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P20

  ..續本文上一頁望塔滿足自己的惡願,那是顛倒妄想,印光大師在一函遍複中也開示我們:“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所以我們要清楚,自己的存心和願一定要與善相應才可以!

  【爾時大衆聞佛是說,遠塵離垢,斷諸煩惱,得法眼淨】在佛講完上面所說的話的時候,與會的大衆聽到佛這樣的說法,都遠離了塵垢,斷除了種種的煩惱,得到了清淨法眼。這一句是總說,下面是分別來說。“遠塵離垢”是遠離了塵垢,塵垢是煩惱的總稱,煩惱能夠汙染我們的清淨心,所以稱塵垢。一般多指小乘初果斷八十八品見惑而得正見,稱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但這裏是總說,所以這裏的“塵垢”“諸煩惱”包括的就很廣,不僅僅是見惑,也包括思惑,塵沙惑,四十二品無明惑。“法眼淨”不僅是指小乘初果見道的法眼,也包括菩薩的法眼。下面我們分別來說!

  【時衆機異,利益亦別。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及菩薩道、阿鞞跋致、薩波若智,于如是事,各得其一】

  這是說與會大衆分別所得到的利益!“時衆機異,利益亦別”,大衆聽佛說的法是一樣的,但得到的利益卻不相同,爲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爲大家的根機不一樣。確實如此,我們在佛經和祖師大德的傳記開示當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一起學一樣的法,但有的人開悟了,得到利益了;有的人沒有得到太大的利益。這都是宿世的善根和今世的對法的態度不同的結果。一方面,確實有些人過去生修得很好,根機很利,今世聞法很快就相應了。比如六祖惠能大師,在二十四歲的時候,一次給小旅店送柴,聽到客人念《金剛經》,他就聽,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于是去黃梅拜見五祖求法。惠能大師不認識字,只聽了半部《金剛經》,但見五祖時就能說出“人有南北,佛性何有南北”的話,在寺院勞動了一段時間後又說出“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未審再做何物”的話。後來聽五祖爲他講《金剛經》就大徹大悟了。六祖學法的時間不長,但水平早就超過了在五祖身邊的神秀等人。這都是根機不同的結果啊,與宿世的修行有關!另一方面,根機的優劣不僅要從前世的修行來說,今世對法的態度也很重要。我們末法時期的衆生煩惱業障深重,根機都不是太高,今世的修行能不能獲得成就,主要看我們對法的恭敬心如何,印光大師講“欲得佛法實益,需向恭敬中求”若有恭敬心,能好好的去身體力行,在現前就是利根之人。像我們淨土宗八祖,明朝蓮池大師,出家後到處參訪,一次去拜訪辨融大師,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緣。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蓮池大師受教而退,同行的人大笑說:“這幾句話,哪個說不出,千裏而來,還以爲有什麼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錢。”蓮池大師說:“這個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玄說妙,淩駕我們,只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功夫,叮咛開示,故此是他好處。”蓮池大師著實遵守辨融大師的教導,不曾放失,獲得大成就,成爲一代祖師。對于同樣的開示,蓮池大師與同行者的態度完全不同,所以獲得的利益就不同。所以,我們要向蓮池大師學習啊!

  下面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這是聲聞乘的四果,與會的大衆有的證得了須陀洹,有的證得了斯陀含,有的證得了阿那含,有的證得了阿羅漢果。“須陀洹”譯爲“入流”,斷除了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而入聖人之流,不會再退轉爲凡夫,最多七生天上,七返人間就能斷除思惑證阿羅漢果,出離叁界。所以初果聖人還沒有出離叁界,但比天道的衆生要好,爲什麼呢?天道衆生,縱然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也只是伏住煩惱而已,沒有徹底斷除,禅定功夫失去後,還是要墮落輪回乃至下叁惡道的;而須陀洹是斷除了見惑,縱然是有隔陰之謎,但畢竟已入聖人之流,不會退轉爲凡夫,更不會退入叁惡道。涅槃經上說,初果須陀洹斷見惑,如截四十裏之流。可見得見惑很不容易斷,但與會的大衆聽佛說法就有證須陀洹的,由此可知此法的殊勝威德!“斯陀含”譯爲“一來”,不僅斷除了見惑,也斷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尚有叁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所以稱“一來”。“阿那含”,譯爲“不還”,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叁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所以叫“不還”。但還需要上升色界的五不還天繼續修行,斷除色界、無色界的思惑才能出離叁界。“阿羅漢”,斷盡了叁界的見思煩惱,是聲聞乘的極果。有“應供”,“殺賊”,“無生”叁個意思。“應供”,阿羅漢是聖者,是殊勝的福田,應該受人間天上的供養;“殺賊”,阿羅漢斷除了叁界的見思煩惱之賊;“無生”阿羅漢已證有余涅槃,了六道輪回的分段生死,可以不在叁界受生,所以稱“無生”。大衆聞法後,由于根機不同,在聲聞乘中證得了不同的果位!

  下面是【辟支佛道】辟支佛是緣覺乘的最高果位,修十二因緣而斷煩惱出叁界的聖者。梵語全稱是“辟支迦羅”,翻譯過來有兩個意思,一是緣覺,在有佛出世的時候,聞佛說十二因緣而悟道出離叁界的人;二是獨覺,在沒有佛出世時,因喜歡寂靜,或行頭陀,或觀察飛花落葉等,而自己能悟道解脫生死的人。“辟支佛”,我們不要看到有個“佛”字,就以爲“辟支佛”也是佛,他是緣覺乘的最高果位,阿羅漢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但都屬于小乘。不過阿羅漢是聞佛說苦集滅道四聖谛法而悟道的聖者;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緣而成就的聖人。辟支佛比阿羅漢的根性利。辟支佛修的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我們來分別解釋:

  一、無明: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指的是“枝末無明”,也就是叁界內的見思等煩惱,在十二因緣裏面叫“無明”。十二因緣的“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破一品,成爲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這個我們要清楚。

  二、行:行就是業行。因爲有了無明煩惱,所以我們就迷惑顛倒,發動身口意造種種的業,這就是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叁、識:就是我們投胎的神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我們前生的業報身死了後,一般都會形成中陰身,在中陰階段看到有緣的父母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貪愛心,隨著這一念心,神識就納于父精母血之中,而爲胞胎。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身。“識”入胎後,胎兒還沒有長成形狀,六根還沒有形成,只是一塊肉團,肉團就是“色”,但是肉裏頭有神識,也就是“名”,所以叫它做“名色”。

  五、六入:胞胎慢慢的長大,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個時候就叫“六入”。沒有形成六根時叫“名色”。形成六根時叫“六入”。因爲我們六根能入于六塵,又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入,譬如眼根能夠見色,就入于色塵,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觸:並不是說兩個東西相接觸,而是根、塵、識和合的心理作用,是“心所”。比如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後,六根就接觸到外境,胎兒一出世,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而第一個受是苦受。同樣的,眼、耳、鼻、意,與外境接觸時,也産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和意觸,這就是“觸”。

  七、受:有了這個觸後,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領納前境苦樂之事,而生起苦受、樂受等。以上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愛:愛是貪愛,我們有了受,就迷在其中,染著這個受,妄生思量分別,對于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這都是“愛”。

  九、取:既然有“愛”,就不願意舍離,還希望得到更多,就會想盡辦法把喜歡“取”過來,隨心所欲的享受,貪得無厭;如果感到討厭的,就會想把它消除掉,這都是“取”。

  十、有:就是業有。因爲我們貪愛執取,對于所愛之境將其取來;對不愛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種種業,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因果定律,絲毫不錯。愛、取、有叁支是于現世造作的未來叁支苦因。

  十一、生:依愛、取形成的惑業,成爲業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繼續發生,我們的身體敗壞後,未來世再從新投胎受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生”“老死”是未來的苦果。

  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因果輪回循環的規律。十二因緣又有流轉門與還滅門。上面所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流轉門。

  在十二因緣的流轉中,以如何滅除它的角度來看,叫做還滅門。要怎樣才能把老死滅掉?只要不“生”就沒有“老死”,滅叁界“業有”就不“生”;以此類推,最後只要無明滅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就像砍樹一樣,只要先把樹根砍斷,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然後順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就是還滅門。

  辟支佛就是觀察十二因緣而悟道的聖者,我們也要隨學。不要以爲這是小乘法,其實小乘法也很重要,對我們修道有很大的幫助。大乘法是奠立在小乘法的基礎上!比如念佛是大乘法,但我們也得要有小乘的出離心才能相應,往生的條件是“信願行”嘛。“願”就是願意離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出…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