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如果能把修不两舌的行为回向到佛果上,就能得正眷属,就像佛陀出世的时候,在他的座下有很多弟子,常随的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还有很多大菩萨跟随身边。魔王想破坏佛陀与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也是办不到的。
6、不恶口
【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
这段经文讲不恶口。恶口,又叫粗恶语,像诽谤、攻击、讽刺、挖苦、尖酸刻薄等能够伤害他人的语言都是恶口的范围。不讲这类的语言。就叫不恶口。
恶口业道的成立要具备四个条件:1。有心去伤害他人。朋友之间由于很熟悉,见面也会说一些恶语,但对方不介意,这种粗恶语就不算恶口。而有的人,话虽说得很好听,但那是在讽刺嘲笑人家,或挖苦人家,这样的语言就属于粗恶语的范畴。2。发出非爱语。非爱语就是缺乏爱心,伤害他人的语言。3。对方理解。4。如实接受。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构成了恶口。如果一个人离开了恶口的语言,就能得到八种清净的行为。
“何等为八”。到底是哪八种呢?
一、言不乖度。 指说话有把握分寸,讲究说话的艺术,这一点非常地重要。很多人做不到,尤其是那些平时讲惯了粗恶语的人,总是带着嗔恨心跟对方讲话,这就很难做到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反之,不恶口的人,内心非常地冷静,非常地理智,不会出口伤人,言语文明,口气温和亲切,跟人说话很有礼貌,尊重他人,体量对方,善解人意,不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说话总是与人商量的口气,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像这样的人,他说出的话一定恰如其分,跟这种人讲话,你会觉得很开心。
二、言皆利益。 用恶口说话的人,是从嗔恨心中发出的,必然会伤害别人。佛经里讲“士之生也,斧在口中”,人的嘴就像斧头一样,用语言伤害别人甚至比用刀砍的伤害还要大。反之,不恶口的人,一定富有慈悲心,言语柔和,凡有所说,必能利益他人。
三、言必契理。 恶口是因为人有嗔恨心。人在嗔恨心的状态下,是极不理智的,一旦说出了言不由衷的话,往往都是不合情理的。有时甚至会语无伦次,毫无逻辑可言。因此当人们冷静下来之后,往往会对愤怒时说的话,不当成一回事。反之,不恶口的人,肯定是心平气和地和别人讲话,他的话一定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那么,他讲的话就能比较客观、合情合理。
四、言词美妙。 恶口,是属于脏话、粗话、以及一切能构成对他人伤害的语言,像这样的一些话,谁听了都不会觉得美妙。反之,在爱心、慈悲心的状态下,所发出的声音一定很柔和,对方听了顺耳。
五、言可承领。 用不恶口讲出来的话,容易被对方接受、领会。假若你是用恶口讲出来的,即使你讲得很有道理,对方也不愿意接受。所以批评一个人,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用爱语去说,而不是用恶口去说。
六、言则信用。 恶口的人,从嗔恨心中说出的话,往往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理智,他自己把握不了自己,过后他肯定是要后悔的。反之,不恶口的人,在冷静的情况下,说话自然容易算数。
七、言无可讥。 讥,是漏洞。一个人如果在不恶口的情况下讲话,就会比较严谨,不太容易找到毛病;而在恶口的情况下,由于失去了理智,讲出的话就会漏洞百出。
八、言尽爱乐。 不恶口的人讲话,大家都会乐意听,听的人觉得舒服、欢喜。恶口的人讲话,谁都不高兴听。因为听了他的话,让人难过、痛苦、烦恼。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如果我们能够把修的不恶口的行为,回向到佛果上,那将来成佛的时候,就能具足如来梵音声相。“梵音声相”是特别好听的、柔和的音声,而不像我们凡人的语言那么粗糙。
7、不绮语
【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
这段经文讲不绮语。绮语,也叫杂秽语,属于染污的语言;或叫无义语,指没有什么意义的语言。这种语言不能使人生得到改善,对我们人生的修养也没有什么利益,甚至还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增长我们的烦恼。
绮语由以下两个条件构成:1。有染污心。当一个人讲绮语的时候,往往是带着一种染污的心理,像贪心、嗔恨心等充满着个人的情绪,也就是带着这些不良的情绪讲出的语言。2。无意义的语言。这种话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就像色情、武侠、情歌、艳词方面的语言,或者是天南地北地瞎吹牛、不正见的邪论都是属于, 绮语的范畴。一个人如果在修行中离开绮语,就能成就“三种决定”。
“何等为三”,究竟是哪三种决定呢?
一、定为智人所爱。 不绮语的人,一定会被有智慧的人所喜欢。当然,一个人说绮语,也会博得很多人的欢心。因为这个世界上,无聊的人毕竟太多了,他们一天到晚无所用心,就喜欢听些色情、男女方面的戏论,以此来消磨时间。这些话也很有市场,但有智慧的人却会不屑一顾,看到讲这些话的人直摇头,觉得这些人不可理喻,简直无聊透顶了。不讲绮语的人,他说的每一句话不是对自己的修行有帮助,就是对别人的生命改善有好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话,他是不会去说的。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不讲绮语的人,对别人提出的问题,都能用智慧做如实地回答。但如果是一个整天说话不正经的人,由于他本身没有真实的智慧,自然不能确切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也不能为他人解决人生的困惑,因而只好胡说一通了。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说绮语的人,因为不真实、不健康的语言说多了,走到啊里都缺乏威信,不受人欢迎、尊重。不讲绮语的人,无论在人间还是在天上,他都有很高的威信,受人尊重爱戴。
“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如果我们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修不绮语,将来成佛的时候,由于不绮语的功德,才有资格为众生授记成佛的时间。读过《法华经》的人都知道,佛陀给舍利弗、须菩提、迦叶、目犍连等很多人一一授记,他们在什么时候会成佛。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也是由燃灯佛授记之后而成佛的。三世诸佛都要给他们的弟子授记,告诉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成佛。这种授记将来都会实现的,为什么呢?因为三世诸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都远离了绮语。
8、不贪欲
【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
这段经文讲的是离贪欲。什么叫贪欲呢?先讲贪。贪,是三毒之一。在有情的生命中有三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有情终日都生活在贪、嗔、痴中。一切烦恼都是由这三种烦恼引起,或者是这三种烦恼的表现形式,所以叫根本烦恼。又叫三不善根,是三种生起不善法的因。又叫三毒,因为它能毒害我们的生命。烦是扰,恼是乱。烦恼是扰乱我们内心宁静的因素。我们的内心本来很宁静,有了烦恼就不得安宁,就会坐立不安了。
贪,是占有和染著的心理。凡人的特点,首先就是有强烈的占有欲,占有的心态,如占有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等。贪著最严重的还是自己的身体。人的一生,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几乎每天都在为这个身体的吃穿住而忙碌,最后身体还是要离我们而去。贪的表现形式很多,有时表现为悭。悭是吝啬、小气,爱惜自己的财物,舍不得布施。有时表现为慢。慢是骄慢,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那些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或者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的人,我慢心都特别厉害,原因就是他们有一技之长。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修养的人就会好一些。这就是说,对自我成就的贪著,表现出来就是慢。贪有时表现为谄,有的人贪得无厌,不但执着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而且还贪著他人的财产、地位、名誉。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和强烈的占有心,就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地去博得他人的好感。贪心使人做出杀、盗、淫、妄的事,做出许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出来。贪心使社会不得安宁。
有情所贪著的范围非常广泛。也就是说,在我们凡夫的心里,不是贪就是嗔,不是喜欢的,就是讨厌的。而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所喜欢的一切东西,都会产生占有或执着的心理。所不同的是,这种占有欲在程度上有深浅的差别。
欲,就是需求的意思。说到欲,就会想到欲望,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叫做欲界。欲界的众生,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强烈的欲望之中。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上的需求,二是心理上的需求。人对这两方面的需求当然是很多的,佛教归纳为五欲,即:财欲,对财富的需求;色欲,男女色相的需求,也就是性欲;名欲,对名誉的需求;食欲,对饮食的需求;睡欲,对睡眠的需求。在这五欲里有两种欲望是最根本的,就是饮食男女,这是“…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