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8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一面,第四行,从小注十四段看起:
【但用此功,防堕偏空。故须圆融,性相圆融,无碍自在。言是名而言非者,是明幻有不离真空,相非性而不融。故虽不坏相,亦不可著相。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性非相不彰。故虽不著相,亦不应坏相。而后乃为无碍而圆融。】
我们看这一段,这个文字虽然不多,把性相、理事这些真相,都为我们描绘出来。我们在生活当中,修持就是生活,如果说修持跟生活没有关系,生活不是修持,那就错了,用功也是在生活当中。生活能够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就是好境界,就是佛菩萨的境界;如果与事实真相相违,那就是六道凡夫的境界;由此可知,与事实真相相应不相应关系最大。世尊在本经上教我们用功,是两边不著,空有两边不著。
但用此功,像前面跟我们讲的大前提、大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防堕偏空,如果无住而不生心,那就落空,与事实真相还是相违背。凡夫著有,这是堕落在欲界、色界;欲界、色界都是有。如果凡夫著空,有不执著了,有放下了,执著空了;四禅的无想天是著空,再往上面去,无色界的四空天也是著空。由此可知,著有、著空都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这就是佛在经上,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劝导我们,要空有两边都不著,这样才能够超越六道,这样的见解圆融了,这样的行持也圆融了,不偏於一边。
「性相圆融」,性是体、是空;相是有。体性一定会现相,体性要不现相,这个体性就没有作用,有体一定现相,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因此,相不能灭,相不能断,十法界依正庄严只是相在转变。诸位要知道,相会变不会灭,正因为这个相会变,所以佛教我们生心;我们生善心,相就变得好、变得庄严。道理在此地,为什么教我们要生心。性相圆融,那就自在了。《华严经》上说,佛与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大菩萨,都是见了性的菩萨,用此地的话来说,都是性相圆融的菩萨;性相不圆融不能见性,圆融就见性,见性就圆融。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一心不乱,性相圆融就是理一心不乱;证得理一心不乱,一定是性相圆融,名字说的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没有丝毫的差别,你就入无障碍的法界。无碍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跟我们讲四种无碍: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叫做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叫做无障碍的境界,这就得大自在。我们念《心经》,大概《心经》每一位同修都念过,而且都念得很熟,《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自在!观就自在。观怎么样?无障碍。如果我们不会作观,那就有障碍。如何作观,我们在这个会里面也讲得很多,所谓作观是转变观念,把我们从前那些错误的观念、旧观念,依照佛的开导,依照佛的指示,把它转过来,观就是这个意思。要转凡夫的观念为佛菩萨的观念,这就对了,要跟佛菩萨的看法一样。
所以在这个经文里面,「言是名而言非者」,即非、是名,这样的字样在《金刚经》里面看到很多很多句,前面也曾经介绍过,这种字样里面含义很深。说「是名」是从相上说的,说「即非」是从性上说的;佛为什么用这个说法?处处显示性相圆融,无碍自在,句子是显示这个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广。说是名又说非,这是说明「幻有不离真空」;「是名」是有,有是幻有。我们凡夫必须要等待事情过去之后,才知道假的,梦一场,那个觉太迟了。真正要觉悟的是现在,现在是不是作梦,是作梦一场,现在不住。我们这个经后面,佛讲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的意思是说什么?就是末后那个偈子「梦幻泡影」,实实在在是如此。过去是作梦,昨天是不是梦?想一想,昨天是梦。到讲堂来之前是不是梦?过去了,过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在过去当中你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不但环境里面那些东西你一样得不到,身体都得不到。现代科学家很聪明,知道我们身体细胞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生了,代替了。我们从大门口进来的时候,在这里待了两个小时出去,进来我这个身体跟出去我这个身体不一样,你知道吗?这个科学家晓得,为什么?里面细胞换了不少,不是原来那个样子,换了很多。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人身体细胞整个换掉是七年,七年全部都换掉了,一个旧的都没有,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化。七年变一个新的身体,你每隔七年是不是会更年轻一点?这个要注意,就好像一个老房子一样,房子坏要换材料;聪明人怎么样?换新的,你的房子永远常新,笨的人换旧的,愈换愈糟糕,你们懂这个意思吗?你如果不是一年比一年健康,一年比一年容光焕发,你换的材料全是换旧的,你没有换新的;你如果换新的,一年比一年年轻,相貌一年比一年好,换新的,不要换旧的。懂得佛法的人就会,不懂佛法的人,都找旧东西、找便宜的东西,那就搞错了。这是说明幻有不离真空。佛法学了是真管用,绝对不是说学了没有用处,马上就用得上。
「相非性而不融」。如何性相圆融?圆融这个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实在讲多说几次也不妨碍。为什么?你没有圆融过来。一就融了,二就不融。性是性,相是相,那就没有办法圆融;什么时候你觉悟了,性跟相是一不是二,就融了。像《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讲性,色是讲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是一不是二,那就融了,真的融了。我们今天不是如此,性不是相,相不是性,空不是有,有不是空,怎么都融不起来。世尊在《金刚经》上,苦口婆心告诉我们事实真相,真相是圆融的,真相是不二的。《金刚经》我们念得很熟,但是就是圆不过来,还是把它看作两桩事情。幻有为什么不离真空?它是一桩事情,它怎么离?空有是一。因为幻相的体是真空,所以性相就圆融,这是讲相非性不融。如果它体要不是真空,那每一个相都不能相融,怎么可能到事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华严》最高的境界;理事无碍是性跟相相融,事事无碍是相跟相相融,那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相跟相为什么能够相融?因为相之体都是性,同一个自性,所以相跟相也能相融。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诸佛菩萨,身土交融,特别是在《华严》里面所看到的。一毛孔,毛孔是正报,一毛孔汗毛孔很细,里面能容大千世界,毛孔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它怎么相融法?因为性相融。这是《华严》上讲的事事无碍境界,实在说不只芥子纳须弥,那是小事;毛孔含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这个才真正不可思议,道理就是因为同一个自性,性相同,所以事事无碍,这是得究竟圆满的自在。因为事实真相如此,所以相不能坏,虽不能坏,不能著。为什么不能著?它体是空的,体是空寂的,相是幻有。相不能坏,就是因为相不会灭,只会变不会灭。所以相不能坏,也不能著。
「言非又言是名,是明真空不妨幻有。」真空是性,真性不碍现相。这两句,幻有不离真空、真空不妨幻有,世尊在楞严会上讲得很多,用了很长的经文,说得非常详细,值得我们作参考。「性非相不彰」,彰就是很明显、显著。性是空的,如果它不现相,性在哪里我们不知道;因为它现相,我们就发现了,原来性在这个地方。这一桩事情,如果我们很难体会,我们可以举个比喻来说。大家都会作梦,梦中的境界,刚刚梦醒的时候还很清楚,还都能记得。梦从哪里来的?是我们的意识心变现的,现在人都知道,这是我们下意识变现出来的。没有作梦的时候,意识心在哪里?找不到。一现相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其实不作梦的时候也现相,什么时候现相?打妄想就现相。是因为你太粗心了,你没有留意,打妄想就现相。你想一个人,一个人的相,想一桩事情,有一桩事情的相。真正有功夫的人,你跟他面对面坐著,你心里在打什么妄想,他都知道。他怎么知道?因为那个相出来了,他看到了;他看到你在那里妄想,现那个相。所以妄想有相。我们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前面跟诸位说过,这是阿赖耶识的本质相分。我们感官里面的现相,是带质境的相,稍稍学一点唯识的会懂得,那是带质境的相;外面的境界相是本质相分,都是幻化的。本质相分就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起心动念对於一切的感觉的世界,是第六意识、第七识跟五十一心所相应的相分,心心所都有四分,都有相分,这个说起来非常微细,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属於心理学。所以性必须现相,这个性才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故虽不著相,亦不应坏相」。性是空的,不应执著,它能现相,因此也不必把这些相破坏。实在讲,不可能破坏的,没有法子破坏的,这个一定要知道。「而后乃为无碍而圆融」,要紧的是要彻底明了事实真相,彻底明了、明白了,我们生活当中就会非常自在,完全与真性相应。我们佛门里有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即性」,修是什么?我刚才讲了,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真心自性完全相应,这就是称性起修,这就是全修即性,那个多自在!这就是转凡夫的生活,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就在那个转,经上跟我们讲的作观,作观就是转。再看底下这一段文:
【以上是不坏假名,会归性体。】
六十四到六十九节,这一段所讲的就是六十四到六十九节最精最要之义。六十四段讲什么?我们要把它记住,经文是:「须菩提,佛说般若 波罗蜜,则非般若 波罗蜜。」六十五段所讲的:「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换句话说,前面的经文教我们怎样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三桩事情,你才是真正圆满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第一个要离名字相,第二个…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