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一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四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41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八面,第一行:

  【观慧,即是奉持金刚般若 ,离名字言说,不著一切微细广大境界,并希望胜果亦复不著。】

  这些话都是行门重要的原则。教下所说的修观、作观;「观」就是把我们的观念修正过来;说「修」,当然是对错误的观念、错误的看法、想法,依照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以这个为依据,修正我们的观念。在这个地方,就是指奉持金刚般若 ,正是尊者请示名题的要义,最重要的意思。

  奉持金刚般若 要怎么做法?就是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这个境界里面小而微尘、大而世界,讲到微细广大的境界。并希望胜果的相也不执著,胜果就是前面举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几句所说的是我们佛门当中常讲的,放下身心世界。胜果就是身心,前面讲的是世界,境界是世界,放下身心世界,一丝毫的执著都没有,这样的心才清净;就如经上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念佛最要紧的就是讲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无量寿经》上经题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清净平等觉,唯有修清净平等觉,才能得到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才得到。庄严就是真善美,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间人讲真善美,有名无实。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觉正净,有觉正净才能得到实在的真善美。学般若 也不例外,《无量寿经》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是一乘圆顿大法,《金刚般若 》亦复如是。他修学的原则果然相同,没有例外,他要求的也是信心清净。一切都不著才清净,稍稍有一点分别执著,心就不清净。不但身心世界要放下,前面讲的离名字、言说,那是连佛法也要放下。此地的名字是般若 即非般若 。由此可知,这一句所讲的,就是佛在本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法、佛法总不能够染著,染著就错了。

  【但蓦直如法行去,一念不起,果能断得一分虚妄相想,清净心便现一分。便是证得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转凡成圣矣。】

  果然是圆教,大乘圆教,只要我们依照《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这个纲领,你就一直如法去做。所谓如法,就是心里面不能有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著。事要不要?事要,历事炼心。修行在哪里修?就在事上修,在生活上修,在工作上修,在处事待人接物上修,离开这个境界到哪里修去?没地方修了。忍辱波罗蜜到哪里修?一些不如意的境界现前,那就是我们修忍辱波罗蜜的地方。忍辱仙人要不遇到歌利王,他的忍辱波罗蜜不能圆满,所以歌利王对忍辱仙人来讲是大善知识。我们今天遇到不如意的事,遇到不喜欢的人,心里面就现不高兴,你还修什么忍辱波罗蜜!修行,就是要对著境界来练清净心。顺境,不生贪恋之心,没有贪爱;逆境,没有瞋恚之心,你的波罗蜜就圆满,忍辱就圆满。顺境里面生欢喜心也完了,那是不能忍,这个忍辱并不是说逆境现前、烦恼现前叫你忍;顺境也要忍,顺境不可以生欢喜心。所以许许多多人不知道,以为顺境里头好,顺境里头最容易淘汰人,逆境当中还有不少激发他的道心,他还能成就,顺境里面成就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一享福就完了,就受不了。

  小乘修忍辱多半在逆境当中修,修苦行。大乘修忍辱在顺境里面修,如果诸位看经稍微留意一点,你就能够发现。迦叶尊者,头陀第一,苦行!一切逆境当中修。须菩提尊者也在逆境当中修,须菩提叫空生,他出生的时候,家里面一些金银七宝完全没有了,空掉了,空生!这是表小乘境界。大乘境界,《华严经》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一出生,家里面、院子里面花草都是七宝的,他代表顺境。在顺境里面,富贵里面,不起一丝毫贪恋之心,心里若无其事,那叫真成功、真正成就。所以修行,一切境界都是我们修学的场所。哪一个境界好?没有好坏,一切境界都一样,一定要随顺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随顺现前的工作环境。《普贤行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这样成就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修行人、用功的人,是用在心地;生活跟工作没有改变,还跟平常一样,做得比平常更积极、更热心、更勤快,这是表现在外面的,里面的若无其事。江居士的讲义里面,这四个字用得很好,「若无其事」,你心里才干净,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要知道放在心上就错了,不可以放在心上。这样子一天到晚一念不起,这个念叫妄念,一个妄念都不起,这样才能断妄想。妄念不起,就是妄想没有了;妄想没有了,清净心就现前。不是说妄想统统没有了,清净心才现前,不是的;妄想少一分,清净心就现一分,妄想少两分,清净心就现两分。要是真正用功的人,大概三个月的时间,自己就能够发现、就能够觉察,觉察什么?妄想少、烦恼轻、智慧长,那个清净心就是智慧,智慧长。从前过日子、工作,好像糊里糊涂的,现在好像清爽了,跟从前不一样,这个境界就转了。不需要问别人,只要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做,就行了。

  这个地方有一句话很好,但蓦直如法行去,蓦直就是:你就一直这样做,你不要怀疑,一直这样做下去,你的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好。换句话说,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环境,一定一年比一年好,不能怀疑,不必要去问别人,也不必要去换另外的法门。听人家说参禅好,你就参禅,人家学密好,你就去灌顶,那就坏了。你得到一点小小的境界,到处去请教别人,请别人来给你印证,那你就完了,这个世间骗人的事情太多,说真话的人很少,说假话、骗人的很多,你免不了会上当。佛在经上讲的话你都不听,你要听人的话,不就糟糕!世尊苦口婆心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人说的话要是跟经相应,我们就可以听。经是证明,他讲的经上有,我们可以听他的,经上没有,不能听他的。这里面还有一桩事情,必须要注意到的,佛说的经很多,佛的讲法很多,不是一个讲法。为什么佛有种种说法?因为对机不同;也就是佛说法的对象不一样,什么样的根机,给他说什么样的法。因此我们学佛法,在一切经里面,我们选择一种,就以这一种为标准,那就没有错了,别人说另外一个说法,他也有经典作根据,我是这个根据,我不是你的根据,我们这样才成就,才不会被境界所转,才不会被人迷惑。我们修净土的,净土根本经典是三经一论,后面祖师大德加两种,不错!也可以依。换句话说,顶多五经一论,我们要以这个标准。《金刚经》上所说的,我跟大家所讲的,如果与净土五经相违背,我们不能依靠它。我们看《金刚经》,字字句句跟《无量寿经》、《弥陀经》都相应,它可以帮助我们,帮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这个地方讲的,要离名字、离言说、离境界,离果报的相,才能够得清净心。《弥陀经》上要求我们要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怎么修?放下一切,清净心就得了。这就是金刚般若 帮了我们,劝我们放下,劝我们得一心不乱。

  「清净心现一分」,这个地方讲的一分,标准很高。不是我刚才讲的标准,我刚才讲的这个标准很低,我们马上就可以得到,就能得到这个效用。此地的标准是破一品无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破一分无明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那就是法身大士。《金刚经》的标准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是大乘,它不是小乘,是圆教的大乘,还不是别教。圆教大乘最低的位次就是初住菩萨,马鸣菩萨的《起信论》,那个境界也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所以他教导我们,教我们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跟《金刚经》的奉持完全相同,所以它的境界也相同,这是真正转凡成圣。这里凡圣的标准也很清楚,没有证法身之前都是凡夫;证得法身之后,这才叫圣人。我们用别教的教义来说,别教的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都没有见性。别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初地菩萨,地上菩萨就称圣,三贤十圣,别教登地的菩萨。别教初地,等於圆教初住,这才叫做超凡入圣,超凡入圣的标准在此地。

  【实相,是性体之别名。】

  就是我们讲的真如本性。

  【性是本具,无生不生。】

  真心本性是一。一,哪来的生不生?说一个生,生的对面就是不生;生跟不生是二法,不是一法。落在二法里面就是凡夫,就不是圣人,这个道理要明了、要记住。一切修学大乘,我们的目标都在此地。如何能够会相归性,性就是一,相是森罗万象,很多!怎么样能够把这多归成一,一就是性,心性。会相归性就是在相上见到性,只要不著相,相原来就是性。换句话说,只要你一切都不分别、不执著,哪一法不是真性,哪一法不是实相?由此可知,我们在相上见不到性,就是因为你著相。执著法相、分别法相,错在这个地方。从性上讲,没有生,没有不生,生、不生说不上。生与不生说不上,所有一切相对待的都说不上,这才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凡是说得出的,都是对待的,都是相对的。离开相对的,怎么个说法?不但不能说,都不能想,你一想,想的对面有个无想,它就是相对的法;想与无想都没有,这才能见到性,这样才能见到实相。

  【今言生者,现前之义。】

  佛在此地讲生实相,实相哪里有生与不生;实相没有生与不生,为什么会说了一个生?实相确确实实没有生与不生,可是以前你没有能觉察,实相是在面前,你没有看出来,你没有能体会到。原因在哪里?因为你有分别执著。现在你把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实相豁然看清楚了,这个意思就叫做生。所以这个生还是不生,并不是真的有个实相生出来,所以这个生跟从前那个不生,是一不是二。现前的意思,以前没现前,不是没现前,还是摆在面前,以前不认识,现在才认识,就是这么回事,这么个意思。譬如这一本《金刚经》,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很久就看到《金刚经》,可是《金刚经》里讲什么?不懂,不晓得《金刚…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