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物质是存在的;现在这个话讲不通,没有物质的存在。现在物质的现象是什么?是波动的现象,这个说法跟佛法讲的愈来愈接近。而佛法讲的,这个物质的现象确确实实是波动的现象。从哪里动?大乘经上说,特别是相宗经论上所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一个动相,就是波动。什么波?心的波,是真如本性上起的波动的现象。为什么会有波动?不觉,就有波动现象;觉了,觉了就不动。所以诸位要晓得,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是定的。心只要动,那就不是真心,真心是不动的,动就迷了,动就失去了真相。心的作用叫智照,本具般若 智慧的观照。心一动,观照的能力就失掉,所以它就起了变化。这个变化,相宗给我们讲的,变出三细相。三细相里面,虽然讲三个、讲次第,但是它那个次第速度太快了,我们决定无法想像。大概现在最精密的仪器,恐怕也看不出它有次第。好像这三个现象同时发生的,其实它是有次第,就是它太快了。我们今天讲光电的速度,跟它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不能比,不成比例。
第一个是「业相」。诸位要看佛教的名词,业是造业。什么是业?波动就是业。不觉是迷惑,是惑、迷,迷了它就动。因为有业,所以才叫你「而生其心」,这个生心重要了。有业,业是因,这个因立刻就产生果的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因为有转相,它就会变成「境界相」,境界相也叫做相分。我们现在科学里面所分的精神、物质,转相见分就是精神的现象,相分境界相就是物质的部分。岂不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三细相,佛给我们讲八地菩萨才见到。七地以前,听佛说有这么一桩事情,他自己没有证得,没证实,也就是他没有觉察到。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里面的三细相,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你没有见,你怎么转?你必须见到,你才有能力转。由此可知,七地以前,他能够体会六粗相,「境界为缘长六粗」,是六粗相,不是三细相。这是说明根本没有物质存在,微尘都即非微尘了,世界哪里还有世界?可是今天明明这个世界摆在我们眼前,这是一回什么事情?《金刚经》末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话说得很有味道。我们今天这是什么现象?梦幻泡影。梦有没有?做过梦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真有,晚上睡觉会作梦。我们现前这个境界相是梦中的现相,跟我们作梦的现相没有两样。你要能在这句话里面醒过来了,梦中如果知道是在作梦,你在梦中一定是不予不取,知道一切是假的。决定没有得失的念头,决定没有取舍的念头,你知道那是假的。如果知道我们眼前这个境界也是梦幻泡影,你在这个境界里面没有得失,没有取舍,你过的日子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把佛讲的这些话归纳为四句,於一切法中,无论是人事,无论是物质,对人对事对物,决定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用心不一样。他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决定不会起心动念,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叫佛法。我们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底下这几句文就好懂,念念就明了。
【若说世界真是一合,岂非微尘亦真是一合。而世界非世界,乃微尘也。】
微尘组合的。
【微尘非微尘,乃本空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
【由是可知世界之一合相,亦复本空。岂非一即非一,合即非合耶。】
这才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说明白了。我们要怎样修学?也就是怎么学般若 ?必须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时时刻刻提得起这个念头,这就叫观照。念念之中,晓得所有一切现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晓得所有一切现相,无非是业因果报刹那相续而已,不是事实。我们讲业因果报刹那相续,就是说阿赖耶的三细相,这是宇宙的真相。念念作如是观,这就是觉而不迷。虽然晓得一切现相了不可得,在这里面还能够生大慈悲心,普度众生,这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而生其心」。「生心无住,无住生心」,无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佛法,这就是如来的事业。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不疲不厌,不辞辛劳,正是佛门里面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想觉悟,一个人想学,佛菩萨也不舍弃,也为他讲经说法,这叫做大慈大悲。诸位要知道,大慈大悲也是假名而已。这就是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是净而不染,平等是正而不邪,觉是觉而不迷。由此可知,这二十二年的般若 ,《无量寿经》上这五个字都包括尽了。有人说念佛不求智慧,这是他误解了,他没有能了解。清净、平等、觉,就是世尊所说的二十二年的般若 法门。
【约清净性言,则都无此事。】
从自性上观察,从清净心上观察,没有这些事情。
【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其事,泛指一切事相。】
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凡夫贪著这个相。凡夫修行成菩萨,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成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成佛了;换句话说,他没有离开十法界。为什么出不了十法界?贪著其事,这就出不了十法界。如何能出离十法界?古德注解《金刚经》常说,《金刚经》要求我们的,要离四相,要离四见。果然离四相,离四见,修因证果这些事情,事上他真做,一点都不懈怠,表现出来的是勇猛精进,他那个心上若无其事,所谓三轮体空,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样修行就超越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是佛教给我们的真正目的。超越十法界之后,世尊不得已又给我们起了个假名,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面。
佛为我们说法,古时候天台智者大师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判为藏、通、别、圆四教。圆教初住以上,这已经入一真法界了,他的标准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宗门里面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成的佛是真佛;《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就是指的这桩事情。那个诸佛不是讲众多之佛,不是这个意思,是从圆教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叫诸佛,这个在《华严》上叫做法身大士,本经里面称的诸佛。天台家说这些人叫分证佛,分证,他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那叫什么?天台大师说,叫「相似即佛」。像,很像,不是真的,叫相似。
天台讲佛,六种佛。第一个是「理即佛」,一切众生都是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都是佛,这个叫生佛平等,从理上讲统统都是佛。可是从事上讲,凡夫现在迷了,迷了是凡夫,不能称佛。从理论上讲,从自性上讲,都是佛。一切植物、矿物,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这一切物质也是佛。我们讲到此地,这个意思就能体会到深一层了。这些物质怎么能成佛?诸位晓得,这些物质也是基本粒子组合的,我们用现代的名词来讲,佛法讲微尘组合的,这个微尘也组合我们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散的时候也能组成物质,那这个物质跟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我们这个身能成佛,它怎么不能成佛?《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逐渐逐渐才懂得佛在经上讲的那个话的意思。这些话实在讲,很不好讲,很不好体会。逐渐逐渐这才明朗,晓得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
天台家讲觉悟,像我们现在学佛了,开始学佛,一般社会有许多人还不晓得学佛。我们开始学佛的这些人,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我们在名字位中,这是有名无实。真正用功,功夫得力,那叫「观行即佛」。什么叫功夫得力?我刚才跟大家说的,在一切时、一切处,念念当中,你都能够知道,你六根所接触的,眼所见的,耳所听的,所接触的,这一切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都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相续幻相。你时时刻刻把这个放在心里,这叫观行即佛。你真用功,这个用功是向觉的路上走,你不迷了,这是真功夫,这用的是般若 ,这叫修般若 法门。这个功夫用得力了,就叫金刚三昧。观行功夫得力,再向上提升一步,就是相似,我们一般人讲证果了,证阿罗汉,证菩萨果位,证佛的果位,「相似即佛」。天台家讲藏教的佛,相似位;通教的佛,也是相似位;藏教佛、通教佛是十法界的佛,没离开十法界。别教的佛超越十法界,在一真法界,不是究竟位。圆教的佛在一真法界,才叫「究竟即佛」。
在清净性中,都无此事。清净性就是法身大士没这些事情,心里面再也不会执著,再也不会起心动念。十法界里面都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不过愈是往高位次上走,他分别执著很淡薄,但是他有,不是没有。跟我们相比,那他的心清净,好像烦恼障、所知障都断尽了;他要跟一真法界的那些法身大士比,他还很明显的有这些事情在,这是不一样的地方。
【言凡情非正知也。因其向外驰求,故於事相,起贪恋而生执著。】
想作菩萨,想证得佛的果位,这都是凡情,这都是贪恋。纵然是非常微薄的贪恋,他还是贪恋,还不是到真正的清净。真正清净一定要开智慧,开智慧一定要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欲不贪著,须净凡情。欲净凡情,须开正知。】
可见得智跟断,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智慧,烦恼断不了;不断烦恼,智慧不能现前,它是相辅相成的。从哪里做起?从智跟从断都可以。你从断烦恼下手也行,从开智慧下手也行,两种同时下手也行。要紧的是你真的肯干,真的去做。烦恼断一品,智慧一定增长一分;智慧长一分,烦恼一定又会断一品,这是一定的道理,一定要认真去做。从哪里开始?最好是从不贪著,不但世间一切法不贪,不执著。可是这个境界现前,念头起来了,这个贪、执著的念头起来了,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一定会起来,为什么?无始劫来的…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