心來安立的。在《入菩薩行論》說:“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這個頌詞與禅宗五祖所說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的意思是一樣。就是說,我們如果不能夠明心見性,學習佛法所得的利益就不大,可見明心見性“般若”的重要,要成佛一定需要“般若”!當然,《入菩薩行論》和五祖的話都是正確的,那麼講是說明“般若”的重要,我們也不要錯會祖師的意思,以爲沒有明心見性,我什麼利益都沒有了,這樣就錯了。
下面我們再來看菩薩修行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大願王是菩薩最高級的修行,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明一生成佛之法,末後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菩薩各個都是“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可見它的重要!至于十大願王若要細講,那需要很長的時間,大家可以多看看《普賢菩薩行願品》,現在講十大願王的也很多,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也要清楚,真正能與十大願王完全相應的不是一般人,比如第一條禮敬諸佛,“諸佛”就是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衆生。我們修禮敬諸佛,那麼對一切衆生都要平等的恭敬,這個恭敬心與對待諸佛如來的恭敬心無二無別,這樣才是真正圓滿的落實禮敬諸佛。我們想想自己能做到嗎?對于自己的冤家,你能像對待佛一樣嗎?如果沒有一定的證悟,是很難的。我們也不是說,很難做到就不做了。我們一定要努力的隨學十大願王,學一分就得一分的受用,對自己的道業是很大的幫助。
【菩薩道】是說與會的大衆在聞佛說法後,得到了菩薩道的利益,或者發起了四弘誓願,或者于六度、十大願王中得到了相應等等。佛還沒有講多少寶箧印經法,但大衆就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利益,可見此法的殊勝!下面還有更不可思議的事,我們來看經文:【阿鞞跋致】是不退轉的意思,一,位不退,如聖人之流,不會再退轉爲凡夫;二、行不退,永遠都是利益衆生的大乘行,不會再退轉爲二乘;叁、念不退,念念流入薩波若海,也就是一切智海。阿鞞跋致是什麼樣的水平呢?最少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菩薩的水平,最少是破一品無明的法身大士。說的再高一些,是八地菩薩的水平,因爲只有到了八地菩薩,才能真正的離開一切的心意識分別,真正得念不退。【薩波若智】就是一切智的意思,也就是佛的果覺智海。【于如是事,各得其一】這是總結說,大衆得到了上面所說的不同利益。僅僅是聞佛說簡單的幾句法要,就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甚至是【阿鞞跋致、薩波若智】,確實太不可思議了!【或有證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這是說與會的大衆證得了地上菩薩的果位。菩薩有很多位次,我們前面也講過了,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再上面就是佛了。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叁賢位的菩薩;”“十地”是十聖位的菩薩,十地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大菩薩爲什麽要稱做十地呢?地,能生萬物,樹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薩以地分階位,是因地能生萬物,因地能生諸功德,登地的菩薩就快要成佛了。
一、歡喜地∶初地的菩薩,斷除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不再有執著恐怖、顛倒、夢想。不憂…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