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伏,水平!他那个心平。虽然没有达到究竟,如何达到究竟?就如同我们看水一样,我们看海水,在没有风浪的时候,水很平、很静,但是底下它还流动。往深处走,深海里面它还是在流动,上面不动了,下面还在动。这就像法身大士们,表面上平了,里面还有差别,一直到如来的果位,完全平了;再往深处、广处都不动,都达到清净,那叫究竟圆满觉。

  我们现在先谈粗显的,「性相一如,法界平等」,他明白一个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他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既然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一切法的性体无二无别,觉悟的人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见到理,自自然然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不再打妄想,不再干这个傻事了。所以他心清净,他心平等。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不平等?我们听经也听了很多,也读得很多,佛讲宇宙人生体、相、作用的大道理,我们也好像懂得,也似乎明白了,可是境界风一动,我们的心马上就起波浪。你要是不相信,你走到门口,遇到一个无缘无故的人骂你几句,你马上就生气了,你的心就动了,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禁不起考验。为什么?实在讲,佛讲的这些理,我们听了似乎懂得,没有真正懂得;如果真正懂得的话,你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的心一定是平静的,绝对不会被外境转动。你要问为什么?道理很简单,都在《金刚经》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有什么好动心的、动念头的?没有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一切法缘起性空,了不可得。无论是什么境界,再大的变化,他见到如如不动,天翻地覆他看到若无其事,没事!这是真正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见到理。所以这种功夫,大乘佛法里面叫做「性定」,他不是修来的,不是修的定,修的定靠不住,这叫自性本定。就像《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首楞严大定,它是属於自性本定,决定不受虚妄境界的动摇。请看底下这一句,

  【绝待之性,亦未尝离对待之相而独存。】

  前面一句明白了,这一句好懂了,性跟相一体,事跟理一体,决定不是两桩事情。性不可以离开相而独存,正如同相不能离开性而别有,两个关系是一不是二,是一体之两面。

  【是故当於日常一切对待之事相上,虽无妨随缘而行,却不可随缘而转。】

  底下这几句话,是我们在生活当中修行的秘诀。如果你要会了,那你的本事可不小了,你的生活就改变了。这个改变不是小的改变,是从凡夫的生活改变成佛菩萨的生活,那得大自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一法不是相对的,眼所见的,耳所听的,乃至於你心里面所想的;你所想的有能想、有所想,你见的有能见、有所见,你听的有能听、有所听,全是相对的,全是对待法。这里教给我们用功,如何能在一切对待法里面随缘?底下就是不变,「却不可随缘而转」,就是不变的意思;可以随缘,但是不能变,变就坏了。那个不变是什么不变?要懂!清净、平等心不变,这个东西不能变。我们依这个经义来讲,相可以随缘,事可以随缘,随缘里面不变自性,我们就成功了。实在讲,诸佛菩萨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有什么不一样?他就是这个本事,随缘不变。

  这句话,我在讲席里面把它说成四句,随缘不变是教菩萨的,我们要学,我们一定要随缘。随缘里面修什么?修不变;不变,简单的讲,不分别、不执著,学这个。随缘里面学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能够到不起心、不动念,那是高段的。开头下手,从不分别、不执著下手;如果能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你是已经得到三昧了,你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这个要真干,这叫真修!这不是装模作样的,是真实功夫,这是菩萨行。第二类,再来人,佛与大菩萨倒驾慈航再来的,他们是「不变随缘」,他已经不变了,所以不变随缘是倒驾慈航。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是不变随缘,不变功夫到家了。我们现在随缘里头学不变,人家是已经不变随缘了。像印光大师,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人家也是不变来随缘的。在中国袓师大德里面,有不少人身分暴露的,是古佛再来的,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唐朝的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弥勒菩萨再来的,示现在家人的身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再来的;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些再来的人不变随缘,再来人!还有两种:小乘阿罗汉跟辟支佛,我们叫他做小乘,这种人「不变不随缘」,他不到人间来,不跟你们接触,不变不随缘。另外一类是我们凡夫,「随缘随著变」。所以我把这一句说成四句,我这个讲法你们很好懂!佛菩萨、罗汉、凡夫,到底什么地方不一样,你就明了。一样穿衣,一样吃饭,一样工作,没有两样,就是随缘不变不一样,那个不相同。这个地方教给我们的,好!教给我们随缘不变,这是教菩萨法,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虽无妨随缘而行,却不可随缘而转」,这就是随缘不变。

  【缘应了者,得机便了,不与纠缠。】

  人与人之间,这举例子给你讲,真的是愈讲愈细。人与人之间凡是有关系的,什么关系?见个面点头笑一笑,这也是关系,这个关系是浅的;关系深的就变成一家人,变成父子家亲眷属。缘很复杂,非常复杂,数不尽,也述不尽。佛为大家讲经说法,只好把复杂的因缘归纳,归纳为四大类,再复杂也不外乎这四大类。这四大类是什么?报恩的。那你们的关系非常好,非常友好。为什么?有恩义在,来报恩的。报怨的,那你们的关系会处得非常不好,冤家聚头,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来了,这是报恩、报怨的。还有两种是讨债、还债的,总不外乎这四类。一家人在一起四种缘,亲戚朋友也是这四种缘,只是这四种缘里头有亲有疏、有近有远。所以你在马路上走路,在外国是常有,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外国人遇到,不认识也跟你打个招呼,点个头,那也是缘。中国人好像没有这个习惯,不认识就是不认识,理也不理会一下,这都是缘。缘该了的,譬如你遇到个讨债的,讨债要还他。我们现前借人家钱,当然到时候要还他,可是有些债是前世的、过去生的,我们不知道。这个钱或者是无缘无故被人拿走了,或者是被人骗去了,或者是某一种环境之下,人家强取了,我们也拿不回来了,统统有缘。就连那个小偷,把你的财物偷去了,也是缘。他为什么不偷隔壁的,偷你的?你要晓得,隔壁那个人不欠他,前世不欠他,他不会去偷他的。他来偷我的,我不学佛我不知道,学了佛才晓得,这个帐了了。他偷去算了,不必去报案,帐到这里就结了,这个好!你要真正懂得,你不懂得不行!总而言之,不是我欠他的,就是他欠我的;我没有欠他,他偷去了,他来生欠我的。来生欠我的怎么样?也一笔勾掉,我也不要了。那到来生我还再去偷他的吗?来生我们到极乐世界作佛,不要了!这就是说,缘应了者,得机便了。这举一个例子,不必再罗嗦了,从这个例子诸位就要能体会到,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学佛的人很开心、很自在,这就了了。不与纠缠,一纠缠就没完没了,那个麻烦才大,生生世世在纠缠,这是愚痴,这不是智慧。智慧的人一刀两断,再不搞这个麻烦事情。

  【缘应结者,亦无妨结,但不攀缘。】

  结缘,特别是佛教菩萨,菩萨要与一切众生结法缘,你不结法缘,你怎么能度众生?缘要结,不妨碍结,但是不要攀缘。什么叫攀缘?我们用最简单、很清楚的话,来给诸位说,结缘里面有感情,就攀缘了,那个不好。结缘里面是智慧、是理智,这个对的。为什么?后头没有麻烦,没有纠缠。有个情在里头就有纠缠,智在里面没有纠缠。所以我们要鼓励学佛的同修,要与一切众生结法缘,把佛法介绍给他,把断恶修善的这些方法介绍给一切众生。介绍就好了,不要去扯关系,介绍就完了,这样就好。前面讲一切随缘,不要去攀缘。这一段好!这一段真的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佛怎么样过日子,怎么样生活,非常的具体,非常有用。

  【二六时中,果能如是勤勤观照,密密勘验,心把得定,脚立得牢,不为相所缚,而泯相入体矣。】

  我们看这几句。前面把方法教给我们,要认真去做。二六时中就是讲不间断,古时候的中国,用的时间单位是昼夜十二时,现在一般算命还用中国的老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算命排八字还是照这个,还是用这个。我们中国一时,是现在的两时,现在的两时是我们的一时,我们现在的时间单位叫小时,外国人不称小时,没有小时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称小时,比我们中国原先的时辰小一倍,现在用二十四个时辰。二六就是白天六时、晚上六时,昼夜不间断,功夫要这样做法,现在人用功就很困难。

  你看在古时候,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的,佛当年在世,跟释迦牟尼佛学佛的这些人,佛给他们规定,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夜晚十点钟睡觉,两点钟就要起床,就要用功办道。所以他真的可以做到不间断,睡眠的时间少,不是很长,因为睡眠是昏沉,你的功夫中断、间断了。出家人在那个时候睡眠,佛并没有限制,但是绝大多数所谓不倒单,他们不躺下来睡,打坐,睡觉也打坐,坐在那边睡,容易警觉;躺下来睡,会睡得很熟,不容易警觉。古时候用这个方法,勉励自己,希望做到功夫不间断,这是我们所谓的苦行。吃不会吃得很饱,当然也不会吃得很好,睡也睡不好,穿也不会穿得很暖。这种生活方式很有道理,叫你时时刻刻知道作人很苦,赶紧脱离六道轮回,他用意在此地。你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一切都很舒服,不想离开六道,这六道还不错!跟你讲西方极乐世界,摇头,我没有见到,我现在这里很不错,不想去!所以佛教弟子们过这种苦行的生活,常常提醒警觉,这真的是大智慧。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里打滚,苦不堪言!诸位要细细想想就知道,太苦了!能有警觉心,想出离六道轮回…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