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偈頌▪P5

  ..續本文上一頁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偈頌:過去念不善,皆被嫉妒染;我今誓願斷,永不讓它造。

  善知識!以上是爲無相忏悔。雲何名忏?雲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盡忏,永不複起,是名爲忏。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複作,是名爲悔。故稱忏悔。

  偈頌:忏則永不起,悔則不複作;如是能做到,即名無相忏。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複又生,何名忏悔?

  偈頌:無相無不相,理空事不空;若無信因果,怎能真忏悔。

  善知識!既忏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偈頌:煩惱成衆生,自度斷煩惱;學法當見性,誓願成佛道。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衆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

  偈頌:佛法雖無邊,衆生仍自度;並非佛不度,而是人不覺。

  善知識!心中衆生,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偈頌:度化心衆生,止惡除邪迷;無明盡散去,自性乃自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爲真度。

  偈頌:邪來正見度,愚迷智慧破;十惡成十善,是名爲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

  偈頌:煩惱本來空,妄想執著有;了知如夢幻,不斷自然除。

  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

  偈頌:萬法不離性,故須自見性;時時依正行,是名爲真學。

  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偈頌:行正離迷覺,不執般若生;真妄亦不實,言下佛道成。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叁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二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衆中尊。

  偈頌:歸心不依外,性具覺正淨;修福兼修慧,離欲衆所尊。

  從今日去,稱覺爲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叁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叁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偈頌:正覺無邪迷,清淨不染著;自性有叁寶,名曰佛法僧。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二足尊。

  偈頌:少欲能知足,自離財與色;布施種福田,離色般若生。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

  偈頌:心正念無邪,無邪無執愛;人我衆壽者,四相盡不著。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衆中尊。

  偈頌:六根觸六塵,不染便無勞;于境不取舍,心地自清淨。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叁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

  偈頌:昔佛今不在,自佛未遠離;外求叁歸戒,何不自歸依。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叁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偈頌:性有覺正淨,內調自心性;相有佛法僧,外敬人如佛。

  善知識!既歸依自叁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叁身自性佛,令汝等見叁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

  

  偈頌:色身即是假,叁身名爲真;借假來修真,真亦不可得。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叁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爲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叁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叁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叁身佛,此叁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偈頌:殿中叁如來,迷人心外求;性中叁身佛,智者心內見。

  何名清淨法身?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爲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

  偈頌:性中自清淨,只緣無明蓋;浮雲若散去,天清日常明。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偈頌:明事乃爲智,達理名爲慧;不明不達者,聞法除迷妄。

  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人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偈頌:自心歸自性,除迷即見性;心平行正道,通達無滯礙。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爲變化。思量惡事,化爲地獄;思量善事,化爲天堂。毒害化爲龍蛇,慈悲化爲菩薩;智慧化爲上界,愚癡化爲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偈頌:自性能多變,法界任遊走;善惡一念間,天地各有別。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于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

  偈頌:一燈除千暗,一智滅萬愚;去執叁世心,念念智圓明。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爲實性。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爲報身。

  偈頌:善惡性無二,果報卻不同;愚者造諸惡,智者兩不執。

  善知識!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

  偈頌:性具體相用,亦是叁身佛;法體變化相,起用爲報身。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叁身,即識自性佛。

  偈頌:一佛說叁佛,一性言叁身;自悟自修行,乃是真歸依。

  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偈頌:往昔造諸惡,皆因貪瞋癡;今向心中忏,勤修戒定慧。

  頌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偈頌:行善名修福,不執乃修道;有漏非無漏,福與道不同。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叁惡元來造。

  偈頌:無住行施供,福德無有邊;執善不斷惡,叁毒依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偈頌:作惡得惡果,行善乃善報;因果總不差,修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忏悔。

  偈頌:罪緣由心來,故向此中除;善惡性本空,永不造新殃。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偈頌:深達罪福相,一切畢竟空;往昔諸惡業,從今罪不生。

  學道常于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偈頌:常觀性清淨,萬法從此生;直至無上道,與佛同一般。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偈頌:佛傳一乘法,祖師授此心;普願大衆等,悟空性平等。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偈頌:清淨法身佛,人人本身是;離諸法相塵,垢除自性現。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

  偈頌:行者當努力,切勿空悠悠;一息尚不來,輪回至何時。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偈頌:若見自心佛,即悟大乘法;虔恭求佛道,得法度群倫。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裏,如常在吾邊;于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裏,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衆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偈頌:佛性莫遠求,只在汝心頭;自心見本性,自悟證佛道。

  

【參請機緣第六】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爲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爲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徧告裏中耆德雲: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晉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

  偈頌:明月非手指,因手見明月;佛理非文字,因字悟佛理。

  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余日,又爲惡黨尋逐。師乃遁于前山,被其縱火焚燒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于是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于二邑焉。

  偈頌:雖藏在村落,盛名早遠播;招來惡黨尋,隱身避難石。

  一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谕。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

  偈頌:念過心不執,念起能覺知;一切唯心造,離相即是佛。

  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偈頌:明心有智慧,見性乃禅定;定慧須雙修,等持意清淨。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

《《六祖壇經》偈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要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