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八集▪P2

  ..续本文上一页要离言说相,第三个要离境界相。这个境界里面有细相,细是微尘,微细相;有大的相,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大的境界相。佛又非常慈悲,最后说不能著身相,这是教给我们,身心世界统统都不执著,这叫做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这是最精最要之义。

  【若不明此义,便非真解,如何能行。】

  你要不了解这个意思,你怎么能够受持般若 ?怎么能够修般若 行?般若 要离相,身心世界要离,空有两边要离。由此可知,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绝对不是讲把《金刚经》当作课诵,早晚念它一遍,我们就受持《金刚经》,不是这样,那就错了,完全错了。世尊在这一段经文里头,明白为我们开示,就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意思完全相同,马鸣菩萨教我们:不著名字相、不著言说相、不著心缘相。他讲了三个,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相,跟这段经文完全相同。而这段经文,把心缘相讲了三桩事情,就讲得更圆满了。外面境界,小而微尘,大而世界,再说到自己的身心,这统统都属於境界。境界是凡夫心所攀缘的,离心缘相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放下身心世界,就是这个意思。

  【虽勤苦学佛,必不能得大受用,甚至走入歧途而不自知。】

  这是讲你对於般若 没有真正的了解,不知道真正受持,受是学习,你不晓得怎么样是真正在学习,那你是决定得不到受用;不但得不到受用,还怕产生误会,走入歧途而不自知。这个误会、歧途里面,最大的是恶取空,所以走到断灭空去了,那就坏了,走到拨无因果,那个不得了,那变成魔。「反之,则一日千里,受用无尽。」反过来,就是你对於佛在经上讲的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的方法又能认真去做,你的进步一日千里,进步的境界可以说天天不一样。得什么样的受用?得无碍自在,得这个受用。像《心经》前面观世音菩萨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你得真实的受用,一切苦厄都没有了。

  【当知般若 ,是人人本具之智。】

  金刚般若 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从哪里来的?是我们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禅宗六祖惠能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金刚般若 波罗蜜也是本来具足的,无有一法不是本来具足的。虽然本来具足,可惜我们迷了,无始劫之前就迷了,以为没有;今天遇到世尊,世尊为我们一开示,我们觉悟了,这个原来我们自己有。有,当然可以证得,当然可以恢复。有而不能现前,原因在哪里?有障碍,这个障碍我们讲业障,你有业障,把你真心自性的般若 智慧障碍了,如果把业障消掉,你自性的德能就恢复,又现前了。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句:

  【即是清净心】

  般若 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 。我们想想前面,我们才念过不久,应该还能够记得。江味农居士跟我们说明,通途修行的方法,改变我们的观念,用止观的方法,那个方法叫智念,智慧。转烦恼成菩提,这是一般的方法,总而言之,都不出这个原则,把我们的妄念转成智念。净宗念佛的方法,它不是的,它把我们的妄念转成净念。他又说,净念比智念还要来得亲切。我们再看这几个字,你就更能体会,「般若 是人人本具之智」,那就是智念,就是清净心。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专修清净心就是净念,净念比智念还要来得亲切。亲在哪里,能不能体会得到?如果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由此可知,一般的法门是从智慧修清净心,净宗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它来得更亲切。心跟水一样,佛法里常常用水来比喻心。你看我们供佛,这个我跟大家讲过很多次,你们家里面有佛像,供养佛,没有香花不要紧,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代表心。水要清净,水要平,不起波浪,看到这个水就想到我的心清不清净,我的心平不平。供的水,不是给佛菩萨喝的,他不要喝,是给我们自己看的,常常提醒我们自己,用心要清净、要平等,就是时时刻刻想著,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那一杯水是这个意思,这是修行的关键。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面就结果,花代表六度,果是代表三乘果报,声闻、缘觉、菩萨、佛,代表这些,它都有意义的,不是供给佛菩萨看的、佛菩萨吃的,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譬如供灯,油灯、蜡烛,它表什么?表舍己为人。我们佛弟子觉悟,我要牺牲自己,要服务社会人群,能够舍己为人,是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它取这个意思,意思都好得很,可是现在很少人懂得。认为我这是供养佛菩萨,佛菩萨喜欢就保佑我,你说糟糕不糟糕?全都变成迷信。这么好的教育意义,都变成迷信,使社会上对佛教产生很深的误会,你说冤枉不冤枉?我们佛弟子不能不懂,人家要来问,我们说出给人家听,他就明了了;不但不误会,反过头来佩服。所以修清净心重要。

  【此清净心,住处无方所,用时无痕迹。】

  不清净的心,给诸位说,就有方所,为什么?他心里头著相,你住在哪里?我住在某路门牌多少号,他住在那个地方,你说他的心多小。清净心是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有丝毫分别执著,心就不清净。清净心是尽虚空遍法界,人家说你住在哪里?无所住,应无所住,佛教给我们的。有住就坏了,有住心量就小,无住这个心量才大,尽虚空遍法界那都是我的住处,哪有一个地方!住处无方所;起心动念就有方、就有所。用时无痕迹,我们凡夫用的时候有没有痕迹?有,阿赖耶里头落印象,那就是痕迹。佛与大菩萨起心动念没有痕迹,也就是说他阿赖耶里头不落印象,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所以佛菩萨用心像镜子一样。我们每天早晚都要照照镜子,佛菩萨用心跟镜子一样;我们凡夫用心,像照相机的底片一样,照一下,里面就有痕迹,他有个印象在,所以无始劫以来天天在照,心里头一塌糊涂。你晚上睡觉作梦,做些奇奇怪怪的梦,那是什么?那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乱七八糟。你就能够发现,佛讲得没错。圣人用心像镜子,不但照的时候清清楚楚,去了的时候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时候,何尝落痕迹!不但是去了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时候都不落痕迹,那才叫清净心。事情过去了,不再想它,那都不是清净,那哪里是清净;清净的时候,确确实实不落痕迹,那个心才自在。

  诸位真正心到清净心了,你的相貌永远不会变,你二十岁学佛,你过二百年还是二十岁。为什么?他心没有变。我们人为什么会衰老,相貌会变?那个念头在变。你有念头在,你用的是生灭心,清净心是不生灭心,生灭就是不清净。所以要晓得,清净、平等是不生不灭心。所以它没有方所,它没有痕迹;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这个心才叫清净。诸佛菩萨的相,我们没有看到佛菩萨很老的相,没有看到。我们画无量寿佛,把他画成一个老头子,那是人画的,无量寿佛不是那个相。你们去念念《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你看看阿弥陀佛有没有长胡子,没有!那是我们众生的虚妄分别,这个一定要晓得。

  【本是把不住、取不得的。所谓心月孤圆,光吞万象。】

  这两句是禅宗的话,来形容,形容真心本性,形容清净心。「把不住」就是六根缘不到,攀缘不到,言语达不到,所以言语道断;我们怎么想也想不到,所以心行处灭。「取不得」就是决定不能执著,决定不能分别,决定不能执著。禅宗用这两句话来形容,「心月孤圆」,后天是闰八月的中秋,心月就圆了,满月的月光非常亮,照遍了大地,万象就是森罗万象,都在月光明照之中;这就是:你的心清净,你的心平等,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的境界,都在你自己般若 智慧光明照耀之中,比这个意思。

  【《圆觉经》云: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障碍在哪里?你们想想,障碍就是分别执著。他说:我有觉,我觉悟了,我有照!其实他没觉也没照。说自己有觉有照,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有一年在洛杉矶讲经,洛杉矶佛教里面大概很多人都知道,说有五个年轻人开悟了,是密宗的仁波切给他授记的,给他做证明,这几个人开悟了。我正好在洛杉矶讲经,这五个人也要我给他授记,给他证明,说他开悟了。他们跑到我面前来,我说老实话,我不打妄语,我摇摇头,我说:你们没有开悟。他们很生气说:仁波切上师都说我开悟了,法师你怎么说我没有开悟?我就跟他说:我没有开悟,你来找我,你一定没开悟。自认为开悟,还贡高我慢;开悟的人,四相没有了,你看他那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贪瞋痴慢都表现在面前,那开悟了吗?那哪里是开悟的样子,简直被人骗了。所以说有觉有照,你有就错了,有就是分别,有就是执著,这就是障碍。有是障碍,那无呢?无又堕到无明里去了。你说无觉无照,还是障碍,堕在无明里去了。有无都不要,有无怎么不要?有无是一不是二,那就开悟了,只要把有无当作两桩事情,你怎么也悟不出来。宗门常讲「万法归一」,这句话的味道很长,什么时候你归到一,你的问题就解决,你就没事了。如果你还有二、三,那你慢慢来吧!时间还长远得很,归到一就没事了。我说这个话很容易,做起来那就真难!它真难,没法子,那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带业往生,靠得住;除此以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第二条路,一定要做到万法归一,你就归归看,你还行藏落二、三,那就完了。

  【佛说般若 ,本令人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

  佛说般若 这几句话,不是单指这一部经,如果你单指这一部经,你又落到二、三去了。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字字都是般若 ,他的目的是教我们依文字,佛当年在世依言教,依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要去做;观照就是做,你要真听话、真照做,然后你才能证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己才能够证实。宇宙人生真相就是前面所讲的性相圆融、无碍自在,那是真相。说到这个地方,诸位必须要晓得,唯佛…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