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而且能觉他;觉行圆满,有别于菩萨,菩萨自觉觉他,但觉悟还不圆满,而佛是断尽一切烦恼,圆满一切的德行,称为觉行圆满!“佛”还有本觉、始觉、究竟觉的意思,简单讲,本觉,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是觉悟的,所谓本觉本有;始觉,我们今天修行种种的法门就是开始觉悟了;我们修行到圆满成佛时就是究竟觉。若要广说“佛”字的意思那很多,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里!
“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是处成就。“在”是住的意思。佛有三身:一、法身佛,无在无所不在,因为法身无相,不能说它在哪里,所以说无所在;法身是遍一切处的,所以说无所不在。二、报身佛,有无量的庄严相好,在前面我们介绍过了,报身佛在莲花藏世界。三、应身佛,是应众生之机,所示现身相,或者在灵鹫山,或者在舍卫城等处,现在是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这是指佛的住处!
“摩伽陀国”有时也写成“摩竭陀国”,“摩揭陀国”,其实是一样的,是以前中印度也有说是南印度的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印度以前称天竺,分东、南、西、北、中五区,共七十多个国家。摩伽陀国是佛住世时的十六大国之一。王舍城就在摩伽陀国,此国的频婆娑罗王,在佛成道之前曾经祈请佛成道后来度化他,佛成道后,他就成为佛的弟子,是佛的大护法之一。佛常在这个国家说法。
“无垢园中宝光明池”,园称“无垢”,池称“宝光明”,这是以园池的德立名!由此可知,此园池的环境是非常的幽美!
佛住世时,很多人对佛很恭敬,供养佛及僧众的处所都是非常好的!就像《佛说阿弥陀经》上“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印度北方矫萨弥罗国的地方。须达多长者听佛说法很感动,发心为佛建立精舍,祇陀太子的花园环境比其它地方都要好,所须达多长者想买下来。须达多长者很富有,并且经常帮助孤独可怜之人,所以“给孤独”是长者的美称。须达多长者与祇陀太子商量要买下花园,太子开玩笑说:“长者家里很富有,如果能够用黄金铺满花园我就卖给你!”须达多长者真的用黄金铺满花园,所以就买下来了。祇陀太子也要供养佛及僧众就说:“园是你的,可树根黄金你铺不到还是我的,我也供佛。”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所以称“祇树给孤独园”!为什么选中祇陀太子的花园呢?因为那里环境好,供养给佛及僧众是恭敬之心啊!
所以我们读到“无垢园中宝光明池”要体会到对三宝的恭敬之心!印光大师也讲:“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我们要清楚啊!
另外,我们知道境随心转,心净则国土净!佛的心断除了一切的烦恼,不为一切烦恼所垢染,所以称“无垢”;佛的智慧圆满,所以称“宝光明”,佛所住的园池就称“无垢园中宝光明池”!
“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
这是众成就!众成就很重要,说明这部经不仅仅是我阿难一人听佛所说,还有很多的大众同闻,由此证明此经的可信!同时也可以由众成就当中看出此经义理的深浅,因为经是佛应众生不同的根机来宣说,如果佛所面对的是一般初学的凡夫,可能就要讲浅一些的法;如果佛对的大众都是菩萨,那么所说的一定是大乘经典!
在众成就当中在这一段当中可以分为三部分:一、大菩萨;二、大声闻;三、天、龙、药*、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首先所说的是“大菩萨”,表明此经以“大菩萨”为正应之机!“菩萨”是简称,梵语的全称为“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或称“菩提萨埵”。翻成中文是“大道心众生”,“觉有情”。意思是说:一,菩萨是已经觉悟我、法二空之理的有情众生。不像阿罗汉只断除人我执,法执未除。所以菩萨是一种修行的果位,只要我们如理如法的修行,觉悟我、法二空之理,我们也是菩萨!二,菩萨能去觉悟法界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不像一般的阿罗汉一样不能生起广度一切众生成佛的菩提心。三,菩萨是慈悲与智慧并运,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修行六波罗蜜,以求究竟圆满觉悟成佛的有情众生!“菩萨”有很多的果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在往上就是佛了!初信位的菩萨,断烦恼的水平和初果须陀洹一样;七信位的菩萨断烦恼的水平与阿罗汉一样。但小乘须陀洹,阿罗汉的神通智慧道力是不能与信位的菩萨相比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地前三贤”位的菩萨;十地之上是圣位菩萨!那什么是“大菩萨”呢?至少是八地“不动地”以上的菩萨!八地菩萨得了“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初住位也能证,但只有到八地才能“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八地菩萨得“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也就是佛的果觉智海。这样以上的菩萨才能称“大菩萨”!
“大菩萨”希望自己快速的成佛,此经当中有“或有满足六波罗蜜”,满足六波罗蜜就是究竟圆满的成佛,可见此经能度大菩萨成佛!“大菩萨”的事业是广度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圆满的成佛,此经当中有“至心发愿,诵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触三途,苦具皆辟,众生脱苦,佛种芽萌,随意往生十方净土。”这样的经文很多。由此可知,此经能广度一切众生成佛!把“大菩萨”放在第一位,说明此经“大菩萨”为正应之机!
另外,“大菩萨”还表明,我们如果能信受此经,如理如法的去修持,那么我们也是“大菩萨”的根性!从我们自身的修行来说,我们与大菩萨是有天壤之别的。大菩萨的智慧功德神通道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而我们只是六道轮回的生死凡夫而已,自身没有什么功德可言!但只要我们依照此经去修行,读经、持咒、造塔等等,我们就不比大菩萨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经典密咒全体是佛果地的功德,我们读诵持咒就是全摄诸佛功德为自己的功德,而菩萨也是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佛功德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和大菩萨平等!就像净土法门一样,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莲池大师也讲:“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藕益大师讲:“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就是说,阿弥陀佛名号里面有佛所有的功德,我们念佛时就把佛的功德摄为自己的功德了。在念佛时就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诸圣是平等的,所以叫“齐诸圣于片言”!我们读诵此经持咒也是如此啊!我们修持此法,依仗经咒塔的功德,不仅自利,也能像大菩萨一样去利益一切众生。如经上:“若我灭后,四部弟子,于是塔前济苦界故,供养香华,至心发愿,诵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触三途,苦具皆辟,众生脱苦,佛种芽萌,随意往生十方净土。”“若人往在高山峰上,至心诵咒,眼根所及,远近世界,山谷林野,江湖河海,其中所有毛羽鳞甲一切生类,碎破惑障,觉悟无明,显现本有三种佛性,毕竟安处大涅槃中。若与此人往过道路,或触衣风,或踏其迹,或唯见面,或暂交语,如是等人,重罪咸灭,悉地圆满。”这样的经文是非常多的!由此可知,信受修持此经的都是“大菩萨”根性!有一些人不能相信修持此经,确实有这样的人,我以前就见到过,经典他也有,也看一看,但不读诵不修行。这也正常,我们也不勉强他一定要修持此法,毕竟每一个人宿世的善根不一样,学佛的缘分也不同!我们今天遇到这部经典,深信不疑,努力的修持,自利利他,肯定是过去多生多劫中的善根福德成熟所致,所以要珍惜这样的机缘啊!
其次是“大声闻”,“声闻”是指闻佛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而悟道的人!“声闻”有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在后面的经文我们再解释。阿罗汉是声闻乘当中最高的果位。一般“声闻”是指的小乘,但这里是“大声闻”,就是回小向大的声闻,是大乘菩萨的种性!不像定性的声闻乘人,只求自了,生不起广度众生成佛的心!由此可知,此经确实是大乘法,为大乘根机的众生宣说!
另外,“大声闻”还有表法的义趣!表示此经能令定性“声闻”回小向“大”!其实,声闻乘人也不是不度众生,他的发心修证不如菩萨之外,众生难度也是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地藏经》上说:“其性刚强,难调难伏”,实际上不仅是我们这个世界啊,他方世界也有这样的众生。在面对这样的众生时,若不是有很高的修证,即使发大乘心也很容易退转!像舍利弗尊者过去生中也发心修菩萨道行大乘布施,甚至连身体性命也愿意布施给众生,我们是比不了的。有一次舍利弗(过去生中的舍利弗)在路上遇见一个年轻人在大哭,于是上前询问道:“你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啊?”年轻人讲:“我母亲害了不治之病,医生说需要修道人的眼珠煎药病才能好。活人的眼珠都不好找了,更何况是修道人呢?想到我病重的母亲正在受苦,我没有办法帮助,所以在这里痛哭!”舍利弗讲:“我是修道人,正想进一步的行大乘道,可以把眼睛布施给你,感谢你满足我的修道之心!”于是舍利弗用手把左眼挖出来给那个青年人。可是年轻人讲:“你错了,我要的是右眼!”舍利弗一听,糟糕!本来还打算留一只眼睛看东西,现在既然帮助人就要帮到底,于是又把右眼挖出来给青年人!可是青年接过眼睛,不但没有感激的话,还闻一闻说:“你是什么修道人,眼睛是臭的,怎么能给我母亲煎药?”于是把眼睛丢在地上,还用脚来踩!舍利弗没有了眼睛,但还听的到,于是叹了一口气,心想:众生难度,菩萨心难发,我还是不要进修大乘菩萨行,还是注重自利的修行吧!
过去生中的舍利弗,能到布施眼睛的程度,但还会退失…
《《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