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二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当知三明六通,是学佛人本分事。但修行时,不宜注意此事,恐走入魔道。】

  六种神通,三明就是六通,通的能力达到圆满的时候称为三明。我们一般称阿罗汉、菩萨天眼通,但是在如来果地上称为天眼明,那个能力达到圆满。这是我们本分的事情,也就是说三明六通是我们的本能,有什么希奇!但是我们现在本能,被烦恼、被妄想障碍住,不能现前,我们认真修学,这个能力一定会现前。可是不必去求,我们修的是清净心,我们求的是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事情大家要注意!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到一个结果,一心不乱得不得到,说老实话没有关系,不重要!重要在哪里?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希求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希望、我们这个愿求重要。这是佛在经上一再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在信愿之有无,可见得这个愿太重要了。你得一心,你往生的品位高;不得一心,往生品位低。但是要晓得,纵然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如果你求往生的念头不恳切,还是不能往生,那多可惜!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求往生摆在第一位,这个才是重要的事情。要把这个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这样求生西方净土你才有把握。往生有把握,谁有把握?谁能放下,谁就有把握;放不下,没把握,一定要放下。所以对於神通感应,甚至於一心,都不必放在心上。信愿持名老实念就好,我们求生净土的道路才平平安安、稳稳当当。

  【无明尽时,神通自得,得之之后亦不宜辄与人知,恐为捏怪者所藉口,后患甚多也。】

  这几句话说得很好。所以佛在经上,再再嘱咐弟子。弟子当中许许多多都是具足神通之人,不要说菩萨,阿罗汉六种神通都具足。就是连小乘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有天眼通,有天耳通,六种神通他得了两个。我们凡夫看不到的,他能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鬼神,要是证须陀洹果,他能看到鬼神。虽有神通,决不以神通做佛事。什么叫以神通做佛事?决不以神通来接引众生,来诱导众生,佛不许可弟子这样做法。为什么?这里面弊病很多,因为妖魔鬼怪都有神通。如果用神通做佛事,神通来接引大众,那妖魔鬼怪也都变成佛菩萨,於是佛菩萨跟妖魔鬼怪就没有办法辨别。现在我们佛门里头问题严重,就是拿这些神通感应来接引大众,这是犯了大戒,犯了大忌讳。佛门用什么方法来接引大众?用讲经说法。妖魔鬼怪不能讲经说法,他可以显神通,他不能讲经说法。道理在哪里?他心不清净,知见不正。诸佛菩萨心地清净,正知正见,所以用这个来弘法利生,这是妖魔鬼怪没有办法仿冒的。如果用神通他们会仿冒,我们很难辨别;唯有清净心、正知正见,这是妖魔鬼怪所没有的。所以即使自己神通现前,也不用神通,也不显神通,有等於没有,不必向人炫耀,免得人家造口业,那个有后患,有后遗症。这个道理、事实,无论我们自己有没有通,都要了解,遵守佛的教诲。

  说河、说沙,这个地方经文上用河沙来做比喻。

  【说河,喻心念之流动。】

  河水是流动的。

  【说沙,喻心念之繁密。】

  佛用恒河沙来做比喻。河是比喻起心动念,沙是比喻念头的复杂,念头之多,不可思议,所以用这个做比喻。

  【说沙为河,喻心念从微而著。】

  把恒河沙每一粒沙变成一条恒河,那个沙很小,恒河很大,这是从微小到显著,从小到大,比喻里头含著这些深义。

  【说河之沙,喻心念由总而别。】

  河是总,沙是别,一条恒河这是总,无量的沙是别。

  【由河沙而说到世界国土众生,喻众生心念既流转不停,复胶固不化,既细琐无比,复驰骛无极。】

  驰骛无极,括弧里面就是现在所讲的脱序,不守规矩,不守次第。

  【有任运而起,有施设而成,所以言若干种心。】

  任运而起的是细念,施设而成的是粗念,也就是你有心、有计画、有设计的去做,那个念头粗。这一段把比喻里面的意思都说出来,可见得对话里面的含义真正是很深很广。佛所说的,实在讲不是说别人,正是说我们自己,我们冷静仔细想想,我们的心念确实如佛所说。

  【如上所言,凡有两重不一不异。】

  这把它结归到总纲领上,才晓得任何一切法都离不开「不一不异」的总纲领。无论是世法、佛法,前面说这个比喻。

  【外而山河大地,我们讲的依报的世界。内而五蕴色身,事相至不一。而为众生心所现物,则不异也。】

  这是一重的不一不异。从各个相状上来看,不一;但是无论相状怎么样的复杂,怎么样的繁多,都是众生心念所变现之物,也就说这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这是不异,没有两样。不异就是一,不一就是异。结归到纲领,没错!不一不异我们体会到了。

  【又众生心念多至若干种,若干种实在讲是无量无边,不一也。而皆为非心,则又不异。】

  前面是从依正相状上说,我们看到不一不异。后面这一句是从众生心念上说,也是不一不异。

  【此皆发觉者,所应了知。】

  发觉是发菩提心觉悟的人,一个发菩提心,一个觉悟的人,应当要明了,应当要知道,这是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知道跟不知道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你能够知道,就是你觉悟了,你才肯放下,知道就是看破了。你对於外面一切境界,前面说外而山河大地,我们物质的生活环境;内而五蕴身心,你都能放得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唯有看破,你才肯放下;你不看破,你怎么能放下?所以了知的关系在此地,帮助你放下。这一放下,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功夫就得力,成就容易了。

  【总之,不一不异诸句义。】

  诸句,就是前面,这是一展开就是「八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像这些句子,这个句子里头的义理。

  【既显法法皆如】

  显示出没有一法不是真如,没有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真如自性,这是显这个意思。

  【即是显无有定法】

  法法皆如是不异的意思,无有定法是不一的意思。

  【令行人当於一切法上,活看活用。】

  这也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起来勉励同学的,我们学佛要活学活用,要应用在生活上,这个佛才没有白学,学了真有用处。

  【不生拘执】

  拘是拘束,执是执著。大乘佛法确确实实是活活泼泼的,特别与现代的社会,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思想,非常相应。开放社会当中,如果能学佛,所产生的效果完全是正面的、美好的,的确是真善美慧的人生。如果不学佛,开放社会里头容易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个社会呈现出来的是污秽的,不是清净的。由此可知,大乘佛法对於开放社会是一付清凉剂,是能把它导入真善美慧这样的一个人生社会。於是才显示出佛法对於现代人意义价值特别之高,特别的殊胜。

  【故佛时而说一,以显其不异。时而说异,以显其不一。时而一异俱说,显其虽不一而不异,虽不异而不一。时而一异皆非,显其并不一不异亦不可说。】

  这是四句,四句显示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说法的一个原则,你明白这个原则,你就可以细细观察一切经典。从小乘到大乘,现在我们集结成《大藏经》,一部《大藏经》所说的,总离不开这四个原则。正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你把它的总纲领、总原则掌握到,才知道佛说的是什么,才懂得佛所讲的真实义。在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才能体会到。纲领原则晓得,目的何在?后头这一句:

  【无非为遣执情,令证一如耳。】

  这一句是佛说法的目的,目的无非是帮助一切众生,破除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叫执情,情是迷。佛说法不为别的,正是所谓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一句是破迷,下面「令证一如」就是开悟。

  【总以明处处皆不可著,无论世出世法,皆应依此义观,依此义行。】

  义是义理,佛所讲的这些道理,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定要遵守。对於世间法要用这个观点来观察,对出世间法也要用这个观点来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无实无虚、不一不异。无实无虚也是不一不异的意思;无实就是不异,无虚就是不一,无实无虚。

  后面,这是这一科,就是这一段的总结,总结成不可得。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你要晓得都不可得,所以教你不要执著。执著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决定不是事实。

  经【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科题里头说,结成叵得。

  【叵得,即不可得。】

  就是不可得的意思。

  【此说「非心」之所以然】

  前面佛说了,讲众生所有这些妄念,都是非心,不是真心。这一段要说明,为什么佛说这些心念都不是真心?真心是常住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妄念这个念头的心是生灭的,所以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

  【心念既有三际,故谓之迁流。】

  这就好像河里头的水,流动的,所谓后浪推前浪;前念灭了,后念就生,这是妄心、生灭心。

  【因其心念,刹那不停,故有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现在、未来是从什么地方发生的?是从妄念里面产生的幻相、假相。

  【克实而论,只有过去、未来,并无现在。】

  这个意思几个人能懂?如果真的懂得这个意思,天下太平了,真的什么事都没有了。确确实实只有过去跟未来,没有现在。为什么?说现在,现在过去了。哪里有现在?现在到底在哪里?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观念,现在是不是这一秒钟是现在?那一秒钟当中,佛还讲一弹指再把它分成六十分之一,那叫一刹那,一刹那还可以分为九百分之一,佛讲那是微细的生灭念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可见得这个念头生灭得快,找现在找不到,根本不存在,哪有现在!只有过去跟未来,并无现在。

  【不可得者,明其当下即空。】

  诸位要晓得,心是能打妄想的、能分别的、能执著的。能分别执著的都不可得,所分别、所执著在哪里?所分别、所执著的是一切万相,一切万相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也了不可得。这个地方给我们显示出,你能执著、你所执著的都是一场空,都不可得,你说你冤枉…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