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六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习气,哪有不起来的道理?一定会起来。什么叫做觉?立刻就晓得万法皆空。像《金刚经》上这几句经文,你立刻提起来,就能够把妄想执著伏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够了解一切法是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又知道眼前的现相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相续相,根本不是真实的,你这个贪著的念头就淡了。这叫观,智慧观照,你要提不起来,你那个贪著会愈来愈严重,会继续不断的去发展,那个麻烦就大了。

  所以,念头起来的时候要提得起功夫,功夫就是观照的功夫。认识事实的真相,这个念头就息掉,妄想分别执著就息掉了。这是般若 上教给我们,「云何降伏其心」,用这个方法,其心就是念头、妄念,烦恼习气用这种方法来消除。观照功夫提起要快,愈快愈好。烦恼念头,第一个念头起来,第二个念头就觉照,就能把它伏住,这是好功夫。伏久就得定,烦恼就不起来了。但是要知道,烦恼习气那个根并没有断,是你观照功夫得力,它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就叫得金刚三昧。烦恼如果断了,那个现象不一样,断了是智慧开了,所谓是转烦恼成菩提。那个烦恼习气并不是真的没有了、断了,而是变了。这个观照功夫深,愈来愈深,深到最后,会把烦恼习气转变成无量的智慧,它会变;烦恼没有了,统统变成智慧了。所以现在大家烦恼多,不要紧,会变成智慧,不要怕,这都是事实。

  不会用这个功夫的,这个功夫确确实实,如果是事理不透彻的话,真的很难用得上。可是你事理透彻,真正会用了,那个效果非常显著。不会用这个功夫,就劝他念一句阿弥陀佛。分别执著念头起来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把它压住,也行!这样的功夫得力,叫得念佛三昧。用念佛的功夫,把妄想控制住,把妄想伏住。念佛三昧就是事一心不乱,这个功夫同样一个道理,用久了也能把烦恼转成智慧。这一转成智慧,就叫理一心不乱。一定要功夫深!所以从不贪著,贪著念头起来了,你要有能力对付它,有能力去转变它。「须净凡情」,凡情就是妄想,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从断烦恼下手的。底下一句,是从求智慧下手的。「欲净凡情,须开正知。」这两种方法,我们要以般若 跟净土来说,就非常明显。「从不贪著,须净凡情」,老实念佛就能做到。「欲净凡情,须开正知。」《金刚般若 》就非常好。依照《金刚般若 》的理论、方法来修学,智慧开了,凡情当然就淡薄了,这是一定的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

  【当知一合相,当离名字言说。】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就是《大乘起信论》,教给我们入门的要领,他说了三句:「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是说法、听法,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说的人,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经说法,用的名相术语很多,有言说、有名字。虽有言说,不执著言说;虽有名字,不执著名字,这叫做离名字言说,不是名字言说都不要了。名字言说都不要了,佛怎么讲经?佛怎么教人?名字言说要,但是决不能执著。这个离是离执著名字,离执著言说,离执著心缘,是这个意思。这个心缘,心听佛讲经说法所领悟的,你领悟了,你明白了;虽领悟,虽明白,还是不能执著。如果你一执著,「我懂了,我觉悟了」,诸位想想看,你就落在四相里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不是统统都有了吗?他真的领悟了,真的明白了,但是他没有这个四相。这个功夫很深,很难做。我们老毛病习气很重,一起心动念,「我」,就著了四相。著了四相,刚才讲了,纵然修成菩萨、修成佛,是十法界的,不是一真法界的,是相似菩萨,相似的佛位,不是真实的。听的人也是如此,听的人也不能执著,名字、言说要晓得统统是假设的。我们要体会所讲的意思,这样说听叫正说、正听。会这么听的人,就很容易开悟,所以开悟是领悟佛说经的旨趣。

  【当於不可说处领会】

  佛法本来没有言说,本来没有名字,本来就没有起心动念,就没有分别执著。佛教给我们,菩萨教给我们,要在佛一切名字言说当中,去体会到那不可言说的事实真相,你才叫真的会听经。一般人听经为什么不开悟?他就执著名相,执著言说,听了之后还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心缘相,所以他不开悟。离言说、名字、心缘相,听了就会开悟。为什么?他能够听到不可说处的地方,他体会到。不可说处的地方,那才是真的。由此可知,佛种种言说、名字都是诱导,禅宗里面讲的指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是指头,指的是月亮,叫你看月亮,不是看指头。这一切凡夫听佛讲经,都执著在指头上,月亮在哪里不晓得,以为指头就是月亮,毛病出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一定要能体会到。离开这个指头,你就见到月亮,这就是此地所说的「离名字言说」,你在不可说处的地方领会到了。这个不可说处,给诸位说,宇宙人生森罗万象,一切现象的本体、现相、作用,都不可说,在佛法用四个字:不可思议!你要能体会到、领会到这个不可思议,你就真的明白了。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真正见到性体、现相、作用,他真正明白了。

  【不可贪著其事】

  稍稍有一点贪著,你就见不到性;换句话说,你所听的是佛的言说,你不懂得佛所讲的真实义。真实义在言说之外,在名相之外。但是言说名相不是没有作用的,像指路牌一样,他指示著你一个方向,你必须摆脱这个,往那个方向去,你才能真正把你的目的找到。这是佛法难懂的地方,佛法难说的地方,佛法难闻的地方,我们应当要知道。

  【如此,方为能解如来所说义,得以随顺契入。】

  这种听法,才是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 》的纲要、纲领。自性本具的般若 在哪里?如果你执著这个《金刚经》里头,《金刚经》里头没有般若 ,可是般若 也没有离开《金刚经》。《金刚经》好比是「指」,循著这个方向、目标,脱离这个指,金刚般若 你就得到了。「得以随顺契入」,随顺两个字用得好,随顺是一丝毫勉强都没有;稍稍有一点意思在里面,就不是随顺。随顺就是自自然然,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这样你就证得了。随顺佛的言说,随顺佛讲的名字,自自然然契入。

  【尘界如此,色身亦然。】

  微尘、世界,如前面所说的,一非定一,合非定合。懂得这个大前提,可以把这个前提应用在一切法上。我们这个身体也是法相之一,跟前面说的原理原则没有两样。这个身也是微尘聚合的,这个微尘也是一即非一,合即非合,不是一定的。这个现象,现代的物理、化学,可以说为我们解释得很详细、很明白了。问题是在我们太健忘,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提不起观照的功夫。所以我们在一切环境里面,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还是照迷不误,从来没有清醒过来。如果晓得这个身体是假的,他就觉悟了,他就不迷。这就是老毛病、老习气,实在讲是太深、太严重了。观照提不起来,虽然是学了佛,得不到佛法的受用,佛法的功德利益,我们的确没有享受到。如果能提得起来,这个受用的确是无量无边。

  【凡夫所以贪著色身为我者,由於不知是五蕴假合耳。若知除五蕴外无此色身,便不致於贪著矣。】

  这个经文我们天天念,学佛的同修们大多数对於《般若 心经》都能背诵,《心经》一开端就讲得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 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这个文会念,什么意思不晓得。头一个观就叫我们观照,就是叫我们时时刻刻提得起功夫来。你这一观,你就自在了。你把观照失掉,那你这个生活很苦恼,你就不自在了。「观」就是般若 智慧。般若 智慧深的时候,就把这个事情观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事实真相是五蕴皆空。一切有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是色心二法组合的。色法是物质的身体,这个物质身体是色,色身,色是代表物质;受想行识是心法。「受」是感受,也是我们常讲的享受,这是心法。除了受之外,他会「想」。「行」就是相续不断的意思,它是相续的,它不能止在那个地方;行也就是动的,实在讲就是说明相续的现相。它不是一个定法,它不可能止住在那个地方。「识」是讲能变的;前面「色受想行」是所变,所变的现相;识是能变,唯识所变。把这个东西搞清楚了。我们的身心,你所受的,现在有很多人生活很苦,跑来给我诉苦,他没有般若 观照,他若有般若 观照,那苦是假的,不是真的。清净心中哪有此事?没有!你说乐,乐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苦乐忧喜舍都是假的,也是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不是真的。苦乐忧喜舍都是假的,所以它不叫正受。什么叫正受?正受就是三昧,正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这叫正受,正常的享受。苦乐忧喜舍是不正常的,凡夫之人才有不正常的享受。但是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就有正受,像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他得清净心,他苦乐忧喜舍没有了,所以得正受。要晓得我们的身心是五蕴假合的,五蕴皆空。这个皆空不必细说了,前面说了微尘,说了世界,你就晓得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若知除五蕴外无此色身,便不致於贪著」,对於自己这个身体就不贪著了。现在有很多人,可以说一切凡夫,没有一个不爱惜自己身体的,没有一个不关心自己生命的。什么都可以舍,到最后这个命要紧,身要紧,不肯舍;不晓得这是假的,这是空的。也许有同修要问:知道这个东西是空的、是假的,有什么好处?有些人听到这个说法,反而恐怖了,身是假的,我在哪里?什么是我?这些问题,佛在大乘经上都说过,可见得不是现代人有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听众当中就提出这些问题出来。有一些人惊慌失措,他不知道。了解事实真相,这个身就恢复自然,回归到自然。回归到自然,这个身才叫做最健康的身体。自然里面没有病,自然里面,刚才…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0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