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P22

  ..续本文上一页满者;若没有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即是外面的环境很好,你的持戒还是不圆满。当然,我们初学佛法,清净的环境对我们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总是随环境而转,好的修学环境容易成就我们。但要想持戒圆满,一定是要在任何环境下,都不造作恶业才可以。所以,持戒圆满以心来安立。另外,我们要知道,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可以总括大乘菩萨的一切戒律。摄律仪戒就是要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摄善法戒就是要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摄众生戒就是要广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我们要好好持戒修行!

  “忍辱”:忍辱度嗔恚。我们学佛就要懂得忍辱,所谓忍人所不能忍。如果随外面的环境而转,常常发脾气,心就不能清净,对道业是很大的妨碍!以前人对侮辱看得很严重,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我们学佛人“辱”都能忍,还有什麽不能忍的,样样都要能忍。别人对我们不好,侮辱,甚至打骂,我们决定不生嗔恨心,要能够以正念来对治自己的嗔恨习气。为什么他对我不好呢?要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对;要知道一切都是因果,今世他无端的伤害我,这是我的果报,前世我肯定也这样对待过他,我要忏悔自己的罪业;他伤害我,我很欢喜,来成就我的忍辱,没有他我怎样提升自己呢?而菩萨的忍辱就更高了,像《金刚经》上:“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曾做忍辱仙人,当时有歌利王外出打猎,带了不少的宫女。歌利王打猎累了以后就休息睡觉了。这些宫女就四处转转,结果看到忍辱仙人,忍辱仙人为她们讲法,大家都很欢喜。歌利王醒来后,看到人都没有了,于是找到忍辱仙人这里,非常生起的问:“你是什么人,在这里干什么?”忍辱仙人回答:“我是修忍辱的修行人!”歌利王说:“我砍你一刀你忍不忍?”忍辱仙人说:“你砍我一刀,我不生嗔恨,能忍。”结果歌利王把忍辱仙人节节支解了,但忍辱仙人始终没有嗔恨心,并且感恩歌利王成就了他的忍辱波罗蜜,发愿成佛后第一个度他。所以佛成道后,第一个度的憍陈如,憍陈如就是以前的歌利王。忍辱仙人当时修的就是“忍辱波罗蜜”,因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另外还有,我们对不好的环境也要忍,比如去放生,天气很热,你能够忍受,去做利益众生的事;身体不太好,但学佛法还是不间断这也是忍等等。忍辱也是从心来安立的,《入菩萨行论》说:“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就是说,如果我如果从外境上来说,想要把所有令我们不顺心的人都除灭掉,那是不可能的,灭掉了我们的嗔心就可以了。这就像地面上到处都是荆棘,我们的脚如果走在上面很容易受伤。如果要把这些荆棘都去掉,很困难。但只要我们穿上一双好的鞋子,就可以保护我们的脚了,走在哪里都不用怕脚受伤,修忍辱也是如此。所以,只要我们调伏自己的心,任何环境都可以修忍辱!

  “精进”,精进度懈怠。我们学佛修行不能马马虎虎,不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坚持不懈,若能精进不退,必定能够成就。我们读祖师大德的传记著作都可以看到,他们在最初修行的时候也有很多的障碍,但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都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如夏莲居大德净语中记载:【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云:“初以龙树《破四性偈》用之境缘顺逆之际,多败绩。败愈多,战愈力,自是敢战而拼死,予始胜。】由此可知,只要精进,一定能战胜自己的习气,一定能成就。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重,很容易退心。如何才能保持精进不退呢?那就要*“缘”,如果我们周围都是善缘,自然容易引发我们的道心,精进心;如果是恶缘,心可能慢慢就退了,可见这个“缘”很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到一个如法的道场,*大众的力量可以不退,为什么呢?你纵然内心想偷懒,但道场大家都在用功,也就把你带起来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机缘去道场,自己也要给自己定功课,决定不能缺少,可以防止懈怠;有时间多听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精进不仅仅是从身和口来说,最重要的是心要精进。如果表面上看起来拜佛、念经、持咒都很用功,但如果是有口无心的话,也不能叫精进。如果说内心时时刻刻在道上,纵然是在穿衣吃饭走路,也是精进。像以前一些禅宗大德,他们穿衣吃饭都在用功参话头,开悟后,时时做保任的功夫,“念起即觉”,他们是在心上真用功啊,我们念佛持咒也都要如此。所以《入菩萨行论》说:“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就是说,如果心中仅仅生起一念明清的禅定善心或者慈悲心,也能获得转生梵天界(色界初禅)的果报。身体和语言纵然勤行善业,但如果心的力量微弱,也很难产生如此大的果报。当然,这样讲只是说明心的重要,我们也不能说身口的行善没有什么利益。在其它的地方也记载:佛世时,有一老人因为过去生念了一声“南无佛”,而今世成阿罗汉果的。可见身口的行善也很重要,我们千万也不要偏在一边,身口意都要精进才对,但也要知道,精进度主要是以心来安立的。

  “禅定”:禅定度散乱,六度当中的禅定不是世间的四禅八定,而是自性大定。世间的四禅八定有出定入定之分,不究竟;而自性大定没有出入,时时在定中,所谓“普陀落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禅定很重要,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外境所转,那要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在《入菩萨行论》中说:“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就是说,虽然长时间念诵经文和修苦行,但如果心散乱,是利益不大的。当然不能说毫无利益,若以散乱心念佛,也能给将来的解脱种下种子,但若要解脱成佛,一定要有禅定,禅定当然是以心来安立的!

  “般若”:般若度愚痴,般若就是智慧,但不同于世间的智慧,而是开悟后的根本智与后得智。菩萨修行六度,度过生死烦恼中流,到达涅槃的彼岸,最主要就是般若,六度前面五条都离不开“般若”。般若又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凡是写成文字的都是属于文字般若,是用来表达“般若”的;然后需要实修,起“观照般若”,最后所证的就是“实相般若”!“般若”是明心见性后的智慧,当然是以心来安立的。在《入菩萨行论》说:“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这个颂词与禅宗五祖所说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的意思是一样。就是说,我们如果不能够明心见性,学习佛法所得的利益就不大,可见明心见性“般若”的重要,要成佛一定需要“般若”!当然,《入菩萨行论》和五祖的话都是正确的,那么讲是说明“般若”的重要,我们也不要错会祖师的意思,以为没有明心见性,我什么利益都没有了,这样就错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菩萨修行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是菩萨最高级的修行,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华严经》是经中之王,明一生成佛之法,末后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菩萨各个都是“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可见它的重要!至于十大愿王若要细讲,那需要很长的时间,大家可以多看看《普贤菩萨行愿品》,现在讲十大愿王的也很多,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也要清楚,真正能与十大愿王完全相应的不是一般人,比如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就是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我们修礼敬诸佛,那么对一切众生都要平等的恭敬,这个恭敬心与对待诸佛如来的恭敬心无二无别,这样才是真正圆满的落实礼敬诸佛。我们想想自己能做到吗?对于自己的冤家,你能像对待佛一样吗?如果没有一定的证悟,是很难的。我们也不是说,很难做到就不做了。我们一定要努力的随学十大愿王,学一分就得一分的受用,对自己的道业是很大的帮助。

  【菩萨道】是说与会的大众在闻佛说法后,得到了菩萨道的利益,或者发起了四弘誓愿,或者于六度、十大愿王中得到了相应等等。佛还没有讲多少宝箧印经法,但大众就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利益,可见此法的殊胜!下面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事,我们来看经文:【阿鞞跋致】是不退转的意思,一,位不退,如圣人之流,不会再退转为凡夫;二、行不退,永远都是利益众生的大乘行,不会再退转为二乘;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萨波若海,也就是一切智海。阿鞞跋致是什么样的水平呢?最少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菩萨的水平,最少是破一品无明的法身大士。说的再高一些,是八地菩萨的水平,因为只有到了八地菩萨,才能真正的离开一切的心意识分别,真正得念不退。【萨波若智】就是一切智的意思,也就是佛的果觉智海。【于如是事,各得其一】这是总结说,大众得到了上面所说的不同利益。仅仅是闻佛说简单的几句法要,就得到这样殊胜的利益,甚至是【阿鞞跋致、萨波若智】,确实太不可思议了!【或有证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这是说与会的大众证得了地上菩萨的果位。菩萨有很多位次,我们前面也讲过了,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再上面就是佛了。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位的菩萨;”“十地”是十圣位的菩萨,十地菩萨是真正的大菩萨,大菩萨为什麽要称做十地呢?地,能生万物,树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萨以地分阶位,是因地能生万物,因地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就快要成佛了。

  一、欢喜地∶初地的菩萨,断除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有执著恐怖、颠倒、梦想。不忧…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