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果报应,让他知道断恶修善。不但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也要改善社会的生活环境,这就是自行化他。所以江居士在此地教给我们,不如发起大悲大愿,我们要这样做法。修福持戒,修福就是断恶修善,利益众生;持戒就是依教奉行,认真的修学。而在行门里面,一定要选择净宗,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是亲近释迦牟尼佛、亲近阿弥陀佛这两位大善知识。释迦教导我们念佛,劝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肯念佛,发愿求生,这是世尊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才不辜负他;阿弥陀佛在西方接引我们,一个是保送,一个那边欢迎,这不是决定去了吗?
【一面以此经义理,观照自心。】
读经重要。所以我们劝人直接读净土三经,如果有能力我们劝他念净土五经一论,专门读净宗的经典,《金刚经》是附带的。我们这次再讲《金刚经》,意思前面都说明过了,是因为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没有看破、没有放下。重新把《金刚经》拿来温习一遍,《金刚经》里世尊教我们看破、放下,然后你就会老实念佛了。所以我们用这部经来助修,来帮助我们。经不必读太多,有这几部,我们这一生就够用,足够了;多了,反而搞杂、反而搞乱。所以这个经是「观照自心,遣其凡情」,遣就是舍弃,把我们的凡情、执著、妄想、分别,统统舍掉。
【一面恳切持名,求与众生同生净土,满菩提愿。】
不但我们自己要求往生,往生的心要恳切;至诚恳切,执持名号就有感应。而且感应非常的快速,感应不必问别人,自己很明显的可以体会得到。往生西方不难,真的想去就去,什么时候想去都去得成,这一点都不假。还有寿命可以不要,现前就可以走,都是事实。我们在《往生传》里面,最早看到的,寿命不要了,马上就走,宋朝莹珂法师,《净土圣贤录》里面有他的传。这个人虽然是出了家,但是不守清规,是个破戒的出家人,他自己晓得,因为他相信因果;相信因果为什么还要破戒作恶?习气很重,我们现在讲是禁不起诱惑,一看到外面境界,他就乱了,禁不起诱惑。还好他相信因果,想想自己所作所为,将来一定会堕阿鼻地狱,想到堕地狱就害怕、恐怖;就问他的同学、同参道友们,有没有方法救我,我知道我将来会堕落,会下地狱。同学们就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送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往生传》,每看一篇他都非常感动,看到别人念佛都到极乐世界,都去见佛,愈看自己愈感觉到惭愧。《往生传》念完之后,他发了一个狠心,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一心念佛,求阿弥陀佛;他也不睡觉、也不吃饭、也不喝水,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念了三天三夜,真的真诚所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以后,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给阿弥陀佛说:不行!我的劣根性太重,再有十年,我禁不起诱惑,不晓得造多少罪业,我那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要跟你走。阿弥陀佛也很欢喜,就答应他,他说:好吧!三天以后,我来接你好不好?他说:行!三天。三天以后他往生了,念佛往生,他也没害病,在佛堂里念佛走的。念佛的时候求大众,他告诉大众:我三天以后要往生了。没有一个人相信:这坏和尚不干好事的,关起门念三天佛,门一打开说三天以后他要往生,没有一个人相信。不过时间很短,大家看,看你三天以后,你往生不往生?大家看他。到了第三天,他洗了澡换了衣服,在课诵的时候要求大众念佛送他。大家说:好!我们看你走不走。结果念没有多久,他就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来接引我了。向大家告假,就走了。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纵然长寿可以不要,随时可以走得了;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去,你对於这个世间还有没有留恋,这个世间还不错!不肯去那就没办法。所以要肯去随时都去得了,这是古代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榜样。
最近在新加坡也有这个例子,苏居士星期天会讲给你们听,就在眼前。可见得真的一切放下,寿命也不要了,也放下了,阿弥陀佛就来了。你今天念佛,阿弥陀佛为什么不来?来了也没有用,来了,「阿弥陀佛我不想去,我还留恋这个地方!」那他何必要来?所以阿弥陀佛不来,是你没有诚心,你嘴巴里想往生极乐世界,心里头留恋这个世间,不想去,阿弥陀佛很清楚,他不来。恳切,不但自己求生,还要带所有一切苦难的众生,同生极乐国。我们每天回向偈,末后一句「同生极乐国」,那个愿要真实,不管我们做得到、做不到,心真实、愿真实,我们跟所有的众生结了缘,结了法缘
【现世修行,无逾此法。】
现世就是现代,在这个世间修行,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够超过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一段文我在括弧里面特别记下来:「此是江味农居士一生修持的心得。」在这个地方,他用这个来供养我们大家,这几句话要牢牢的记住,唯有一门深入,老实念佛,我们才有救,决定不贪图世间的福报。
唐朝庞蕴居士表演给我们看的,「好事不如无事」。那是他家里头现成的金银财宝,统统丢到水里面去;别人问他,你既然不要,为什么不拿这个来做好事,来救济社会做慈善事业?他就留这句话给世间,「好事不如无事」,这句话是真理、是名言。大家都能相信、都能信守,给诸位说,天下太平。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乱?好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想做好事。甲做的好事乙不服气,乙做的好事丙不服气,不服气怎么样?打了,所以好事就变成乱事。从前李老师跟我们上课,那个时候台湾表扬好人好事,地方上推选好人表扬。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好人好事」,然后又回过身去,把第二个好字那个角上划一个圈,划一个圈就是念破音字,念ㄏㄠˋ,好人好事;好事就是多事,反而把社会搞乱掉了,所以说不如无事。
真正做好事是什么?缘成熟了,送到你面前,这个不能不做,这是我们应当做的,没有这个缘分,决定不要去找,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永远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是真正幸福、真正享受,你这一生自在安乐。别人都修福,我没有修福,我不是没福报了吗?你的福报超过他。怎么超过他?我不是不修福,是没有缘,可见得修福的那个心是圆满的,那就是圆满功德。佛在楞严会上所讲的,「发意圆成,圆满功德」,那个心一发,功德就圆满了,哪里要做事!事情来了,事做了才圆满;事情不来,心一发就圆满。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但是没有缘,可见得他福报是圆满的。这些大乘深经里面所讲的甚深之理,我们要明了、要清楚,然后自己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决定不能造恶,不要以为在佛门里做些好事,未必真的是好事,未必是圆满的好事,未必是清净的好事。你必须要面面观察,而且还要防范,现在是好事,将来会变质,一变就不是好事了。变质之后,你要不要背因果责任?这不能不知道。经论之中,古圣先贤的教诲,义理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自然就得受用。再看底下这一节:
【般若 非离余五度而别有,五度皆是行门。可见般若 虽明空义,而空义不能离实行。则般若 之绝非偏空明矣。】
般若 是理,前面五样是事。事离不开理,理离不开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把理事分成两边那就错了。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是没有,这些人修行就是所谓的盲修瞎炼,盲修瞎炼如何能成就!这一段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布施里面要有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刚才说了,不但得不到福,反而造了罪业。持戒里面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单单持戒,自己一生冤枉受了好多苦。持戒很辛苦,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里面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虽然苦,戒律很严,里面有乐,真的乐在里面。没有智慧,硬要这样做法,强迫自己这样做法,那个很苦,那个里头没有乐,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像忍辱,忍辱有智慧,忍化解成为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只是勉强压在那个地方,那样的忍受,一般人讲忍受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会爆炸。有智慧在里面,忍就化解,那才真正得受用。精进、禅定都要有智慧在其中,离开智慧不行。所以佛法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前面讲过多次,学佛就是要把我们轮回心,把它转变成佛心;烦恼痛苦的生活,把它转变成高度智慧幸福的生活。这才叫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真的乐,不是假的。所以这样我们的佛就没有白学,学得有意义、有价值。由此可知,般若 虽然讲空,不是空无;偏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不是这个意思。
【五度离般若 ,不为波罗蜜,即不能到彼岸。】
这一句也非常清楚明白,但是它的意思很深很广。五度,实在讲展开来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诸位要懂这个意思;不懂这个意思,你不了解佛经的意思。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归纳成这五条、五大类,所以这五条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我们一天从早起到晚上睡觉,一年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一生从我们出生那一天到我们报终的那个时辰,全部的生活行为,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五大类,你这么看就正确。不能离开智慧,离开智慧就不叫波罗蜜。波罗蜜什么意思?圆满。离开了智慧,你的生活不圆满,不圆满也就是不美满,这是讲我们现实的,你不美满。第二是不能到彼岸,不能到彼岸就是不能够了生死脱轮回。必须要知道,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要靠智慧。智慧从哪里表现?智慧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生活里面,点点滴滴都是高度智慧,那你就超越三界了。五度的广义前面说过,这个地方不要再重复,重复耽误很多时间。
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前面是讲第一波罗蜜,是给我们说明般若 ,讲的是理。下面要给我们讲事,事若不明,我们不晓得怎么做法。事,佛略说,没有广说。五度里面只举一个做例子,这一个例子明了,其他的就可以类推,这是世尊说法的方便。五度,是我们整个生活的纲领,世尊特别选择忍辱来给我们说。为什么?这是最难修的,最难的你都能…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四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