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让别人生起信心,没有错,但是有时候会让人家生起忧心。举个例子,比如说虚云老和尚,他享年一百二十岁。他在一百零三岁的时候因为红卫兵事件被他们打,就当场入定,红卫兵以为把他打死了。他入定以后就去了兜率天,看到弥勒菩萨在讲唯识。弥勒菩萨看到虚云老和尚来,虚云老和尚跟他顶礼,之后虚云老和尚说他不想回去了,他想留在这里。弥勒菩萨跟他说:「不行,你时间未到,你还要再回去。等你时间一到,你再来。」这就是摆明虚云老和尚在兜率天,这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有。讲这个去处让大家欢喜:「啊,真的有个兜率天,真的有个极乐世界。」一个开悟的人,他有这个境界有这个悲心有这个能力,有的会跟你讲去处,有的不讲,是有很多原因的。六祖有可能在他方的净土他方的世界,但他也有可能在六道啊,只是他不告诉你,所以我们要知道祖师大师的心。
【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我若不知道去处,就不告诉你我什么时候要走,就代表我清清楚楚。就像孔老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拿这个公案来说,有人问禅师说:「孔老夫子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禅师就回答那个僧人说:「已知生,方知死。」老禅师替孔老夫子注解,孔老夫子事实上是知道死的。六祖知道他的去处,他知道生死,所以他才可以清楚地告诉你啊。【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事实上这已经点出来了,他去的地方一定很殊胜。你们知道了就不会〔悲泣〕,就会欢天喜地。六祖若不是到净土,就是圆满成道去了。【法性本无生灭去来,】谈理。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学佛法的人,一天到晚在读《心经》的不生不灭,但别人一问他,他就答不出来。「现象界明明是有生有灭,你如何说不生不灭?」现象我们一般赋予他一个名词,叫法相,诸法因为缘起的关系所产生的一切的现象,在一般认为法相是有生有灭,这叫生灭,这是你还没有看清楚你才会这样讲。一般认为〔法性本无生灭去来〕。什么叫法相呢?比如说,这是一块黑板,假设从这一点开始叫做生,从那一点叫结束,你看到生它是现象法相,你看到死也是现象法相,你看到中间这一段成长的过程也是法相,你这样看现象叫有生有灭,但事实上这个黑板本来就不生不灭,你从现象看起来他是有生有灭。生命是什么?这个黑板就好像生命的真相,实相本来面目。这个生这个死,人生的过程原则上就叫做幻化,幻就是它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如果大家能够从这边去体会,简单地讲,随缘而生,随缘而死,表面上随因缘有生死有来去,实际上并无生死也并无来去。为什么?因为这些现象当下就是空,都是虚幻不实的,它本来是梦,岂有一个来跟去呢?为什么本来没有来跟去?那为什么你们佛家还要讲来去呢?这叫做假名来去。《金刚经》,「是名什么」,那就是假名。为什么要用个假名?这就是妙用,用假名来开示,来让你理解,否则你不会懂。有时候你不但要会说,但更要明白它的意思。随缘而生,随缘而死,但是本来就没有生死,只是假名生死,假名来去,假名生灭,所以说〔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我们以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你跟他谈事相比较容易懂,谈理就不太懂。但我们这一班的同学都听得很懂,但还不能领悟,因为你领悟了就不执着了,你只是知识上懂,而不是真正那样的人。
【汝等尽坐,吾与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他要告诉你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真的不动,什么是静止不动。【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我现在讲的这首偈,如果你们能够了解,就懂我的意思。【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不失顿教的〔宗旨〕,你就能够顿悟。
【偈曰:一切无有真,】事实上,第一句已经点出很多问题了。你相信这一句话吗?如果你相信的话,你今天还有烦恼吗?这就像《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你怎么真的去悟到这句话?或在生活当中怎么去跟这句话结合呢?为什么你要体会到诸行无常?诸行无常,就可以告诉你〔一切无有真〕,因为它不是常。怎么能说它是真呢?你内在的挂碍不是真,你现在的心结,所担忧所欲求的都不是真,你现在想要把它舍掉丢掉的东西都不是真,你何必丢呢?你觉得你什么都没有,你一直想要去得到你的名利权势,或是你觉得想要得到别人的谅解肯定和尊重,或是得到成就感、自我满足,那都不是真。如果你讨厌的东西不是真,你不用舍;如果你喜欢的东西不是真,那你不用取,这样不就是平常心了吗?不取不舍就是平常心。什么是禅?禅心就是平常心,所以平常心是道,你真的平常心你就悟道了。为什么本来就没有取舍?因为〔一切无有真〕,所以哪来的取舍呢?
顿悟的法门大家偏偏不能入,大家就甘愿慢慢来,慢慢修,说是这一辈子修不来,下一辈子再继续修。我们的脑袋不相信,所以我们一直障碍自己。什么叫业障深重?你自己障碍自己很重,你怪谁。跟你讲真的,你不见得要信。跟你讲假的,你偏偏信,所以到处被骗,钱被骗,感情被骗,脑袋也被骗。谁骗你?自己骗自己。你一直不敢承认,从生骗到死,从此生骗到来生,从此劫一直到无限阿僧祗劫。谈法义,很多人读经为什么不能够契入?因为他把佛经当成学问,当成国文课本,当知识题材,那都没有用,因为它并不能让你解脱。不是打开经典才是佛经,然后经典盖起来就不是佛经。经典分明跟你讲「一切法都是佛法」。窗帘不是佛法吗?这盆盆栽不是佛法吗?你走路不是佛法吗?你在上班不是佛法吗?难道非要到道场才是佛法吗?什么叫法?一切因缘而起就叫做法。什么叫佛法?你能够觉悟那个法就叫佛法,否则没有意义。所以在《阿含经》有一句话,「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是什么意思?「我时时刻刻都可以看到一切都是因缘而起。」你要培养这么强的觉性,而不是下班之后,打开《阿含经》,我才可以看到缘起法。这个已经是外行人了。书是给不懂的人读的,你懂了,哪里不是书?哪里不是经典?文字就是现象。真正会读书的人,真正看懂文字的人,他能够读无字天书。无字天书真正的意思不是有一本书里面没有字,你现在看到的这些都是无字天书。现象虽然不是文字,你看得懂,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说,你现在所担心的必有原因,你现在想追求的也必有原因,但是你都停留在一种结果,你担心就是一种结果,想要求就是一种结果,但是你不知道你为何担心,你更不知道你为何要求。如果你能够去察觉到它真正的因缘,简单地讲,原因,这个原因当中所形成的条件,你都能够懂,事实上你可以开启你的智慧。比如说你内在有个障碍,你不解决它,它永远跟随你一辈子。一个人从小就怕鬼,这个概念就会跟随他一辈子,直到有一天他碰到鬼,骗鬼,才不会怕鬼。你要去解开啊!就好像我们每个人身体都有癌细胞一样,但这并不代表你会得癌症啊。为什么有人会得癌症?有人不会得?因为那个因缘形成,所以它就会发病;因为那个条件没有形成,它就没有发病。佛法是解释世间一切的概念,为什么大家没有如此去探讨这个问题呢?你失败有你失败的原因,它一定有它的条件。譬如说你懒惰,这已经很糟糕了,你还人品不好,然后,讲话又常常得罪别人,你又不读书,又没有背景,又没有实力…,真是讲不完。你可以把一个人的失败找出十个或一百个失败的原因,但问题我们不肯,我们不肯面对真正的原因。一样的道理,今天大家拨空来听,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解脱,但是,你有没有去思维你为什么不能解脱的原因?你不见得有,你只是说:「这样读也没有效。」你这样是怪我还是怪自己?讲这句话不会觉得很粗糙吗?人家说读《六祖坛经》不对,要读《佛法概论》?你读《佛法概论》真的能开悟吗?「啊,做人都不会,应该先读《论语》。」你读《论语》就会开悟?「啊,《论语》太深了,应该从《弟子规》或《三字经》开始读。」这样就会开悟吗?假设你没有静下来去探讨原因,人家成功的模式给你你也不会成功,人家开悟的模式给你,你也不会开悟。就像有些人想要成功,就到书局去买一些教我们如何成功的书。书局也有教我们怎么开悟的书,《高僧传》,有描述高僧开悟的过程,但你去试试,看你能不能开悟。
你有没有思维过这些原因?你不要小看思维,思维你就会有智慧。你知道原因,智慧就会生起。你知道你错了,那就是一种智慧,六祖说改过必生智慧,这句话没有学佛的人也听得懂。但是,各位,有那么复杂吗?改过必生智慧,也就是说你都不思维,都不探讨原因,你都不明白因缘条件,你都不观察,你当然不会有智慧啊!就这么简单,有时候也不要讲得这么复杂,好像这一辈子高不可攀,如果是这样那学佛没有意义。它不是高不可攀,是你自己不愿意用心,不愿意面对。你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看到所有的缘起法则,比如说我现在到植物园去散步,我看到一朵花盛开,我们一般人只有这种反应:「哇,好漂亮哦!这是什么花啊?」看到那朵花没有智慧,都是惯性。走到另一边,就说:「这朵花怎么凋谢了?地上一大堆垃圾。」你会有智慧吗?一会儿花开,一会儿花谢,漂亮,丑,你有什么智慧?你说这些,花开了给你什么启示?花谢了给你什么启示?你看到花为什么开吗?你看到花为什么谢吗?看那个人为什么穷困潦倒?回头看那个人为什么辉煌腾达?你看到了吗?有的人会想,但他想的不是全方位,他想的只是某个层次,比如说:「我现在身体很累。」就想身体如何好起来。有的人有想也是想一点点,他没有通达。身体怎么好起来,跟怎么成功,跟怎么开悟,法则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它都不离开因缘法。为什么一个人能够了解一切的真相?因为一切都不离开这个法则。所以为什么说「一即一切」?他悟道了就能够通达,…
《六祖坛经讲记 第95集 付嘱流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