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偈颂:人人可修行,不论缁白衣;心若能清净,自性即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偈颂:理性无差别,事相善分别;想修当要行,见性与师同。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偈颂:心平真持戒,行直实修禅;智者能心行,圆具戒定慧。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偈颂:人成即佛成,不分亲与疏;报恩孝父母,仁义愍众生。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偈颂:谦让能下心,尊卑自和睦;忍辱无所诤,众人便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偈颂:钻木久取火,精进定成就;人在红尘里,不染心自净。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偈颂:不悟当求教,闻法虚心受;佛法是良药,汝须亲口服。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偈颂:知错即改过,无过智慧生;护短不修正,非贤便是愚。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偈颂:诸恶虽不造,仍应众善行;成道非修福,但须利众生。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偈颂:佛在心中坐,何劳身外求;迷悟全由己,毋须向人寻。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偈颂:闻此无相颂,依教来奉行;心净佛土净,即是西方境。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偈颂:佛法甚难遇,闻法当珍惜;若要真修道,各自见己性。
【定慧一体第三】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偈颂:定慧本不二,不二是佛法;性体本自定,妙用名为慧。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
偈颂:心定智慧生,开口妙善语;心乱无明起,胡言又乱语。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偈颂:无诤心平等,有诤心得失;修行自身事,莫与他人辩。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
偈颂:一心勤修行,自然入三昧;面对一切法,念念不执着。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偈颂:若修坐不动,恰似无情物;对境心不起,犹如木头人。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偈颂:天生一切物,必然有所用;心若有所滞,岂能道通流。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偈颂:一盲引众盲,执修不动起;心似活涌泉,岂是死水滩。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偈颂:心定如明灯,慧光破暗夜;灯在光亦在,灯亡火也亡。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偈颂:法本无高下,人却有不同;空中无差别,姑且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偈颂:若要能见性,直参无一字;管它念相住,尽概不执着。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偈颂:诸法本来空,自性亦如是;念念无所住,不缚生其心。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偈颂:见相非实有,自然离诸相;能离诸法相,清净心无着。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偈颂:遇境心清楚,只是不染境;事来心相应,事去不停留。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偈颂: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法本无可得,妄起有所获。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偈颂:诸法无二相,故无尘劳心;念念见本性,即是真如用。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偈颂:若明诸法相,根即不染境;真性常自在,如如亦不动。
【教授坐禅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偈颂:对境不着相,自见性不动;所有诸境界,一切无障碍。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偈颂:离相心自净,不乱心自定;性本净且定,着境动则乱。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偈颂:离相心得定,是名为禅定;念念当清净,自然成佛道。
然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偈颂:坐禅非定相,唯有不执着;不是不能动,而是心不动。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却障道也。
偈颂:口非身不动,与道相违背;守心执清净,却是障道因。
【传香忏悔第五】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偈颂:自性生万法,万法从性起;念念净其心,自度己成佛。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偈颂:不犯诸过错,心中自无非;恶念不再起,是名为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偈颂:睹善心不嫉,见恶心不瞋;顺逆皆不着,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偈颂:止恶修众善,不执行善心;自心常观照,见性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偈颂:自心息诸缘,善恶皆放下;从今无所碍,自在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偈颂:放下并提起,不可守空寂;学法度群生,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偈颂:香从自心燃,内熏莫外觅;久修证菩提,如同然灯佛。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偈颂:事忏为有相,理忏名无相;三世不可得,悟空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偈颂:往昔念不觉,皆因愚迷染;我今皆忏悔;永不让它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作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偈颂:从前念不正,皆被憍诳染;我今决心改;永不让它犯。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
《《六祖坛经》偈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