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二0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20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三面,从注解第九段看起。
【圆觉经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
我们昨天讲到这个地方。这一段的意思很深,如果我们明白当中的一句,其他的都能够迎刃而解。它是一个道理,一个原理,所以我们特别就生死涅槃做了一个详细的说明。你懂得之后,然后你才晓得,所谓起灭(起灭就是生死,意思是完全相同)、来去、得失、取舍,都是空的,确确实实都是缘生之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说你所执著的、所取的这些。下面是讲能证。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住无灭。】
能证,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两句八个字,这八个字就是平常佛门里面讲的修学的纲领。佛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止,而生心就是作。这里说无作无止,换句话说,把无住生心也否定掉了,也没有这个。由此可知,无住生心是对什么人说的?对十法界里面的人说的。十法界里面的人没有离相;换句话说,他没有离妄想,没有离执著。六道没有离执著;他要是离开执著,六道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离分别;离开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
给你说「无作无止,无住无灭」,这是什么境界?实在讲,前面也曾经说过,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前面我们曾经用古人的比喻,像船靠岸,那个时候叫「无功用道」,什么都不能用。有一念止、一念作,都不行,那都错了。这是十法界里头,佛教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开十法界,这个念头都不能有,有这个念头就错了,正是六祖在《坛经》里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你有个作,有个止,有个住,有个灭,还是有一物,那不是无一物;换句话说,你的心还是不清净,还是有污染,还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里头确确实实没有。
佛法里面用功,不是止持就是作持。特别在戒律上,这个意思就更清楚。大乘戒、菩萨戒是作持,小乘戒是止持。「止」是什么?就是禁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一切都不,这是止。「作」是什么?你一定要做,你不做就犯戒了。菩萨戒里许许多多叫你要去做,三福里面,佛教给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做,你不能说我不做,你不做就犯戒了。止持,你要是做了就犯戒。在行持当中不外乎「止作」,在观门里面不外乎「住灭」,所以这四个字,把整个佛法修行的纲领统统都包括在其中。事上有,理上没有,因为这些法都是缘生之法,所以要晓得,我们可以用它,不能执著它。刚才说了,不但我们在六道要用,决定要遵守,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这是止持;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决定要做,这是作持。
一定要遵照佛的教训去做,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著相,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要离相。为什么?离相才能提升。如果不离相,照著佛的教训去做,你得到的是福报,不能出三界,所以学佛修的是来生人天福报。你要想超越三界,那你就不能执著;要做,又不能执著,这样才能够超越。超越六道,这就入四圣法界。入四圣法界,当然你不执著了,但是还有分别;到那个时候连分别也不要了,你就超越十法界,就入一真法界。分别的妄想,比执著的妄想轻,执著的妄想很重。所以都给你说真话,真话是「无作无止,无住无灭」,这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
【於此证中】
这个地方讲的证,是法身大士一样的。最低的证是圆教初住,因为这个时候超越了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
【无能无所】
一真法界用功,就是大乘经上讲的无功用道,因为他们心都是清净的。一真法界,你是初住菩萨,他是二住菩萨,决定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不就是有分别、有执著了吗?他们的功夫确实有浅深,但是都没有分别,功夫深的人没有分别,功夫浅的人也没有分别。由此可知,佛给我们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是为我们凡夫说的。在他那个境界里有没有得说?没得说。为什么?没有分别,你说什么?没有执著,你说什么?说这些话,是对有分别、有执著的人说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哪有这些名词?再给诸位说得明白一点,一真法界里头没有言语,说话多累人,多麻烦!
在一真法界彼此交换意见沟通,那是电,我们今天讲用电、光,用这个。彼此都有他心通,六通都具足,哪里还要开口说话?不需要!在我们六道里面,高级凡夫都不用言语来沟通意见。你看我们经上讲的色界四禅,二禅天叫光音天。你们晓得光音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初禅还有言语彼此讨论,二禅以上不要说话了,用光。光行吗?行!十字路口,红绿灯不就放光吗?不需要交通警察:「你这边走,你停住,你不可以走」,多麻烦!光一放,你就晓得,红的光一亮,你就不走了;绿的光一亮,你就通过,那不是光在说话吗?二禅天以上,不用言语。言语的能力很有限,而且听的时候还容易听错,还把话曲解了。用光、用电,绝对不会产生误会,不会产生错误。愈是往高级的,哪里要用这么笨的方法?现在逐渐逐渐我们对这个状况能体会了。
譬如,我们执著在这个文字书本上,佛的经典流传到今天,佛教的经典真是浩如烟海。这些典籍几个大房间都装不下,你说多笨重,多麻烦!现在电脑发明了,诸位晓得,一个磁碟片全部佛教资料都在其中,进步到这样,再往上进步,连磁碟片都不要了。这才知道愈往高级去,我们今天科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证明,佛菩萨那个科学技术,我们望尘莫及,我们还要用这些硬体的笨重东西,他们不要。所以,从这些地方能够体会。这个证,我们要晓得,证有没有这个事情?有。但是在他们有没有这个意念?没有,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能所就没有了,哪有能证、所证?有能所,诸位就了解,一定落在意识里头,一定落在四相四见里头。证果,谁证果?我证果了,我相不就具足了?我证了须陀洹,我证了斯陀含,四相具足,没有这个道理。经前面讲,须陀洹已经没有须陀洹这个念头,那才真正他证得须陀洹果;有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所以,无能无所。
【毕竟无证,亦无证者。】
我们讲修行证果都是佛的方便语,方便语是不是讲假话?不是的。确确实实有这个事,但是在人家心里干干净净、若无其事。可是我们要不加以分别执著,我们对这个境界就一无所知。所以佛说法,他基本的原则:依二谛说法。什么叫二谛?一个是随顺众生的常识,给你讲你才会懂、你才会体会,随顺众生这样说法,叫俗谛;随顺佛自己所看到的真实相,叫真谛。佛说法,这两种方法交互来运用,真谛讲的你听不懂就讲俗谛,俗谛听懂再给你讲真谛,让你把俗谛舍了,你能够契入真谛,这是佛讲经说法度众生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在《金刚经》上也处处都显示,像末后这一段,这是最重要的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就是二谛。不取於相,俗谛;如如不动,真谛。你仔细去观察,这个经文里头都符合这个原则。然后你才能看出佛讲经说法的善巧方便,我们形容他循循善诱,引导我们契入更高的境界。
【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到这个地方都是《圆觉经》的经文,这一句做为总结。为什么前面给你讲「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为什么讲没有起灭,没有来去,没有得失,没有取舍,没有能证所证,这是什么道理?这两句话说出来了。所以这两句话,决定不能没有,因为一切法性平等。有起有灭不平等,有来有去不平等,平等就是不二法。有能证、有所证,有能有所那是二法,哪里是平等的?统统都归到不二法门。不坏,不坏就是不灭的意思,不灭就是不生。一切现相,现相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唯心所现,那个心是真心、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体,体当然它有相,当然它有作用,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哪你说是有体没有相、没有作用,这是决定讲不通的。可是那个相它会变,它不会灭,这个诸位必须要知道,它只是变而已,决定不会灭,佛法讲不生不灭就是从这个地方说出来的,从这个理体上讲的。
【此中一切视同梦幻而无之,正是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平等即是如如,不坏即是不动。】
这是江味农居士将这一段经文做了一个简单的注解。《圆觉经》这一段经文,可以拿它来注解这个地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一个意思,两个讲法是一个意思,统统是梦幻泡影。正是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不取於相,就是前面经文里面讲的无住生心。平等就是自性,自性是平等的,就是真心。诸位要晓得,不平等是妄心,起了妄念就不平等。离开一切妄念,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法法平等,前面说了,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同一个自性变现的,哪有不如、哪有不是的道理?所以平等就是真如。用两个如,第一个如是「性」,第二个如是「相」,性如其相,相如其性,决定没有两样。中国古德为了这两个字不太好体会,做了一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黄金,金就是第一个如字,是体;做成器,器是有样子、有形状的,形状是第二个如。这个我们容易懂,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如果著了相呢?著了相,金就没有了。我们叫一个人「你去把黄金拿来」,他看到一大堆金器,这里头没有黄金,所看到的是金镯子、炼子,没有一样是黄金。这是什么?著了相。比喻我们六道凡夫著了相,没有见性。如果你真正通达,原来相就是性,你要金拿来,哪一个不是?
禅宗,学生开悟了,老师考他,拈取一法来,他随便拈一个,老师点点头,对!给他印证,那就是。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有一法不是,这是真正见到如如。到如如的时候,这个心清净了,心平等了,心里头一念不…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二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