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四集▪P2

  ..续本文上一页那叫一真。一真,实在讲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那个心是真心,所现的一真法界,所以那是真有。假有则是唯识所变,把一真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无量无边不好讲,所以佛把它归纳为十大类,叫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识所变,那是假相。诸位从这个地方,去细心体会这一段文的意思,体会空有一如。

  【一切缘生之法,本无是物,但假现相而已。乃是真空假有也。】

  前面给你讲的是真空、真有,这个地方讲真空、假有。假有是指十法界,真有是讲一真法界,差别的意思在此地。空有相待,故曰同时。

  【或曰:心外无法,心生则种种法生。此心指妄心而言。然则佛菩萨既无妄念,而能现种种境相,不知何由而成。】

  底下一段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这些话都是大乘经上的。心外无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前面这个心是真心,心外无法这个心是真心,下面心生这个心是妄心,两个同样是心,意思完全不相同,佛经难读也在此地。「无法」是无十法界依正庄严之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虚妄的,它从哪里来的?妄心变现出来的,妄心就是识,唯识所变,妄心就是唯识。佛与大菩萨,一般说圆教初住菩萨就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他没有妄念,不再用妄心,这个地方我想许多同修们都知道。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真性就是真心。从此以后,不再用妄心,也就是不再用心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初住以前的菩萨,包括二乘、凡夫,我们起心动念,都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在《百法》里面,称之为异生性,在二十四个不相应里面,说之为异生性。异就是不一样,跟佛用的心不一样,佛用真心,我们用妄心。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就叫做同生性。他们用的心跟诸佛如来相同,佛的觉心圆满,他们是觉心、是真心,但是不圆满,里面还掺杂著无明,但是他确确实实是用真心,不再用妄心。

  「佛菩萨既无妄念」,这是指圆初住、别初地以上的。他们也能够现十法界,他也到六道里面来现应身、化身度化众生。正如同《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现佛身;乃至於应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他就现童男童女身;应以宰官居士身得度,他就现宰官居士身来教化众生。他能现种种相,这些种种相是妄心变现出来的;他们已经没有妄念,怎么会现相?怎么可以示同凡夫?答案在下面一段。

  【佛菩萨实无有念】

  真的!他没有妄念。

  【种种境相,乃留惑润生,亦实由心而现。】

  这真是慈悲到了极处,我们通常称佛菩萨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的意思就在此地。他有能力把烦恼断尽,他不是没有能力,真有能力;虽有能力断,他不断,不忍心去断,不断就是把烦恼留住。确实有能力断,不是像我们根本没有能力断,他有能力断。转烦恼为菩提,他把烦恼转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实际上讲,诸佛如来所现的种种相,大多数是菩萨相,如果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断了,他就超越十法界,不可能再回到十法界来,不可能再来,他留那一品生相无明不断,这叫留惑润生。润好像滋润。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教化众生,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不肯把最后一品无明断掉。他在六道里面、在十法界里面,现种种相,现种种身,亦实由心而现,这个心是妄心;那一品生相无明不断,这就是妄心。他要把妄心留住,真心他证得,妄心可以保留住。

  【此则由於因地发大悲愿,随缘度众。】

  这就是说明为什么他不断,是在因地的时候曾经发过大愿。哪一位菩萨,甚至於哪一位同修,没有发过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发过这个愿,成了佛哪有不度众生的道理!成佛、成菩萨,过去发的愿都要兑现。

  【故证果后,虽不起念,而藉夙昔悲愿薰习之力,便能随机感缘,现诸境相。】

  这个道理就在此地。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发度众生的大愿,这个愿力薰习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能令诸佛菩萨不忘众生,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我们晓得,证得法身的菩萨就是成佛,这是佛门当中常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他也成佛,他就有能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如果这个世间众生缘成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现八相成道;他证得法身。法身遍一切处,像我们现在所讲的电子一样,无线电的电波遍满一切处。我们有个收音机摆在此地,频道一拨,全世界的节目我们统统都能够收得到,原因在哪里?因为电波无所不在。诸佛菩萨的法身遍满法界,哪里有感,哪里就有应;应身现前,那佛有没有来?佛是不来而来,实在讲是无来无去。这个法身,法身是体,从法身就现应化身。体是一个,尽虚空遍法界,应身无量无边,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说他能现境界,能现相。

  【西方净土,亦弥陀因地大悲愿力所现者也。】

  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阿弥陀佛悲愿所现的。

  【我等修因时,必须悲愿具足,深观诸法缘生之义,使薰习成种,乃能於大定中随缘示现耳。】

  这一段是教导我们,我们应当要学佛,要学佛真实慈悲、真实发愿。我们为什么强调真实两个字?这两个字跟文上「具足」意思相同,一定要做到。发的愿要做不到,这个愿是虚愿、空愿,发了一定要做到。虽然发大慈悲度众生的大愿,这是好事,可是世间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都不例外,所谓好事多磨,磨是什么?障碍。你想做一桩好事,你的障碍就非常多,障碍从哪里来?因为你妨碍了许许多多人他们的名利,他们认为名利是他现前真实的利益,你要做好事,一定对他的名利有妨碍,於是这些人想尽方法来阻碍你,来障碍你,来破坏你,这是免不了的事情。因此必须要有耐心,必须要有智慧克服种种魔障,使你的愿心能够落实,能令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个地方就教给我们,如何坚定悲愿,消除障碍。

  「深观诸法缘生之义,使薰习成种」,这就是与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虽然通达明了诸法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但是度众生的弘愿,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愿心,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能够坚固薰习在阿赖耶识里面变成了种子,於是才能够在大定之中随缘示现。什么叫大定?是不是你每天盘腿面壁去坐禅,这叫大定?那就错了。因为你盘腿面壁去修禅定,你对於一切众生什么忙都不能帮,那个不是大定。大定是什么?佛在本经上有两句话,我们还没念到,在后面,「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大定。《楞严经》上所谓首楞严大定,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的形容。什么叫做不取於相?我们六根缘六尘境界的时候,不会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诱惑,不为外境所诱惑,这叫禅。如如不动,内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定。所以大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住坐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就是不取於相;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如如不动。我把这两句说成四句,大家好懂,这叫大定。这样才能够随缘示现,就如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开端发起的那个样子一样。世尊示现住世八十年,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他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他真的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也就是我所讲的,於一切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人事、物质环境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这就叫空有两边不住,这就是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大定是无住,随缘示现是生心。虽然随缘示现,还在大定当中,正是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的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是我们要知道,要学习的。

  【开佛知见一大段,这是一大段经文,实为全经最要部份。】

  是一部《金刚经》最重要的一部分。

  【前后所说,无非开佛知见。】

  佛的知见,前面已经把它总括起来说,就是诸法如义;经文上就是这一句,「如来者,诸法如义。」世尊再为我们加以解释诸法如义怎么讲,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实无虚、不一不异,跟我们讲八不,八不的意思就是诸法如义,这是佛知佛见。

  【信者信此】

  我们对於大乘佛法,对於般若 经典,你信了。信什么?就是信诸法如义,就是信无实无虚,就是信这个,就是信不一不异,就是信缘生与不可得。

  【解者解此,修者修此,证者证此。合信解行证,方将开字功夫做了。】

  开佛知见,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开悟了,某人开悟了。《金刚经》读到这个地方,有多少位同修已经开悟?这个地方把开悟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悟了之后,这是讲你信,

  【信是初开】

  我想初开大概我们人人都有分,这是初开。

  【而解、而行、而证,乃究竟开。】

  这是需要功夫,可能我们现在功夫还不到这个境界。但是信这个初开,是一定可以得到。但是我们一定要进步,要向解行上下功夫,我们的悟处才有真实的受用,才能把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请看底下一段经文,明福德,明福德因缘: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下面是须菩提尊者的答覆:

  经【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这是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我们看小注:

  【此是总明缘生之义。从布施因缘说到福德。布施,因也。福德,果也。因缘所生,因果无尽。布施等。】

  等就是等其他的五度,这个字里面包括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

  【为佛门大事,尚不离缘生,不离因果,则其余一切法可知矣。】

  说明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缘生,都不离因果,它这个意思在此地,让我们了解因缘所生、因果无尽。正因为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理在此地。为什么要无住?因为能…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