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不动就是不被外境所转。外面境界无论它怎么现,自己很清楚,梦幻泡影,与自己毫不相关,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认为外面境界与自己息息相关,没这个事情,毫不相关。不相干,你自己去攀缘它,那叫自找麻烦,本来就不相干。佛与大菩萨在十法界里面,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个境界与他相不相干?还是不相干。唯有真正不相干,才有感应道交。要是有丝毫攀缘心,那个应的能力就没有了。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快速得不得了,就是因为佛心清净,所有一切现相与他都不相干,他才能够随缘自在。我们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功夫稍稍得力,你要问怎样才叫得力?於一切境缘当中不动心,功夫就得力了。一切人事物的环境当中,真看破了,真放下了,心里头不再有这些东西,功夫就得力了。如果还没有放下,心里头还有这些牵挂,还有这些分别执著,你的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的样子,是心里头干干净净,不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真的从心里头放下了。这个时候,所以叫心里空空洞洞,空空洞洞是指这个境界。
【看经时,眼光便觉亮些。】
这个时候看经,以前看不懂,现在看经看懂了。从前看,看不出意思;现在看,字字句句里头有无量义。诸位想一想,那个无量义是从经上生起来的吗?不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经是缘,我们这个根遇到这个缘,清净心里面生无量义,就明白了。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禅宗的教学确实有它的理论根据。它的方法跟教下的方法完全不一样。禅宗一入手,就是训练清净心,一味求清净心。禅宗用这个方法,所以不读经、不听教,讲经说法他不听。一天到晚教你用什么功?用观照的功夫。古时候用观心,以后祖师大德改成参话头。他的原理原则都是从《金刚经》这两句话来的;「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从这两句来的,这是宗门用功的原理。几时到心清净了,也就是不为外境所转,这个时候才读经、才听讲。所以他读经、听讲,很快就开悟。教下天天读经,天天听讲,听了一辈子都不开悟。宗门功夫得力的人,听讲、看经没有不开悟的,道理在此地。
【念佛时,亦觉踏实些。】
有这样的素养,也就是心地清净的人,念佛的时候很容易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最低程度的得功夫成片,功夫好一点的就得一心不乱,回向往生,没有一个不生净土,这是对我们念佛往生很大的帮助。这样的人修净土,对於往生确确实实自己能够感觉到有充分的把握。
【如如不动,是说性体圆满显现。初住以上,不过分分现,谓之分证觉。】
经文上这一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自性、是真心。性体圆满显现,是如来究竟果位上的事。所以佛教给我们,我们要向著这个方向,向著这个目标,这就是成佛之道。修学的功夫,要跟它相应。跟它相应,就是要与不动相应,也就是一般讲与禅定相应,戒定慧三无漏学。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导一切众生,教的什么?总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三学是以定学为枢纽,戒学是手段。般若 的方法,有没有离开戒定慧?没有。戒是方法,方法无量无边。般若 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用这个方法。用看破帮助放下,用放下帮助看破,这两样辗转相辅相成,这样就得定。定就是如如不动,就是向如如不动这个目标去精进。初住菩萨见一分真性,所谓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或者说之为证一分法身。什么是法身?如如不动就是法身。一直到等觉位,这里面总共有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做分证觉。无明破一分就现一分,现什么?现如如不动的境界。破二分,就现二分如如不动的境界。如如不动愈来愈深,愈来愈广,这叫分证位。我们现前没有到这个境界。我们在底下这一句:
【若信位中,仅得其彷佛,所谓相似觉也。】
从初信到十信,这十个位次,这十个位次没见性,虽没有见性,但是向见性这一条路走,没错。确实是这一条路,确实是这个方向,没有偏差,没有错误。方向跟目标是什么?就是看破、放下。他确确实实是走看破、放下的路子,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他走的这个路子,这就是十信位。这十个位次叫相似觉。这个地方是讲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是什么境界?我们不能不知道。佛在本经上告诉我们,须陀洹证得须陀洹果,但是他自己没有觉得他证须陀洹果。确实证得了,而不以为然;不以为然就是把须陀洹果放下了。放下,他才能更进一步去证二果。如果自以为证得须陀洹果,那好了,就终止在这里,不可能再上去了。证得这个位次,不以为然。江居士在讲义里面给我们讲,「大而化之,不以为然」,这两句话讲得很好,没在意!
而须陀洹的境界,佛在一切大乘经上说,见思烦恼里面,见烦恼放下了,舍弃了。见烦恼,三界总共有八十八品,归纳为五大类:第一个是「身见」。凡夫都把身当作我。初信位的菩萨等於小乘的初果,决定不会把这个身体当作我;也就是说,不会再把这个身看作是我,这是第一个要放下的。身不是我,是什么?是我所,不是我,是我所。我所是什么?我所有的。像这件衣服,我所有的。衣服是什么?衣服不是我,我所有的,把身体看作这件衣服一样。虽然还有执著,那执著就太轻了。今天我所有的,人家要是要的话,脱下来就送人。这很简单,就是看得不那么重,看轻很多了。由此,舍身就很容易,舍身也不会痛苦了,身见放下了。
第二个「边见」。什么叫边见?边见是两边,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相对的,他放下了。边见一放下,诸位想想,那就归到一。虽然没有证得万法一如,但是有一点气分,不再执著两边。为什么不执著两边?两边都是假的,有什么好执著的?譬如世间人执著真的、假的,真的、假的都是假的,都等於零。我们常讲真妄、邪正、是非、利害,全都等於零。所以真正聪明人入了这个境界,刚刚入这个境界这两边舍弃了,他心才平静。如果还有真妄、邪正、是非放在心里头,这个心怎么能平静得下来?这叫边见,边见放下了。
「见取见」、「戒取见」,这两种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成见,这常讲「某人成见很深」,这两种是属於成见。成见为什么有两种?一个是因上的,一个是果上的。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果上的成见,叫见取见。这两种成见全都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这个事情,实在讲没这些事情。第五种「邪见」。前面这四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这四大类全是错误的看法,全是看错了,这四大类里面不能包的,所有一切错误的看法就归纳到邪见上。所以见烦恼,见惑有五大类。
这五大类他统统放下了,证须陀洹果。这个在修行人来讲,功夫真正得力了,入了相似位。如果在念佛人功夫上来看,初果,小乘初果、大乘初信,得事一心不乱,比功夫成片高多了,得事一心不乱。再给诸位说,功夫成片里面,高段的,功夫成片也有三辈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这个生死自在,我们也可以说往生自在,他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可以去。想站著去,想坐著去,都随心所欲。功夫成片就有这个能力,何况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真不好修,真难!但是你要是懂得般若 ,就不难。你懂得般若 ,可以讲理一心难,事一心对你来讲就不难了。如果你不懂般若 ,事一心对你也非常困难。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那个不难,那真的叫万修万人去,生凡圣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乱,是生方便有余土,这个位次就高了,往生当然自在。所以前面讲,念佛也觉得踏实,踏实是自己非常有信心。这是信位当中,仅得其彷佛,所谓相似觉。这个分证觉、相似觉,都是天台大师讲的六即,天台说的六个位次当中的。
【无论相似分证,乃至圆满显现(这个圆满就是究竟觉),皆由不取相来。】
可见得「如如不动,不取於相」这两句,确确实实是圆顿大法里面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如如不动是理、是性、是目的;不取於相是方法、是功夫、是成就。就是用不取於相的方法,去证如如不动之理。方法是事,事跟理相应,向著如如不动这个目标、这个方向精进,这叫相应。
【相字、不取字,其义意深广,贯彻到底。】
贯彻到底一句,就是从初发心一直到究竟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都是由不取相而来的。
【相则无论空、有】
这是把所有一切现相,归纳为空跟有,有相、无相。
【双亦、双非】
亦有相亦无相,非有相非无相,这就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现相都包括了,皆摄在内。
【其总相,则我法二执也。】
把所有一切现相归纳到最后,归纳到它的根源就是「我、法」两种执著,诸位要晓得,我执就是执著,法执就是分别,两种同称妄想,大乘法里面常常说,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说它的根源。
【一切不著,乃为不取。】
这是为我们解释不取於相的深义。「著」是心里面的分别执著,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挂念,心上挂念著;那个挂念就是执著,就是取相。一切不著,一切都不要放在心上,世法不放在心上,佛法也不放在心上,这才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决定不能证得。念佛的人,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决定达不到这个目标。为什么?你心上摆上一个一心不乱,已经就坏掉了。一心不乱拿掉,才真正得一心不乱。所以,名字相不能著,心缘相不能著。心缘相是攀缘,常常念著,这个不可以。心要空,心要寂,心要清净。
【不取亦不取。则离之又离,得无所离,即除幻矣。】
佛教给我们不取,如果我们执著一个不取,我样样都不取,那你已经取了。你取了什么?你已经取了「不取」,你已经著相了,你已经著了「不著」。不著也不著,不取也不取,这就常讲的放下了;放下再放下。我已经再放下了,他就教你还要放下。为什么?「我已经放下了」,他没放下;「我已经放下」,这个他没有放下。只要有一念,你还没有放下。必须…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一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