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偈頌▪P4

  ..續本文上一頁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偈頌:人人可修行,不論缁白衣;心若能清淨,自性即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爲教授。師言:吾與大衆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發出家,于道何益?

  偈頌:理性無差別,事相善分別;想修當要行,見性與師同。

  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偈頌:心平真持戒,行直實修禅;智者能心行,圓具戒定慧。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偈頌:人成即佛成,不分親與疏;報恩孝父母,仁義愍衆生。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

  偈頌:謙讓能下心,尊卑自和睦;忍辱無所诤,衆人便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偈頌:鑽木久取火,精進定成就;人在紅塵裏,不染心自淨。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偈頌:不悟當求教,聞法虛心受;佛法是良藥,汝須親口服。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偈頌:知錯即改過,無過智慧生;護短不修正,非賢便是愚。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偈頌:諸惡雖不造,仍應衆善行;成道非修福,但須利衆生。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偈頌:佛在心中坐,何勞身外求;迷悟全由己,毋須向人尋。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偈頌:聞此無相頌,依教來奉行;心淨佛土淨,即是西方境。

  師複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衆人且散,吾歸曹溪。衆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偈頌:佛法甚難遇,聞法當珍惜;若要真修道,各自見己性。

  

【定慧一體第叁】

  師示衆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大衆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偈頌:定慧本不二,不二是佛法;性體本自定,妙用名爲慧。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

  偈頌:心定智慧生,開口妙善語;心亂無明起,胡言又亂語。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偈頌:無诤心平等,有诤心得失;修行自身事,莫與他人辯。

  善知識!一行叁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叁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執著。

  偈頌:一心勤修行,自然入叁昧;面對一切法,念念不執著。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叁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偈頌:若修坐不動,恰似無情物;對境心不起,猶如木頭人。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诃。

  偈頌:天生一切物,必然有所用;心若有所滯,豈能道通流。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衆。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偈頌:一盲引衆盲,執修不動起;心似活湧泉,豈是死水灘。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複如是。

  偈頌:心定如明燈,慧光破暗夜;燈在光亦在,燈亡火也亡。

  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偈頌:法本無高下,人卻有不同;空中無差別,姑且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偈頌:若要能見性,直參無一字;管它念相住,盡概不執著。

  于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爲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

  偈頌:諸法本來空,自性亦如是;念念無所住,不縛生其心。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于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爲體。

  偈頌:見相非實有,自然離諸相;能離諸法相,清淨心無著。

  善知識!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爲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爲宗。

  偈頌:遇境心清楚,只是不染境;事來心相應,事去不停留。

  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爲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爲宗。

  偈頌: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法本無可得,妄起有所獲。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偈頌:諸法無二相,故無塵勞心;念念見本性,即是真如用。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偈頌:若明諸法相,根即不染境;真性常自在,如如亦不動。

  

【教授坐禅第四】

  師示衆雲:善知識!何名坐禅?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

  偈頌:對境不著相,自見性不動;所有諸境界,一切無障礙。

  善知識!何名禅定?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爲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偈頌:離相心自淨,不亂心自定;性本淨且定,著境動則亂。

  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偈頌:離相心得定,是名爲禅定;念念當清淨,自然成佛道。

  然此門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偈頌:坐禅非定相,唯有不執著;不是不能動,而是心不動。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卻障道也。

  

  偈頌:口非身不動,與道相違背;守心執清淨,卻是障道因。

  

【傳香忏悔第五】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聽法,于是升座告衆曰:來!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爲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忏悔。衆胡跪。

  偈頌:自性生萬法,萬法從性起;念念淨其心,自度己成佛。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偈頌:不犯諸過錯,心中自無非;惡念不再起,是名爲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偈頌:睹善心不嫉,見惡心不瞋;順逆皆不著,不亂名定香。

  叁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偈頌:止惡修衆善,不執行善心;自心常觀照,見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偈頌:自心息諸緣,善惡皆放下;從今無所礙,自在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偈頌:放下並提起,不可守空寂;學法度群生,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熏,莫向外覓。

  偈頌:香從自心燃,內熏莫外覓;久修證菩提,如同然燈佛。

  今與汝等授無相忏悔,滅叁世罪,令得叁業清淨。

  偈頌:事忏爲有相,理忏名無相;叁世不可得,悟空業清淨。

  善知識!各隨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偈頌:往昔念不覺,皆因愚迷染;我今皆忏悔;永不讓它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诳染;從前所作惡業憍诳等罪,悉皆忏悔。願一時消滅,永不複起。

  偈頌:從前念不正,皆被憍诳染;我今決心改;永不讓它犯。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

《《六祖壇經》偈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要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