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执著的三心不可得,所执著的诸法缘生,当体即空,所以你不能够执著,不能执著,你执著都是属於妄想,执著是一个妄想,那是完全错误了。为什么叫你生心?因为因果无尽。你生的善心,现的是善果;你生的是不善心,现的是不善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是佛提醒我们一定要生心,要生清净心,要生善心,所现的业果自然就善,自然就清净,这个意思在此地。
【前半部中,长老答辞,多言不也。】
他那个「不也」,也不是否定的,这前面都说过了。不是否定,但他也不是肯定,意思是说不能这么说法。但是后半部的答言,
【后半部惟开佛知见中】
在开佛知见这一大段经文里面。
【答如是最多。】
像此地的经文,他答覆的也是「如是世尊」,答「如是」。
【表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义,是明融相会性。】
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必须要开佛知见之后,这个答覆就有意思,就正确而没有错误,这个人得的福是多。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这一段科题上说「明缘会则生」;由此可知,福德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当然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开佛知见之后,对於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看注:
【因为福德是缘生法。一切众生,但能布施六度,深植因缘,则因缘聚会,福德便生矣。】
这是答覆福德多的意思。由此可知,它的重点不是在果,是在修因,这也正是大乘经里面常说的,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恶的果报现前,害怕了!害怕实在讲也没有用处,也没有办法避免。菩萨跟我们心态不一样,菩萨对於造因非常谨慎,也就是说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他非常谨慎,必定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在这里下功夫。这就是他能修布施六度,深植善因,这个因缘是善因缘。可是修福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如果没有善根,如果没有福,没有智慧,往往错修了。《了凡四训》上讲得好!我们讲善与恶,正如中峰禅师所说,善跟恶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半有满,如果你没有智慧辨别,把假善当作真善,把真恶当作假恶,那你就全都搞错了。你所修的因,问题就多了。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能够辨别真妄、邪正、是非,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深植因缘。因缘聚会,近的在这一生,远的在来生、在后生。诸佛菩萨教给我们一桩事情,福德一定要给众生去享,自己不要去享福。佛跟菩萨他们修福不享福,这是做出一个榜样来给我们看;只种善因,善果让一切众生共享,这里面的意义非常的深远,显示出佛菩萨无尽的悲心,利益众生。
【表面说福德,实是说布施,实实在在是讲布施。若不修布施之因,那来福德之果?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正因福德当体即空而无实,乃是因缘生法,故欲得果者,但修其因。若勤修布施,则福德自至,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由此可知,经文里面的意思句句都有深义。从理体上讲,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从事相上、因果上讲,如来说得福德多。这一句经文里面,面面俱到,讲得非常的圆满,性相因果统统都说到,正是我们学习之处。无论是在六道,在六道当然更重要;除了三界六道,作菩萨、作佛还是要修福德之因。为什么?无福不能度众生,无福不能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修福的。佛尚且修福,何况菩萨、声闻,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再看底下这一段小注:
【法法莫非因缘所生】
法法是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是因缘所生。
【福德布施亦是缘生】
无论从因从果上,也都是缘生。
【福德之因缘为布施。布施之因缘,发心是也。】
你为什么肯布施,因为你明了事实真相,明了法界众生与自己是一体,因此你的施舍是出於真心,你的施舍是出於无条件。这是真因,必定感真实的果报。心是无尽的,虽然施物不多,但是所感的果报也是无尽的。
【欲布施不著相,必先於福德不著相。布施之所以著相,无非为贪求福德,则大误矣。】
这一点很要紧!自古以来,在佛门里面修福的人很多很多,他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他没有智慧。他所修的有没有福?当然有福,福报不大不广,所谓是有漏的小福报而已。如果是有个智慧的人,了解事实真相,他能把小福报变成无尽的福报。怎么变法?不分别,不著相,这个福报就无有穷尽。所以不可以贪求福德。修一切福德之因,决定不贪求福德的果报。诸位要知道,你有一个贪心在,你怎么能出得了三界?三界是怎么来的?贪瞋痴变现出来的。所以只要有一丝毫的贪心没断,贪瞋痴慢疑,所谓是地狱五条根。疑,说老实话,我们今天对於念佛成佛、往生净土这个法门生起疑惑,那就完了!他这一生没有超越六道轮回的指望。所以今天这个疑字,我们要这样讲法,唯有深信净土法门,发愿求生净土,他才有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超越三界,他才有希望。贪瞋痴慢疑这五种烦恼,有一丝毫没有断干净,就出不了三界,也就没有法子往生。往生虽然是带业,经上讲得很清楚,他是带业因,带业习的种子,不带现行,现行是你现前不能有,你念佛的时候不可以有,那个有,念佛里头还夹著贪瞋痴慢疑,这个不能往生。在念佛的时候,烦恼的习气念头决定是断掉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而没有贪瞋痴慢疑,那叫功夫,叫做功夫得力。有这些东西掺杂在其中,念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也不算功夫,功夫不得力。得力不得力,就看里面有没有夹杂。所以我常讲净念,净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怀疑,贪瞋痴慢疑,没有疑,不夹杂就是不夹杂贪瞋痴慢,这个很重要很重要。贪求福德的贪字坏了,那个就误了,大误!
【其所得者,不出三界,终是苦因。】
他所得的,的确得人天福报,可是人一享福就迷惑。诸佛菩萨的福报大,太大了!我们看华藏世界,看极乐世界,那个富贵不要说我们人间不能比,天上的大梵天王也比不上。可是诸佛菩萨示现到我们这个人间来,为什么不享福?为什么示现的那么清苦?道理在哪里?道理就在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断,一享福就迷了。所以佛菩萨示现,虽有福德,不享福,还是三衣一钵,每天去乞食托钵,还是去干这个。以身教做个样子给我们看,不能享福。六道里面众生有一点福报就糊涂了,他那个心里头天天在增长贪瞋痴,你说那怎么得了!增长贪瞋痴,就是轮回心造轮回业,念佛也不能往生,何况修其他法门,这就大错大错了。他来生那一点福报享尽了,又要堕三途,福报愈大堕得愈苦,所以说终是苦因。这桩事情,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屡次的告诫我们。「故依如义不说得福德多也」,不说得福德多,它也有理论的依据,依据诸法一如而说。
【观一切法空,无福德之念。但为利益众生,修离相之三檀。则是福慧双修,悲智具足,必得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故依如义说其得福德多矣哉。】
这一段是说明诸佛菩萨为什么要修福德之因,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观一切法空,你心里面自自然然没有受福德这个念头,贪心就不会起来了。贪心虽然不断,它真的被伏住,被你的定慧伏住;定慧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为什么要修因?修因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诸位想想,我们现前这个世界,现代由於交通便捷,科技的发达,资讯的发达,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的状况,我们都能了解。现在这个世间人想的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我们把它总归纳起来,真的是五个字,贪、瞋、痴、慢、疑。全世界的人都干这个,这样的世界,这样的因果,这个世界还能建立吗?焉有不坏之理!为什么这个世界还不坏?就是因为有佛菩萨在修檀,在修布施,在修因。我们在造罪业,所有众生都在造罪业;造罪业,这个世界要坏。佛菩萨要挽救这个世界,使它不至於崩溃,他们在修福德,在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檀是三种布施,檀是檀那。
「福慧双修,悲智具足,必定得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这个功德不是佛菩萨自己受用,而是为一切苦难的众生,给他们受用。众生虽然受用,并不知道,这是俗话说,「不知道佛菩萨冥冥之中在保佑我们」。造这样极重的罪业,这个世界还不坏,道理在此地。我们把这些话说给大众听,大众反过来还笑话我们迷信,他不能接受,他不能相信。虽然不接受、不相信,佛菩萨还是保佑他,还是加持他,还是修福来供养他,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彻底显露无遗。佛菩萨这样做,佛菩萨也教导我们、勉励我们也要这样做。故依如义说得福德多。
【佛经所说因果道理,彻底圆满,极其精微,广大圆妙,世出世法,所莫能外,然后始知因果可畏,始知佛法为人人所必需。】
这段话讲得非常之好!因果的道理,世间圣贤如同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也都明了,中国、外国,自古至今,说的人非常之多,但是没有佛说得这么彻底,没有佛法讲得这样圆满,这是事实。尤其佛在大乘经所讲因果之理,因果事实的真相,确确实实像此地所讲的,极其精微,广大圆妙。世出世间法都不能超越因果之外。如果对於这个道理,这个事实,能够稍稍体会到一些,你就会得很大的受用。这个受用是什么?你真的知道因果可畏,你才真正知道。人、众生,为什么会做错事、为什么会做恶?实实在在讲,他不明因果可畏,他对於因果的理事没搞清楚,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不在乎。菩萨看在眼里非常可怕,单单就这一点,我们就晓得佛法确确实实为一切众生所必需;因为只要能够深深体会到,因果的理论与事实,这个人决定会断恶修善,决定能积功累德,他的前途是一片光明。他的果报正如同经上所说的,「以是因缘,得福甚多」,这是必然的。
【欲真明了世间法,不能不先明佛理。】
这个话说得很正确。为什么明了世间法要先明佛理?诸位要知道,所谓佛法就是解释世间法的,我们在《认识佛教》里面,一开端就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佛所讲的一切经,内容是什么?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们自己本人,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这里面包括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别的,就是把事实真相跟我们说明而已,岂不是欲真明了世间法,不能不先明佛理。
【然后始知离相离念,关系重大。】
这从因果上说,离相离念是因,明心见性是果。离相离念是因,成佛、成菩萨永脱轮回是果,还是一个因果。这个关系太大了。如果不能离相离念;换句话说,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你想这关系多大!所以清楚明白了,
【决不致漠视,决不敢畏难。乃能发大心、修大行、证大果也。】
由此可知,修行人因循苟且,也就是不肯认真用功,把修学看作自己生活当中不太重要的一部分,这就是漠视,这就是无知、迷惑。如果把这些因果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他决不敢轻视,会把修行这桩事情,当作自己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来看待,他会非常认真,决不敢畏难,他要认真努力。这样才真正能够发大心,什么是大心?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是大心,他发的是这个心。修大行,什么是大行?空有两边不住是大行,信愿持名是大行,往生不退是证大果。
【总之,佛说因果,能令人成世间善人、贤人、圣人。】
这是佛说法得小利益者。那些心量狭小之人,他来学佛,目的是什么?目的求人天福报,没有出三界的念头。我们也时有所闻,学佛希望来生还得人身,来生富贵比这一生还要殊胜,求这个,这是眼光浅的人。稍微大一点的人,知道人寿命短促,纵有富贵享受也不久,听说天上的福报大,天人寿命长,学佛目的在生天。佛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定满众生的愿望,你想得人身,来生一定得人身,想生天享天福的,来生一定能生天享天福,满你的愿。所以能令人成世间善人、贤人、圣人,能够成就。如果真正觉悟,真正明了,不但六道不能住,十法界也非究竟,这个人可以算是彻底觉悟,真正明了了。不但是要超越六道,还要超越十法界,佛也能满他的愿,也能帮助他,满足他的大愿,乃至成菩萨、成佛。总而言之,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出因果定律,其广大圆妙至极,这是真的。世间无论什么人讲因缘果报,说实在话,都不出世间,不超越世间。纵然有一些宗教家们,他们有真实的禅定功夫,在定中的境界延伸了不少,他们看到六道的状况,於是说的因果比世间一般人要讲得高明,可是他们终究出不了三界六道。唯独佛法所讲的因果,的确是广大圆妙,达到极处。他能够达到成究竟圆满佛的因果,这才是真实究竟,真实的圆满,达到极处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八十四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