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偈颂▪P5

  ..续本文上一页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偈颂:过去念不善,皆被嫉妒染;我今誓愿断,永不让它造。

  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偈颂:忏则永不起,悔则不复作;如是能做到,即名无相忏。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偈颂:无相无不相,理空事不空;若无信因果,怎能真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偈颂:烦恼成众生,自度断烦恼;学法当见性,誓愿成佛道。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偈颂:佛法虽无边,众生仍自度;并非佛不度,而是人不觉。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偈颂:度化心众生,止恶除邪迷;无明尽散去,自性乃自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偈颂:邪来正见度,愚迷智慧破;十恶成十善,是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偈颂:烦恼本来空,妄想执着有;了知如梦幻,不断自然除。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偈颂:万法不离性,故须自见性;时时依正行,是名为真学。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偈颂:行正离迷觉,不执般若生;真妄亦不实,言下佛道成。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二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偈颂:归心不依外,性具觉正净;修福兼修慧,离欲众所尊。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偈颂:正觉无邪迷,清净不染着;自性有三宝,名曰佛法僧。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

  偈颂:少欲能知足,自离财与色;布施种福田,离色般若生。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

  偈颂:心正念无邪,无邪无执爱;人我众寿者,四相尽不着。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偈颂:六根触六尘,不染便无劳;于境不取舍,心地自清净。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偈颂:昔佛今不在,自佛未远离;外求三归戒,何不自归依。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偈颂:性有觉正净,内调自心性;相有佛法僧,外敬人如佛。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偈颂:色身即是假,三身名为真;借假来修真,真亦不可得。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偈颂:殿中三如来,迷人心外求;性中三身佛,智者心内见。

  何名清净法身?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偈颂:性中自清净,只缘无明盖;浮云若散去,天清日常明。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偈颂:明事乃为智,达理名为慧;不明不达者,闻法除迷妄。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偈颂:自心归自性,除迷即见性;心平行正道,通达无滞碍。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偈颂:自性能多变,法界任游走;善恶一念间,天地各有别。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

  偈颂:一灯除千暗,一智灭万愚;去执三世心,念念智圆明。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偈颂:善恶性无二,果报却不同;愚者造诸恶,智者两不执。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

  偈颂:性具体相用,亦是三身佛;法体变化相,起用为报身。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偈颂:一佛说三佛,一性言三身;自悟自修行,乃是真归依。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偈颂:往昔造诸恶,皆因贪瞋痴;今向心中忏,勤修戒定慧。

  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偈颂:行善名修福,不执乃修道;有漏非无漏,福与道不同。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偈颂:无住行施供,福德无有边;执善不断恶,三毒依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偈颂:作恶得恶果,行善乃善报;因果总不差,修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偈颂:罪缘由心来,故向此中除;善恶性本空,永不造新殃。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偈颂:深达罪福相,一切毕竟空;往昔诸恶业,从今罪不生。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偈颂:常观性清净,万法从此生;直至无上道,与佛同一般。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偈颂:佛传一乘法,祖师授此心;普愿大众等,悟空性平等。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偈颂:清净法身佛,人人本身是;离诸法相尘,垢除自性现。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偈颂:行者当努力,切勿空悠悠;一息尚不来,轮回至何时。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偈颂:若见自心佛,即悟大乘法;虔恭求佛道,得法度群伦。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偈颂:佛性莫远求,只在汝心头;自心见本性,自悟证佛道。

  

【参请机缘第六】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徧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偈颂:明月非手指,因手见明月;佛理非文字,因字悟佛理。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烧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于是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偈颂:虽藏在村落,盛名早远播;招来恶党寻,隐身避难石。

  一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偈颂:念过心不执,念起能觉知;一切唯心造,离相即是佛。

  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偈颂:明心有智慧,见性乃禅定;定慧须双修,等持意清净。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

《《六祖坛经》偈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金刚经》要解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