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之所大欲存焉”,這是兩種最爲強烈的欲望,其中飲食欲又是根本的根本。
五欲,佛教中又以色、聲、香、味、觸爲五欲。色欲,是眼睛所希望看到的,像優美的風景,心目中想念的人;聲欲,是耳朵希望聽到的,像人家的恭維話,人家的贊美語,悅耳的音樂等;香欲,是鼻子希望嗅到的氣味;味欲,是舌頭希望嘗到的可口的飯菜,山珍美味之類;觸欲,是身體希望感覺到的,像舒適的生活環境之類。多數的人一生,都是在追求欲望中度過。人生一世,必須要有吃的,穿的,住的,這些是基本欲望。但是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當我們吃穿住都有了之後,就希望吃得再好一點,穿得再好一點,住得更舒適一點。吃穿住已經得到保障,還要跟別人去攀比,講排場。
人的欲望是沒有盡頭的,是無法填平的欲壑。像滾雪球一樣,人的欲望會越來越大。不過,世界上每一個人的欲望也不是一樣的,還是有所偏重的。像有的人偏重于色欲,喜歡酒色;有的人偏重于食欲,覺得吃好的是最開心的;有的人偏重于睡欲,覺得睡覺才是人生最大的樂趣;而有的人偏重于名譽,認爲名聲才是世界上頭等重要的事情。所以,欲望是因人而異的。
人的欲望的差異,是不是天生的呢?不是的。每一個人的欲望偏重面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偏重于那一方面的追求,那一方面的欲望就會越來越大。如果不去培養它,它就會漸漸地小了。顯然,欲望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通常人生的幸福,是以欲望爲基礎的。當一個人欲望滿足了,就覺得幸福,就覺得快樂;相反,欲望得不到滿足,就覺得痛苦了。爲了使人生幸福,佛陀告誡我們不貪欲。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不貪欲的話,就能成就五種自在。
“何等爲五”,到底是哪五種呢?
一,叁業自在,諸根具足故。 叁業,指身業、口業、意業。叁業自在的原因,就是諸根具足。諸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一個不貪欲的人,就會有完整的身心,清淨的身心,這樣他的叁業自然也就自在了。沒有貪欲,則身心清淨;身心清淨,又導致了叁業自在。
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 有貪欲的人,都很吝啬,吝啬就不會布施;不修布施的人,必然要招感貧窮的果報。而只有那些不貪欲的人,才會樂意修布施,樂意種福田。這樣的人才能在未來的生命裏招感很多的財物,他就能做到“財物自在”。而且“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一切怨家債主都不能奪走他的財物,他的財物也不會毀于大水、大火、盜賊、不孝子孫、國王五種天災人禍。
叁,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不貪欲的人,勤于施舍,樂意種福田,自然也就得到“福德自在”。福報,它包括很多方面,像中國古書──《尚書·洪範》裏就說:“五福:一曰壽,二曰富,叁曰康甯,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這些都屬于福德的範疇。“隨心所欲,物皆備故”,一個人如果福德自在的話,他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 不貪欲的人,樂意修布施,將來有可能招感當國王的果報。他本國的諸侯、地方官員、周邊國家的國王都會把“珍奇妙物”敬獻給他。因此,不貪欲的人做國王與一般國王有所不同。
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于昔時不悭嫉故。 不貪欲的人,他的未來人生用“心想事成”四個字還不足以形容,因爲他所做的一切,總比原來希望的要好。比如他想賺一元錢,結果是賺了一百元、一千元。所以,一個人要想使他的生活過得更幸福、更快樂、更自在,他就得擁有福報。那麼,福報從哪裏來呢?要靠自己去培植,要種福田,只有耕種了福田之後,將來才有福報的收獲。
一個人只有現在種福田,在未來的生命裏才會擁有福報。所以說,“人天路上,修福爲先”。我們有很多修行人,也非常重視修行,但不願修福,一點利他的事都不肯做,一天到晚只管自己念佛,打坐,這一生假如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有關系。如果功夫不到,往生不了,那未來的修行條件也就相應的困難了,沒有人來成就你的修行。佛教裏有句話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璎珞。”說的是過去有兩個師兄弟在一起修行,一個偏重于修慧,一個偏重于修福。修慧的這位在來世繼續修行,證得了阿羅漢果,但沒有人供養,經常托著一只空缽,挨餓受凍。而修福的這位,在來世墮落到畜生道裏邊去了。由于他在因地修了很多福報,結果就當了國王騎的大象,渾身上下挂滿了珍珠、瑪瑙、寶石,顯得很神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要福慧雙修,不可偏重于修慧一個方面。尤其我們現在學的是大乘佛教,更要在利他中完善自己,直接從無我下手,破除自我,發菩提心,發大悲心。這樣就會替別人著想,替衆生著想,遠離貪欲,將來就會“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
“是爲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叁界特尊,皆共敬養。”如果一個人把不貪欲的德行回向到佛果上,將來成佛時就是“叁界特尊”,受到叁界衆生的特別尊重。
9、不嗔恚
【 複次,龍王!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爲八?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叁、無爭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
這段經文講不嗔恚。嗔恚,是一種憎恨、排斥他人的心理。嗔恚的作用跟貪欲恰恰相反。貪欲是占爲己有,而嗔恚則是排斥討厭的心理。它的表現形式很多,像憤怒就是一種嗔恚的心理。當兩個人吵架時,吵著吵著,首先是臉紅,接著脖子粗,然後就是聲音越來越大了,血壓越升越高了,怒目圓睜,這種形象就是憤怒。憤怒之後,是恨的心態,因爲倆個人吵完架,並不意味著吵完之後就完了,沒有這麼簡單,恨接著是惱。恨,使人的心靈受到極大的傷害,恨的實質是傷害自己,而不是傷害別人,因此恨的結果,使心處在苦惱之中。惱進一步發展是害。害,是一種報仇的心理,企圖想方設法傷害別人。
有時倆個人之間沒有吵過架,由于嗔恚心的作用,也會對別人生起排斥的心理,這就是嫉妒。有一種人,看到人家的事業取得成就,心裏總不是滋味。其實,人家的成就、地位、利益、榮譽對他根本沒有損害,但他的心裏卻感到難受,這是嫉妒的表現之一。嫉妒這種心理,在我們的生命裏力量很大,爲了對治這種煩惱,佛教提倡隨喜功德,就是看到別人做好事,感到由衷的高興,並給予輿論上的支持。佛教認爲隨喜功德與別人做好事的功德是一樣的,因爲做好事要量力而行,人家拿一千元錢助殘,這個你自身的條件也許不具備,但你對人家說句“你真是位好人”的話,是不用吹灰之力的。怕就怕在你連這句不損你一根毫毛的話都不肯說,而冒出一句十分苛薄的“你的錢多得沒處花了”這句話來。所以隨喜功德是一種既廉價而成本低、效益高的投資方式。但是,盡管如此,人們還是不願意去做。而我們學佛的人呢,就是要在現實生活中學會隨喜功德。由于嗔恚心不但傷害了別人,而且也嚴重地傷害了自己,所以我們要遠離嗔恚心,使身心安甯而平穩,並得到八種喜悅法。
“何等爲八”,究竟有哪八種呢?
一、無損惱心。 嗔恚心重的人,一天到晚有損惱心,要傷害別人,人家隨便說他一句或者罵他一句,只要有損于他的利益,就恨不得馬上咬他一口,這就是一種嗔恚心的表現。如果一個人遠離了嗔心,他就不會有這種損惱心。
二、無嗔恚心。 有嗔恚心的人,面對各種逆境,隨時隨地都會産生嗔恨心,久而久之對什麼他都看不習慣,嗔恨心越來越大。而遠離嗔恚心的人,在逆境面前,具足忍辱心、慈悲心,這樣嗔恨心漸漸地就會消失了。
叁、無诤論心。 嗔恨心重的人他的報複心、記恨心特別強,一天到晚總想找機會跟人家吵架、打架。而一個遠離了嗔恚心的人,就是有人罵他說他,由于他有忍辱的功夫,根本就不在乎。其實,不在乎,在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像人家罵你,你要是在乎了,你才會被人家傷害,假如你根本不在乎,隨他罵你豬、狗、王八,無論對方如何罵,根本傷害不了你。與此相反,你一旦在乎,對方罵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所以學佛的人要學會不在乎,認識到罵人的語言都是虛假的,根本就不應該在乎。
四,柔和質直心。 嗔恚心重的人,他的心態一天到晚都很粗暴,煩燥不安,時常處在又氣又惱的狀態中。而一個有忍辱涵養的人,他的內心裏充滿著安祥、慈悲,說出來的話一定很柔和,人們聽了覺得舒服。
五、得聖者慈心。 不嗔恚的人,會慢慢地培養出聖人的慈悲心態。一旦我們擁有聖人的心態,擁有佛菩薩的心態,那我們也就接近于佛菩薩了;與此相反,如果我們擁有畜生的心態,貪嗔癡特別強烈,一天到晚總想著傷害別人,那我們就跟畜生沒什麼區別。
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 遠離了嗔恚心的人,由于他對衆生具有慈悲心,總想著如何去做利益衆生的事情,使一切衆生獲得安樂。
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 嗔恚心重的人,他的相貌是不可能端莊的,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觀察到。一個愛發火、發脾氣的人,即使他長得很好看,當他發脾氣的時候,他那端莊的五官也會被他的心態所扭曲,久而久之,他的相貌就會從端莊變得醜陋。因爲他發一次火,就會使他端莊的相貌扭曲一下,等心情平靜之後,才會恢複原狀。如果經常發火,那他的面部肌肉就不能恢複原狀了。就象那些捕蛇的人,打獵的人,他們的心態每時每刻都想殺害衆生…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