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而且能覺他;覺行圓滿,有別于菩薩,菩薩自覺覺他,但覺悟還不圓滿,而佛是斷盡一切煩惱,圓滿一切的德行,稱爲覺行圓滿!“佛”還有本覺、始覺、究竟覺的意思,簡單講,本覺,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是覺悟的,所謂本覺本有;始覺,我們今天修行種種的法門就是開始覺悟了;我們修行到圓滿成佛時就是究竟覺。若要廣說“佛”字的意思那很多,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裏!
“在摩伽陀國無垢園中寶光明池”是處成就。“在”是住的意思。佛有叁身:一、法身佛,無在無所不在,因爲法身無相,不能說它在哪裏,所以說無所在;法身是遍一切處的,所以說無所不在。二、報身佛,有無量的莊嚴相好,在前面我們介紹過了,報身佛在蓮花藏世界。叁、應身佛,是應衆生之機,所示現身相,或者在靈鹫山,或者在舍衛城等處,現在是在“摩伽陀國無垢園中寶光明池”,這是指佛的住處!
“摩伽陀國”有時也寫成“摩竭陀國”,“摩揭陀國”,其實是一樣的,是以前中印度也有說是南印度的一個很強大的國家,印度以前稱天竺,分東、南、西、北、中五區,共七十多個國家。摩伽陀國是佛住世時的十六大國之一。王舍城就在摩伽陀國,此國的頻婆娑羅王,在佛成道之前曾經祈請佛成道後來度化他,佛成道後,他就成爲佛的弟子,是佛的大護法之一。佛常在這個國家說法。
“無垢園中寶光明池”,園稱“無垢”,池稱“寶光明”,這是以園池的德立名!由此可知,此園池的環境是非常的幽美!
佛住世時,很多人對佛很恭敬,供養佛及僧衆的處所都是非常好的!就像《佛說阿彌陀經》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印度北方矯薩彌羅國的地方。須達多長者聽佛說法很感動,發心爲佛建立精舍,祇陀太子的花園環境比其它地方都要好,所須達多長者想買下來。須達多長者很富有,並且經常幫助孤獨可憐之人,所以“給孤獨”是長者的美稱。須達多長者與祇陀太子商量要買下花園,太子開玩笑說:“長者家裏很富有,如果能夠用黃金鋪滿花園我就賣給你!”須達多長者真的用黃金鋪滿花園,所以就買下來了。祇陀太子也要供養佛及僧衆就說:“園是你的,可樹根黃金你鋪不到還是我的,我也供佛。”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所以稱“祇樹給孤獨園”!爲什麼選中祇陀太子的花園呢?因爲那裏環境好,供養給佛及僧衆是恭敬之心啊!
所以我們讀到“無垢園中寶光明池”要體會到對叁寶的恭敬之心!印光大師也講:“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我們要清楚啊!
另外,我們知道境隨心轉,心淨則國土淨!佛的心斷除了一切的煩惱,不爲一切煩惱所垢染,所以稱“無垢”;佛的智慧圓滿,所以稱“寶光明”,佛所住的園池就稱“無垢園中寶光明池”!
“與大菩薩及大聲聞、天龍、藥*、犍闼婆、诃蘇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無量百千,前後圍繞。”
這是衆成就!衆成就很重要,說明這部經不僅僅是我阿難一人聽佛所說,還有很多的大衆同聞,由此證明此經的可信!同時也可以由衆成就當中看出此經義理的深淺,因爲經是佛應衆生不同的根機來宣說,如果佛所面對的是一般初學的凡夫,可能就要講淺一些的法;如果佛對的大衆都是菩薩,那麼所說的一定是大乘經典!
在衆成就當中在這一段當中可以分爲叁部分:一、大菩薩;二、大聲聞;叁、天、龍、藥*、犍闼婆、诃蘇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首先所說的是“大菩薩”,表明此經以“大菩薩”爲正應之機!“菩薩”是簡稱,梵語的全稱爲“摩诃菩提質帝薩埵”,或稱“菩提薩埵”。翻成中文是“大道心衆生”,“覺有情”。意思是說:一,菩薩是已經覺悟我、法二空之理的有情衆生。不像阿羅漢只斷除人我執,法執未除。所以菩薩是一種修行的果位,只要我們如理如法的修行,覺悟我、法二空之理,我們也是菩薩!二,菩薩能去覺悟法界無量無邊的有情衆生,幫助一切衆生覺悟,不像一般的阿羅漢一樣不能生起廣度一切衆生成佛的菩提心。叁,菩薩是慈悲與智慧並運,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化衆生以利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修行六波羅蜜,以求究竟圓滿覺悟成佛的有情衆生!“菩薩”有很多的果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在往上就是佛了!初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水平和初果須陀洹一樣;七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水平與阿羅漢一樣。但小乘須陀洹,阿羅漢的神通智慧道力是不能與信位的菩薩相比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地前叁賢”位的菩薩;十地之上是聖位菩薩!那什麼是“大菩薩”呢?至少是八地“不動地”以上的菩薩!八地菩薩得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初住位也能證,但只有到八地才能“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八地菩薩得“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也就是佛的果覺智海。這樣以上的菩薩才能稱“大菩薩”!
“大菩薩”希望自己快速的成佛,此經當中有“或有滿足六波羅蜜”,滿足六波羅蜜就是究竟圓滿的成佛,可見此經能度大菩薩成佛!“大菩薩”的事業是廣度一切衆生,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圓滿的成佛,此經當中有“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叁途,苦具皆辟,衆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這樣的經文很多。由此可知,此經能廣度一切衆生成佛!把“大菩薩”放在第一位,說明此經“大菩薩”爲正應之機!
另外,“大菩薩”還表明,我們如果能信受此經,如理如法的去修持,那麼我們也是“大菩薩”的根性!從我們自身的修行來說,我們與大菩薩是有天壤之別的。大菩薩的智慧功德神通道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而我們只是六道輪回的生死凡夫而已,自身沒有什麼功德可言!但只要我們依照此經去修行,讀經、持咒、造塔等等,我們就不比大菩薩差!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經典密咒全體是佛果地的功德,我們讀誦持咒就是全攝諸佛功德爲自己的功德,而菩薩也是攝佛功德爲自功德,佛功德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和大菩薩平等!就像淨土法門一樣,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蓮池大師也講:“齊諸聖于片言,越叁祇于一念”。藕益大師講:“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爲自功德”。就是說,阿彌陀佛名號裏面有佛所有的功德,我們念佛時就把佛的功德攝爲自己的功德了。在念佛時就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諸聖是平等的,所以叫“齊諸聖于片言”!我們讀誦此經持咒也是如此啊!我們修持此法,依仗經咒塔的功德,不僅自利,也能像大菩薩一樣去利益一切衆生。如經上:“若我滅後,四部弟子,于是塔前濟苦界故,供養香華,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叁途,苦具皆辟,衆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若人往在高山峰上,至心誦咒,眼根所及,遠近世界,山谷林野,江湖河海,其中所有毛羽鱗甲一切生類,碎破惑障,覺悟無明,顯現本有叁種佛性,畢竟安處大涅槃中。若與此人往過道路,或觸衣風,或踏其迹,或唯見面,或暫交語,如是等人,重罪鹹滅,悉地圓滿。”這樣的經文是非常多的!由此可知,信受修持此經的都是“大菩薩”根性!有一些人不能相信修持此經,確實有這樣的人,我以前就見到過,經典他也有,也看一看,但不讀誦不修行。這也正常,我們也不勉強他一定要修持此法,畢竟每一個人宿世的善根不一樣,學佛的緣分也不同!我們今天遇到這部經典,深信不疑,努力的修持,自利利他,肯定是過去多生多劫中的善根福德成熟所致,所以要珍惜這樣的機緣啊!
其次是“大聲聞”,“聲聞”是指聞佛說苦集滅道四聖谛法而悟道的人!“聲聞”有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在後面的經文我們再解釋。阿羅漢是聲聞乘當中最高的果位。一般“聲聞”是指的小乘,但這裏是“大聲聞”,就是回小向大的聲聞,是大乘菩薩的種性!不像定性的聲聞乘人,只求自了,生不起廣度衆生成佛的心!由此可知,此經確實是大乘法,爲大乘根機的衆生宣說!
另外,“大聲聞”還有表法的義趣!表示此經能令定性“聲聞”回小向“大”!其實,聲聞乘人也不是不度衆生,他的發心修證不如菩薩之外,衆生難度也是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地藏經》上說:“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實際上不僅是我們這個世界啊,他方世界也有這樣的衆生。在面對這樣的衆生時,若不是有很高的修證,即使發大乘心也很容易退轉!像舍利弗尊者過去生中也發心修菩薩道行大乘布施,甚至連身體性命也願意布施給衆生,我們是比不了的。有一次舍利弗(過去生中的舍利弗)在路上遇見一個年輕人在大哭,于是上前詢問道:“你爲什麼哭的這麼傷心啊?”年輕人講:“我母親害了不治之病,醫生說需要修道人的眼珠煎藥病才能好。活人的眼珠都不好找了,更何況是修道人呢?想到我病重的母親正在受苦,我沒有辦法幫助,所以在這裏痛哭!”舍利弗講:“我是修道人,正想進一步的行大乘道,可以把眼睛布施給你,感謝你滿足我的修道之心!”于是舍利弗用手把左眼挖出來給那個青年人。可是年輕人講:“你錯了,我要的是右眼!”舍利弗一聽,糟糕!本來還打算留一只眼睛看東西,現在既然幫助人就要幫到底,于是又把右眼挖出來給青年人!可是青年接過眼睛,不但沒有感激的話,還聞一聞說:“你是什麼修道人,眼睛是臭的,怎麼能給我母親煎藥?”于是把眼睛丟在地上,還用腳來踩!舍利弗沒有了眼睛,但還聽的到,于是歎了一口氣,心想:衆生難度,菩薩心難發,我還是不要進修大乘菩薩行,還是注重自利的修行吧!
過去生中的舍利弗,能到布施眼睛的程度,但還會退失…
《《寶箧印陀羅尼經》講記(明安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