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P14

  ..续本文上一页人之所大欲存焉”,这是两种最为强烈的欲望,其中饮食欲又是根本的根本。

   五欲,佛教中又以色、声、香、味、触为五欲。色欲,是眼睛所希望看到的,像优美的风景,心目中想念的人;声欲,是耳朵希望听到的,像人家的恭维话,人家的赞美语,悦耳的音乐等;香欲,是鼻子希望嗅到的气味;味欲,是舌头希望尝到的可口的饭菜,山珍美味之类;触欲,是身体希望感觉到的,像舒适的生活环境之类。多数的人一生,都是在追求欲望中度过。人生一世,必须要有吃的,穿的,住的,这些是基本欲望。但是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当我们吃穿住都有了之后,就希望吃得再好一点,穿得再好一点,住得更舒适一点。吃穿住已经得到保障,还要跟别人去攀比,讲排场。

   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是无法填平的欲壑。像滚雪球一样,人的欲望会越来越大。不过,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欲望也不是一样的,还是有所偏重的。像有的人偏重于色欲,喜欢酒色;有的人偏重于食欲,觉得吃好的是最开心的;有的人偏重于睡欲,觉得睡觉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而有的人偏重于名誉,认为名声才是世界上头等重要的事情。所以,欲望是因人而异的。

   人的欲望的差异,是不是天生的呢?不是的。每一个人的欲望偏重面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偏重于那一方面的追求,那一方面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大。如果不去培养它,它就会渐渐地小了。显然,欲望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通常人生的幸福,是以欲望为基础的。当一个人欲望满足了,就觉得幸福,就觉得快乐;相反,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觉得痛苦了。为了使人生幸福,佛陀告诫我们不贪欲。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贪欲的话,就能成就五种自在。

   “何等为五”,到底是哪五种呢?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三业,指身业、口业、意业。三业自在的原因,就是诸根具足。诸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个不贪欲的人,就会有完整的身心,清净的身心,这样他的三业自然也就自在了。没有贪欲,则身心清净;身心清净,又导致了三业自在。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 有贪欲的人,都很吝啬,吝啬就不会布施;不修布施的人,必然要招感贫穷的果报。而只有那些不贪欲的人,才会乐意修布施,乐意种福田。这样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生命里招感很多的财物,他就能做到“财物自在”。而且“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一切怨家债主都不能夺走他的财物,他的财物也不会毁于大水、大火、盗贼、不孝子孙、国王五种天灾人祸。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不贪欲的人,勤于施舍,乐意种福田,自然也就得到“福德自在”。福报,它包括很多方面,像中国古书──《尚书·洪范》里就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些都属于福德的范畴。“随心所欲,物皆备故”,一个人如果福德自在的话,他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不贪欲的人,乐意修布施,将来有可能招感当国王的果报。他本国的诸侯、地方官员、周边国家的国王都会把“珍奇妙物”敬献给他。因此,不贪欲的人做国王与一般国王有所不同。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不贪欲的人,他的未来人生用“心想事成”四个字还不足以形容,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总比原来希望的要好。比如他想赚一元钱,结果是赚了一百元、一千元。所以,一个人要想使他的生活过得更幸福、更快乐、更自在,他就得拥有福报。那么,福报从哪里来呢?要靠自己去培植,要种福田,只有耕种了福田之后,将来才有福报的收获。

   一个人只有现在种福田,在未来的生命里才会拥有福报。所以说,“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我们有很多修行人,也非常重视修行,但不愿修福,一点利他的事都不肯做,一天到晚只管自己念佛,打坐,这一生假如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没有关系。如果功夫不到,往生不了,那未来的修行条件也就相应的困难了,没有人来成就你的修行。佛教里有句话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璎珞。”说的是过去有两个师兄弟在一起修行,一个偏重于修慧,一个偏重于修福。修慧的这位在来世继续修行,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没有人供养,经常托着一只空钵,挨饿受冻。而修福的这位,在来世堕落到畜生道里边去了。由于他在因地修了很多福报,结果就当了国王骑的大象,浑身上下挂满了珍珠、玛瑙、宝石,显得很神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要福慧双修,不可偏重于修慧一个方面。尤其我们现在学的是大乘佛教,更要在利他中完善自己,直接从无我下手,破除自我,发菩提心,发大悲心。这样就会替别人着想,替众生着想,远离贪欲,将来就会“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如果一个人把不贪欲的德行回向到佛果上,将来成佛时就是“三界特尊”,受到三界众生的特别尊重。

  9、不嗔恚

  【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争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

  这段经文讲不嗔恚。嗔恚,是一种憎恨、排斥他人的心理。嗔恚的作用跟贪欲恰恰相反。贪欲是占为己有,而嗔恚则是排斥讨厌的心理。它的表现形式很多,像愤怒就是一种嗔恚的心理。当两个人吵架时,吵着吵着,首先是脸红,接着脖子粗,然后就是声音越来越大了,血压越升越高了,怒目圆睁,这种形象就是愤怒。愤怒之后,是恨的心态,因为俩个人吵完架,并不意味着吵完之后就完了,没有这么简单,恨接着是恼。恨,使人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恨的实质是伤害自己,而不是伤害别人,因此恨的结果,使心处在苦恼之中。恼进一步发展是害。害,是一种报仇的心理,企图想方设法伤害别人。

   有时俩个人之间没有吵过架,由于嗔恚心的作用,也会对别人生起排斥的心理,这就是嫉妒。有一种人,看到人家的事业取得成就,心里总不是滋味。其实,人家的成就、地位、利益、荣誉对他根本没有损害,但他的心里却感到难受,这是嫉妒的表现之一。嫉妒这种心理,在我们的生命里力量很大,为了对治这种烦恼,佛教提倡随喜功德,就是看到别人做好事,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给予舆论上的支持。佛教认为随喜功德与别人做好事的功德是一样的,因为做好事要量力而行,人家拿一千元钱助残,这个你自身的条件也许不具备,但你对人家说句“你真是位好人”的话,是不用吹灰之力的。怕就怕在你连这句不损你一根毫毛的话都不肯说,而冒出一句十分苛薄的“你的钱多得没处花了”这句话来。所以随喜功德是一种既廉价而成本低、效益高的投资方式。但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愿意去做。而我们学佛的人呢,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会随喜功德。由于嗔恚心不但伤害了别人,而且也严重地伤害了自己,所以我们要远离嗔恚心,使身心安宁而平稳,并得到八种喜悦法。

   “何等为八”,究竟有哪八种呢?

   一、无损恼心。 嗔恚心重的人,一天到晚有损恼心,要伤害别人,人家随便说他一句或者骂他一句,只要有损于他的利益,就恨不得马上咬他一口,这就是一种嗔恚心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远离了嗔心,他就不会有这种损恼心。

   二、无嗔恚心。 有嗔恚心的人,面对各种逆境,随时随地都会产生嗔恨心,久而久之对什么他都看不习惯,嗔恨心越来越大。而远离嗔恚心的人,在逆境面前,具足忍辱心、慈悲心,这样嗔恨心渐渐地就会消失了。

   三、无诤论心。 嗔恨心重的人他的报复心、记恨心特别强,一天到晚总想找机会跟人家吵架、打架。而一个远离了嗔恚心的人,就是有人骂他说他,由于他有忍辱的功夫,根本就不在乎。其实,不在乎,在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像人家骂你,你要是在乎了,你才会被人家伤害,假如你根本不在乎,随他骂你猪、狗、王八,无论对方如何骂,根本伤害不了你。与此相反,你一旦在乎,对方骂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学佛的人要学会不在乎,认识到骂人的语言都是虚假的,根本就不应该在乎。

   四,柔和质直心。 嗔恚心重的人,他的心态一天到晚都很粗暴,烦燥不安,时常处在又气又恼的状态中。而一个有忍辱涵养的人,他的内心里充满着安祥、慈悲,说出来的话一定很柔和,人们听了觉得舒服。

   五、得圣者慈心。 不嗔恚的人,会慢慢地培养出圣人的慈悲心态。一旦我们拥有圣人的心态,拥有佛菩萨的心态,那我们也就接近于佛菩萨了;与此相反,如果我们拥有畜生的心态,贪嗔痴特别强烈,一天到晚总想着伤害别人,那我们就跟畜生没什么区别。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远离了嗔恚心的人,由于他对众生具有慈悲心,总想着如何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嗔恚心重的人,他的相貌是不可能端庄的,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观察到。一个爱发火、发脾气的人,即使他长得很好看,当他发脾气的时候,他那端庄的五官也会被他的心态所扭曲,久而久之,他的相貌就会从端庄变得丑陋。因为他发一次火,就会使他端庄的相貌扭曲一下,等心情平静之后,才会恢复原状。如果经常发火,那他的面部肌肉就不能恢复原状了。就象那些捕蛇的人,打猎的人,他们的心态每时每刻都想杀害众生…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