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经》的好处,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书,也不去理会它,现在看看忽然看到这个经这么好,这就是现前的意思,不是新得到的,原本就有,原本就现前,现前不认识,现在豁然认识它,是这么个意思。

  【与前生清净心意思相同。始觉也,无以名之,假名曰生耳。】

  可见得佛说法,句句也都是方便法,不得已立这么一个名词。要晓得所有名词都是假立的,都无实义,都是假立的,佛用这个方法诱导我们明心见性,用意在此地。「始觉」这个名词在大乘经上很多,常常会看见。佛跟我们讲「三觉」,这是另外一个说法。「本觉、始觉、究竟觉」,这也叫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叫三觉。自觉、觉他、觉满,是对功夫上说的,偏重在慈悲上,自觉是慈悲,对自己慈悲,觉他是对众生的慈悲。而始觉跟本觉,也是在功夫上说的,完全是讲功夫的增长。始觉,是天天在始觉,每天觉的不同,就是开始觉悟。我们读这个经,每天读、每天觉得有新的意思,这一点新的意思,今天才觉悟到,昨天念没见到,今天才见到,那今天始觉;明天再读,又有新意思出来了,又是始觉。由此可知,菩萨一直证到等觉位,破最后一品无明,还是始觉,他那一天才觉悟的;觉悟之后,这才证得圆满菩提。所以始觉不是讲最初的那一天,不是的,天天都是始觉,年年都在始觉。菩萨五十一个位次,没有始觉他就停止了,就不能进步,天天在开始觉悟。这是修行功夫得力的一个名词,跟「生实相」、跟「现前」的意思完全相同。

  【信心清净,便是实相现前。因其信成就,便心清净。】

  这四个字,如果要把它以很平常的心态去看,那你看不出它的门道。这四个字,跟我们修行的关系非常非常大。我们的功夫不得力,念佛不得力,研究经教不得力,生活上有烦恼,工作里面不能称心如意,你要问那个原因在哪里?最正确的答案,就是这四个字。你信心不清净,所以你才得这些不如意;如果你信心清净,不但念佛功夫得力,研教得力,生活很快乐,工作很愉快,样样都得受用,这一句关系多大!如果说大乘经里面,字字句句与我们生活没有关系,那我们学它干什么?如果没有关系,佛不会说闲话、废话,我们凡夫会说废话,佛经里头没有废话。必须知道世尊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是很短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要能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能令一切众生个个得利益,四十九年是很短的时间,哪有时间说废话,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必须要知道。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信心。学佛,念佛没有信心往生,问你往生西方净土有把握吗?没有把握,没信心。你来学这部经,这部经真的通达了吗?摇摇头,都是没有信心。问你生活过得好吗?工作愉快吗?都摇摇头,都没有信心。这个日子过得太苦了!

  一般人真的信心没法子建立,信心要从哪里建立?要不遇到佛法,那就难了,太难太难了;遇到佛法,遇到了不懂也是枉然!《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世尊的开示就很好,那个经是小乘经,很要紧!我以后找一个人来给你们讲一讲。这个经一开端,阿难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学佛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到底是吉还是凶?吉就是好,凶就是不好。我们学佛到底好不好?佛就跟他说明,学佛第一个条件要遇到明师,要跟明师受戒。明不是名气大,不是名誉那个名,是光明的明,音相同,字不相同,意思也不相同。名气大不见得管用。真正有修行,当然有证果的,那个没有话说,没有证果的,真正有修行的人,要遇到这样的老师。受是接受,戒是教诫,要接受好老师的教诫,这是第一个条件。所以没有真正善知识来帮助你,遇到经典不懂,没有法子。《华严经》、《大智度论》上都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没有办法解释佛经,你想想为什么没有方法懂得佛经?佛经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世间聪明智慧绝顶的人,他没有离相。没有离相,他的信心还是不清净,他的实相没有现前,他怎么能说出佛的境界,道理在此地。佛不是瞧不起世间这些聪明人,不是的,其中有个道理在。

  我们建立信心,净宗的经论好,大乘了义经典好,像《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都是属於一乘圆教。从这些大经上建立清净信心,确确实实容易,直捷稳当。尤其是《金刚般若 》,文字少,简单扼要,一丝毫委曲婉转都没有,句句话都是直截了当。可是我们要信得过才行!信就不执著,执著就不信。我信了,信了还是分别执著,那就错了,有分别执著就不信。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就信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习,练习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与大众接触的时候,随顺众生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执著而执著。自己有没有执著?确实没有执著。有没有分别?确实没有分别。因为你们分别,我跟你们分别;你们执著,我跟你们执著,这就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随喜里面成就。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执著是功德;随喜,要能够随著一切众生。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你说好,我也好,你说不好,我也说不好,我心里头没有好不好,是因为你有好不好,我随顺你的好不好。心里面真的有个好与不好,那就坏了,那就错了,那就不是修金刚般若 ,就不是佛弟子。因其信成就,便心清净。可见得信成就的标准,要心清净,信才成就。心不清净,没有信心。

  【而清净心也,实相也,皆是本性。此显生即无生义。】

  这个意思很明显,讲清净心、讲实相、讲信成就,统统都是说的本性,都是性德圆满的流露。要晓得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前面意思说出来了。

  【所谓证得,亦是假名。实无所证,无所得也。】

  《般若 心经》后面给我们说了真话,「无智亦无得」,这是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 经最后的结论,二十二年最后讲;这个话不能在开端讲,一开端讲「无智亦无得」,人都跑光了,是无智无得还来学什么?我什么也不要来学了。他不晓得无智是圆满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你心里头有个有智,就错了。实实在在说,佛说法也真难为他,真不容易!佛说了个无智,你要执著无智,那你又错了。佛说个无得,你也执著真的无得,你又错了。智跟无智,心里头不可以有,统统要离开,那才叫无智。他那个无的意思,无有智、无无智,是这个意思,那个智里面就是有智、无智。得也是这个意思,无有得、无无得,两边都离掉,那真的叫无。我们一般粗心大意,看的是依文解义,看到无智,大概就是无,有无之无;看到无得,大概真的没有得了。这样解释法,三世佛听到都流眼泪、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错了。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清净心圆满显露,清净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统统现前了。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是清净心里头本来具足的,所以说无智无得。智慧是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得来的,万德万能本来具足的,也不是从外得来的。

  我们看《无量寿经》,看《观无量寿佛经》,世尊跟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看《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你要跟《心经》看起来,这个不对!《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这是大智慧,那大福报都现前了;《心经》讲的无智无得,就是那个境界。我们凡夫迷在执著上,佛说一切法没有别的,破我们执著而已;佛说你只要不执著,这个境界就是你的,就现前了。这个境界为什么你得不到?就是因为你执著,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执著,所以你自己真如本性里本有的境界不能现前,这是《出现品》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般若 是直截了当破妄想执著的,千万不要以为佛讲信解行证,还以为真的有个证,你要执著这个证,你永远不能证。许多念佛的同修看到我的时候,来跟我说:法师,我念佛念了不少年,一心不乱得不到。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这一辈子别想了,你永远得不到。他说:为什么?因为你心里头念阿弥陀佛,还有个一心不乱夹杂在里头,你那个心怎么会清净?那要怎么办?一心不乱根本就不想它,根本就不理会它,自自然然就得到了。很多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他有这么一个念头在,就是有贪心,他要贪得我赶快得一心不乱;有贪心就是傲慢心,「我得一心,你的功夫不如我,我比你高。」贪瞋痴慢统统都起来,那怎么能成就!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

  怎样得到?什么都不想,老实念就得到,自自然然就得到。真正念佛人得一心不乱的,那些乡下老太婆很多。她不认识字,她也不懂教理,你问她什么都不晓得,她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她得一心不乱,她不告诉你,「我得一心不乱」,她没有这个念头,她真得一心了。所以她往生好自在,她真得一心。最可怜的就是我们这一般知识分子,书念得愈多就愈糟糕,念的是满脑袋的胡思乱想。世间人好羡慕,书念得多;佛一看,愈多愈糟糕,经看多了都糟糕,愈看多愈糟糕。所以讲席里头我也说过,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藏,那叫迷宫。自古以来多少这些大德们,出家、在家,研究教的,入了这个迷宫,能够走出来的人不多,都迷在里头,死在教下,很可怜!临死还执著,这没法子。临死都不肯念佛,这有什么办法!他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要晓得,佛这些话都是些假名;确有其事,但是你决定不能执著。

  实无所证,无所得也。反过来看,确有所证,确有所得。得跟无得是一,得就是无得,无得就是得;证就是无证,无证就是证,那你真的证得了,佛叫我们体会这个意思。你执著有证有得,你落在有这一边,你要是说无证无得,你落在无那一边。《金刚经》教给我们,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法相、非法相两边都不取,那就叫「实无所证,实无所得」。所以这个地方的「实无所证,实无所得」,是两边都不执著,要懂这个意思。这是佛经难的地方,所以说「佛法无人…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